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第一股 Circle Internet Corp. 在6月初上市后表现异常亮眼首家稳定币上市公司来了,股市对USDC未来在支付行业的美好预期也影响到了传统支付网络巨头Visa和Mastercard。
6月13号,Shopify和Coinbase合作推出基于USDC的稳定币支付,此后Circle股价轻松翻倍,市值一度超过600亿美金(超过了已发行USDC稳定币的总市值),随后回落至400亿美金;Coinbase股价持续上涨超50%,市值增加接近300亿美金。而Visa和Mastercard股价自高点最多下跌9-10%,市值共计蒸发超千亿美金,随后企稳,依旧因此下跌4-5%。
1、什么让Circle和Coinbase大涨?
6月13号,Shopify宣布其Shopify Payments接入基于Coinbase Base网络的USDC稳定币支付。稳定币支付可以提供1% cashback奖励。
6月19号,Coinbase宣布成立Coinbase Payments,基于Base网络(以太坊L2),让电商商家可以7*24接收USDC稳定币支付。
Coinbase Payments的官网显示,其希望实现的价值是:
- 用户侧:消费者可以使用多种(crypto)钱包和上百种(加密)货币,主要支持Base、以太坊和Polygon网络。实现交易实时确认。并且支持退款功能(个人猜测可能需要Shopify Payments平台来帮助实现)。
- 商户侧:自动将消费者选择的支付货币转换成USDC,交易费率1%,实时到账。支持通过WooCommerce, Primer, and Jumpseller接入。
图片
看起来Coinbase的利益点还是在于帮助拓展基于Base网络的USDC支付,其强项在于多种加密货币和USDC的转换。Circle目前超过50%的收入需要分给Coinbase,因此Coinbase有较强动力推广USDC。而Shopify作为服务中小商家的电商平台,按GMV流水收取支付手续费,有较强动力丰富支付渠道,Shopify曾在2013年就宣布支持BTC支付。
Shopify平台是美国第二大电商平台,大概12%的电商GMV市场份额(仅次于亚马逊约40%)。美国本土GMV占到Shopify总GMV的57%,跨境电商GMV约占到其总GMV的15%。
2、全球支付网络(global payment networks)的好生意
Visa和Mastercard是全球支付网络的绝对龙头,两家卡组织诞生于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金融科技创新,把一个个区域小银行连接起来,提供全美和跨境的信用卡/借记卡,最开始主要服务旅游/跨境商旅需求,支持7*24小时取现的ATM,支持多种货币清算,规定持卡人无需对欺诈交易担责(反欺诈成本隐含在了交易费里)。
支付网络的本质是解决支付交易的信任问题和效率问题,是网络效应的经典案例。支付网络上,消费者/持卡人,发卡银行,商户,收单服务商在卡组织的安排下,产生较强的信任,形成了高效运行的生态,随着各方参与者数量增长,支付币种,服务国家的增加,生态里所有参与者的粘性呈指数级增长。这时,除非有另一个生态能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支付体验,不然现存网络的参与者很难切换到其他生态。Visa和Mastercard因此形成了在C2B支付领域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和定价权,尤其在跨境支付中,V/MA自身可以收到1.5%左右的take rate,是本地支付的6x以上;跨境支付占到V/MA整体交易量小于10%,但贡献了总收入约35%。
中国则建立了自己的卡组织 - 银联,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银联在2015年的银行卡交易额就登顶了世界第一。银联卡境内支付费率0.38%-0.6%(约0.04%-0.06%给到银联),比Visa/Mastercard卡1.0%-2.5%的费率低了不少(其中约0.2%给到V/MA)。曾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钱包也自成支付网络,但在2017年开始“断直连”,接入了银联和网联,而2019年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中客户留存的备付金,也上缴到央行账户托管(央行按0.35%付息)。对比看来,外国的支付行业由于V/MA卡组织的高定价和自发的商业利益分配,参与方都保持了较好的利润水平(V/MA自身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40%左右),而中国较低的支付费率更普惠,但很难让支付公司赚钱。另外,稳定币发行商手里的用户资金可以投资短期美债,享受高息(而不向用户付息),相比国内监管,真的很仁慈了(希望之后不会有稳定币发行商暴雷跑路)。
俄乌战争世界,两大卡组织都暂停了俄罗斯的服务,显示了支付网络作为金融基建的重要性。两大卡组织历史上也多次受到反垄断的审查和罚款;欧洲一度想自己成立新的卡组织,由于协调各方利益难度大,基本草草收场了。
Visa(V.US):Visa成立于1958年,由美国银行推出,最初名为"BankAmericard"。1976年,Visa成为全球知名的支付网络公司。Visa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提供全球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连接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等。如今,Visa的支付网络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领先的支付平台之一。截至2024年,Visa处理的年度支付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目前市值6800亿美金,估值约35x PE。
Mastercard(MA.US):Mastercard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当时由多家美国银行联合成立,名为"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ICA)。1979年,公司更名为Mastercard。Mastercard在全球提供广泛的支付解决方案,并通过不断创新推动无现金社会的建设,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和商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体验。截至2024年,Mastercard的支付网络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超过8万亿美元。目前市值5000亿美金,估值约39x PE。
支付巨头V/MA面临哪些潜在挑战?
