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謝春生
編輯 | 蘇淮
全球第二大汽車被動安全產品提供商,遭遇上市「開門黑」。
11月6日,均勝電子登陸港交所,這家年營收超500億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在港股市場甫一亮相便遭遇當頭一棒,開盤即跌破發行價。截至當日收盤,股價報收20.24港元,較22港元的發行價跌去8%。
近年來,中資企業前赴後繼奔赴港股,敲鐘場景從「榮耀」變成了某種「焦慮」的儀式。資本市場的理性與冷酷,正為這些出海故事重新標價。
均勝電子,從2004年寧波一家生產汽車塑料件的小廠,到如今總資產超680億元的全球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二十逾年來走過了一條典型的「併購擴張-業務整合-資本運作」之路。
然而,頻繁併購也讓均勝電子揹負鉅額債務。其現狀,折射出中資企業在全球資本配置新時代下的困境與挑戰。
01
寧波小廠變身全球供應鏈巨頭
均勝電子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跨國併購史。
天眼查顯示,2004年,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步產品是發動機渦輪增壓進氣系統、空調出風口等汽車塑料件,典型的技術門檻低、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成為了均勝電子發展史上的首個關鍵轉折點。當時,均勝電子趁機低價收購了中德合資企業上海華德塑料製品公司。
藉助這次「蛇吞象」式的併購,均勝電子的資產規模翻倍,構建了外飾、內飾和功能件三大業務體系,一舉躋身國內主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行列。
2011年,均勝電子通過借殼遼源得亨在A股上市,正式踏入資本市場。上市當年,公司就完成了對德國百年汽車電子企業普瑞的收購。
德國普瑞是汽車電子領域的隱形冠軍,主要產品為人機交互系統等座艙電子類產品,客戶包括寶馬、奔馳、勞斯萊斯等歐洲豪華車品牌。
這次收購使均勝電子成功突破技術瓶頸,從低毛利的傳統零部件領域,進入了高附加值的汽車電子高端領域。
初嘗併購甜頭後,均勝電子開啓了一系列海外併購。2014年,併購德國QuinGmbH,獲得高端方向盤總成技術,切入奧迪、保時捷供應鏈;2016年,收購美國KSS公司,切入汽車安全領域。
2018年,均勝電子再下一城,以15.88億美元收購日本高田公司(除問題氣囊業務外)的優質資產,並與公司原有的汽車安全業務合併。
通過此次併購,均勝電子躍居全球汽車被動安全領域第二,市場份額達到約30%。
頻繁的跨國併購,雖然做大了均勝電子的營收規模,但也帶來了沉重的財務負擔。招股書顯示,公司總負債,從2022年末的364.08億元升至2025年4月30日的468.02億元,呈現出逐年走高態勢。
圖片來源:均勝電子招股書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均勝電子的總負債達到475.37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達117.36億元,而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60.24億元,償債壓力不小。
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額負債帶來的利息支出嚴重侵蝕了公司利潤。
2022年至2024年,均勝電子的利息支出分別為9.32億元、11.21億元和11.30億元,而同期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僅為3.94億元、10.83億元和9.60億元,利息支出甚至超過了淨利潤。
頻繁併購還帶來了鉅額商譽。截至2025年4月30日,均勝電子的賬面商譽約73.02億元,佔同期非流動資產的20.37%。
圖片來源:均勝電子招股書
2016年,均勝電子以約9.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KSS公司100%股權。2021年,因KSS業績不及預期,均勝電子計提了約20.2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導致當年淨利潤鉅額虧損37.53億元。
圖片來源:均勝電子2021年年度報告
針對併購、負債等情況,源媒匯日前致函均勝電子,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02
「併購王」王劍峯被通報批評
在均勝電子的發展歷程中,創始人王劍峯始終是主導力量。
王劍峯1970年出生於寧波,在汽車零部件製造業深耕多年,有着「併購王」的綽號。其併購策略並非盲目擴張,而是緊緊圍繞公司戰略定位,瞄準技術升級與市場拓展。
早在2009年,王劍峯就清晰地認識到,不擺脫產業鏈低端技術的紅海競爭,企業就無法真正做大做強。彼時,高利潤、高技術含量的市場,幾乎都被國際零部件巨頭佔領。
面對海外巨頭領先幾十年的技術壁壘,王劍峯選擇了併購先進技術國際企業的道路。
與衆多「多點開花」的企業不同,均勝電子的海外併購始終聚焦在汽車產業鏈核心,也讓公司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少有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資本佈局方面,王劍峯展現了高超的手腕。他不僅掌控了均勝電子,還將業務版圖擴展至香山股份、均普智能兩家上市公司。
如今均勝電子在港股順利上市,王劍峯已實際掌控3家上市公司。2025年,王劍峯家族以200億元財富登上胡潤百富榜。而自2014年首度上榜後,王劍峯便成為了百富榜上的常客。
圖片來源:胡潤百富榜