V和MA目前估值在35-40x PE,如此高估值显示了资本市场对其支付网络竞争优势的肯定,两大巨头确实也保持了长年稳定的增长。在C2B支付领域,是否可以绕开V/MA的支付网络,从而避免被这两家巨头“收税”呢?
1)电商巨头自建支付:例如美国亚马逊,本身有数量庞大的用户和电商商户,理论上可以效仿支付宝打造自己的支付网络(以及类似花呗、借呗的信用产品)。但目前亚马逊还是以接入第三方产品为主,例如和Affirm合作BNPL,以及发行联名信用卡。个人猜测亚马逊不想承担自建信贷产品的信贷损失风险,并且自建支付网络和V/MA竞争的成本过高。
2)A2A支付:Account-to-account支付,例如香港的FPS系统,免费进行小额转账以及账单/政府税单支付。缺点是没有信用支付功能,通常也缺少反欺诈和退款等功能。
3)稳定币支付:稳定币网络可以做到更高效低成本的实时支付,也有新闻称亚马逊和沃尔玛在考虑提供稳定币支付,绕过卡组织降低支付成本,稳定币尤其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成本优势显著,缺点也是没有信用支付功能。后文会继续讨论。
整体看来,允许V/MA服务的地区,两家巨头在C2B支付领域建立了强大的护城河,过往某些地区对于费率上限的限制(主要是interchange fee)也没有影响到V/MA本身的增长和收费,而跨境信用卡支付的高费率也证明了其网络的强大。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宝在海外积极拓展Alipay+的网络(C端在全球已有13亿用户),随着中国游客增加和中国公司的出海(以及未来的稳定币等创新),是否能在一些新兴市场协同低成本的银联卡向V/MA发起挑战,值得观察。
3、稳定币如何挑战支付网络巨头?
稳定币的优势主要在:点对点(类似A2A支付),链路短成本低,时效性高,挂钩美元币值稳定,适合跨境支付。
而缺点主要是:没有信用支付功能,需要在公链上支付(资金上链和下链有摩擦成本),需要额外的中心化网络实现收单和退款等商户服务功能。
首先稳定币在C2B支付上,
1)稳定币目前使用类似A2A支付,更适合账户间转账,或者账单支付,稳定币平均笔均交易额超过1万美金,远高于小额的日常C2B消费。此前文章讨论过,C2B支付的难点在商户的拓展,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以及监管对于反洗钱、反欺诈、征税等要求。
2)在Coinbase的支付平台参与下,稳定币支付可以提供商户接入,收单,退款等服务,这和卡支付类似,但Coinbase Payment会收取1%的服务费。如果商户要提取稳定币到银行账户,目前成本约1%,那总成本2%和V/MA的支付费率基本相等。
3)Shopify平台上,计划给使用Coinbase稳定币支付的用户提供1%的cashback返点,其实和目前信用卡的激励类似,并且稳定币还不支持信用支付,对普通消费者吸引力有限,只有本身是炒币囤币的币圈用户使用动力较大。
4)同时,稳定币支付未来存在竞争,若美国的稳定币法案落地,会有更多有实力的玩家发行合规稳定币,而稳定币支付服务提供方也会倾向使用自己的L2区块链网络(目前Shopify方案只支持Coinbase的Base网络)。Coinbase有1000万活跃用户,在2024年crypto交易量排名全行业第5,可能有其他有实力的crypto交易所会下场和Coinbase竞争支付场景业务。目前传闻排名靠前的交易所OKX和Kraken都在考虑赴美上市。
目前有意愿持有稳定币的用户基本是来自crypto交易所,因此Shopify和Coinbase的合作算是强强联合,但基于刚才的分析,目前的稳定币支付方案对于消费者和商户都没有特别有吸引力,个人认为该方案主要受众还是币圈用户,可以使用Coinbase钱包(或其他钱包)里的多种加密货币直接支付,因此币圈用户持续增加有利于该支付方案的推广。
其次,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上,
稳定币运行在公链上,有天然无国界的优势,但无论是跨境C2B还是跨境B2B支付,都涉及到B端银行账户开设和换汇,还有KYC和反洗钱监管要求,这也是V/MA平台生态的强项。
1)跨境电商的C2B领域,前述Shopify的方案相比于国际信用卡支付还是有成本优势的,现有V/MA信用卡跨境支付总费率高达4%(考虑换汇成本)。Shopify平台上的跨境电商GMV占总GMV约15%,Shopify Payment已向39个国家提供服务。
2)跨境线下C2B领域,由于需要线下的收单服务商服务,V/MA的信用卡体系壁垒还是较强。未来连锁大商家有机会率先接入低成本的稳定币支付方案(例如沃尔玛),满足币圈用户的支付需求。除了稳定币,中国游客其实使用银联卡和支付宝/微信已经可以做到比V/MA信用卡更低的支付成本。
3)B2C支付和B2B支付,本身不是V/MA的核心业务。汇款业务Visa Direct只占到Visa总收入3-4%。跨境B2C支付使用稳定币可以给新兴市场员工发工资;跨境B2B支付,稳定币更多的机会在新兴市场国家(现有银行网络覆盖较差,成本较高)。而G10发达市场国家,稳定币在B2B领域发挥作用有限 - Airwallex的创始人Jack Zhang最近公开发声,他认为目前由于存在稳定币转化法币的成本,并没有看到稳定币支付明显的成本优势,而Airwallex的通过在主要市场建立流动性资金池,以及可以做到接近实时的B2B汇款。
有兴趣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案例。
6月19号,Visa宣布和非洲Fintech公司Yellow Card合作,拓展Visa Direct在非洲跨境稳定币B2B支付。借助稳定币,缩短跨境汇款时间,减少汇率波动,在周末/假期也可以完成付款。
Yellow Card业务主要帮助非洲公司借助稳定币进行境外汇款,例如下图是用尼日利亚币向其他国家支付美元的汇款。Yellow Card目前国际汇款主要支持美金和人民币,目前中介稳定币选择的是USDT。支付通常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目前已经处理了超过60亿美金的跨境汇款。未来通过Visa Direct的卡交易系统,
图片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稳定币更适合帮助新型市场国家做跨境汇款,这些国家本币币值不稳定,金融基建落后,传统支付方式成本高,稳定币可以大大优化目前的流程。但这个流程仍需要对接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而Yellow Card使用USDT作为中介货币,也存在合规风险。
个人看来,稳定币支付挑战V/MA网络仍需要观察,在跨境电商C2B支付和新兴市场的跨境汇款领域机会大一些,需要解决的主要瓶颈包括:
1)消费者持有稳定币的意愿:目前看主要是交易crypto的用户,闲置的链上资产换成稳定币,这部分用户有较强的动力通过稳定币来支付,支付入口主要是crypto钱包。V/MA正在联合第三方发行链接crypto钱包的银行卡,这样就将支付入口重新拉回卡的体系。
2)企业接收稳定币的意愿:大部分企业目前还是很难直接持有稳定币,导致接收稳定币付款就会需要将稳定币转为法币,造成摩擦成本。如果未来企业真的普遍接受在链上持稳定币和其他crypto资产(例如产生收益的RWA资产),稳定币支付生态会迈上一个台阶。
3)稳定币是否能发展出信用支付功能:持牌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可以让消费者使用信用支付,未来稳定币支付是否可以通过抵押链上资产来进行信用支付(例如在交易所抵押BTC,获得稳定币信用额度),值得期待。
4)V/MA没有坐以待毙,两家都在积极参与稳定币支付网络的建设。Visa早在2023年就建设了稳定币的清算能力,目前和Bridge,Baanx,Rain等fintech公司合作发行支持稳定币的银行卡。Mastercard目前也已经支持USDC、USDG、FIUSD、PYUSD等稳定币。根据Visa披露,目前Visa网络已经支持了超过1000亿美金的crypto入金,250亿美金基于crypto的消费,以及2.25亿美金的稳定币清算,因此很多币圈用户其实也是V/MA用户。
5)监管不确定性:Crypto监管和稳定币监管在各个国家标准不统一,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的合规稳定币在当地无法使用/获取,尤其是存在资本管制的地区。前文也提到,未来监管是否会进一步规范稳定币发币商的投资,类似支付公司采取更严格的用户资金托管,避免极端的流动性事件。香港稳定币条例于今年8月1日生效,正式牌照花落谁家还未可知。
6)另外,稳定币支付还有其他的竞争对手,例如数字人民币、央行m-CBDC bridge项目,跨区域的支付系统(香港FPS转数快已实现了和大陆的实时汇款)。个人看来,这些项目本质上也是对美元稳定币渗透的防守反制措施。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