不過,王劍峯的資本運作也曾引發監管機構關注。2024年8月,王劍峯等均勝電子高管被監管通報批評,曝光了均勝電子違規使用募集資金的問題。
公告顯示,均勝電子將募集資金專戶中的1.46億元轉至公司一般戶,用於全資子公司償還往來款;此外,子公司將募集資金用於支付員工日常報銷款、代墊員工工資、食堂管理費、採購冰箱、淨水器以及綠植等非募投項目的費用。
03
港股補血遭遇「開門黑」
面對高企的負債和緊張的現金流,赴港上市,成為均勝電子緩解財務壓力的重要途徑。
此次均勝電子港股IPO募資,主要用於投資於公司的汽車智能解決方案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改善公司的生產製造能力及成本效益以及優化公司的供應鏈管理等方面。
從均勝電子的募資用途看,公司既需要資金支持技術研發,也迫切需要改善財務狀況。
均勝電子在A股市場曾為公司的擴張提供重要支撐。據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其通過定向增發等渠道累計孖展超150億元,這些資金支撐了多起大規模併購。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但A股再孖展能力受限後,港股成為新的輸血渠道。
均勝電子此次港股IPO已是二次遞表。公司於2025年1月16日首次遞交港股上市申請,但因未在6個月內完成上市流程,招股書於7月16日失效。
8月7日,均勝電子再次向港交所更新遞交了發行並上市的申請,顯示出公司加速推進港股上市的迫切性。
均勝電子董祕俞朝輝曾表示,「公司實行全球化佈局,在港股上市旨在實現國際業務與國際資本聯動」。
但市場分析認為,解決資金壓力是均勝電子赴港上市的重要考量。在全球利率上升的背景下,減輕債務負擔、降低財務費用,對改善公司盈利能力至關重要。
11月6日,均勝電子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本次全球發售H股總數約1.55億股,發行價格為每股22港元,募資34.1億港元。然而,上市首日即破發,於是便有了開篇的一幕。
對此,雪球上有股民認為並不意外:「破發不意外,港股這年頭不少好苗子都破過。均勝這次上市本來不是為了熱鬧,而是全球化孖展」「上市就破發確實扎心,但也代表沒被高估。等泡沫散盡再走出來」。也有股民吐槽:「那麼多人爭相申購而不中,今天打九折卻無人問津」。
04
機器人業務成轉型新希望
除了赴港上市孖展,面對汽車供應鏈市場近乎白熱化的行業競爭,均勝電子亦希望通過轉型找到業績第二增長曲線。
通過一系列併購整合,均勝電子已從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轉型為智能汽車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
目前,均勝電子的業務主要分為汽車電子系統和汽車安全系統兩大板塊。汽車安全業務是公司的「壓艙石」,2024年,該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6億元,同比微增0.23%,佔總營收比例約70%。
但這項業務也面臨挑戰。均勝電子的安全類產品毛利率長期偏低,近年基本都是維持在15%以下,2021-2022年甚至低於10%。
與此同時,汽車電子業務成為均勝電子業績增長的新引擎,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新能源管理系統等。2024年,公司汽車電子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6億元。彼時,均勝電子還是中國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艙域控系統提供商。
近年來,均勝電子在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2022年至2024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30.34億元、36.48億元、36.86億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研發人員達6323人,佔公司總人數的13.42%。
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均勝電子正在積極開拓第二增長曲線——機器人業務。
2025年初,王劍峯提出「再創業,創新前行」的戰略口號,將公司定位為「汽車+機器人Tier1」。
均勝電子進軍機器人領域,有着技術同源的考量。機器人的智能表現主要體現於移動智能、操作智能、交互智能三大領域。
汽車產業成熟的智能駕艙技術,在覈心能力上與機器人產業鏈開發存在高度適配性,具備顯著的技術複用價值。
2025年4月,均勝電子正式成立全資子公司——寧波均勝具身智能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彙集了來自全球知名院校的專業人才。
同期,公司宣佈與智元機器人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的規模化量產。
均勝電子在機器人領域的佈局正在快速推進。2025年9月18日,公司發佈了機器人AI頭部總成和基於英偉達Jetson Thor芯片的全域控制器。同日,均勝電子與瑞士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RIVR宣佈達成戰略合作。
然而,機器人領域的商業化進程仍存在不確定性。均勝電子在招股書中提示,汽車行業智能電動化、具身智能機器人等是目前新興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但仍存在整體商業化進度慢於預期的風險。
如今,王劍峯和均勝電子的機器人故事能否成功講下去,港股孖展能否解決高負債之困,都將決定「併購之王」的未來。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