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IPO潮汹涌:从云迹科技敲钟,看企业破局的“资本+场景”双引擎

洞见咨询
10/20

当万豪电梯里的服务机器人用稚嫩声线主动搭话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创造它的云迹科技,已在近期由创始人支涛带领敲响上市钟声。

 

这声敲钟不只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今年以来,宇树科技官宣冲刺年底上市、智元机器人传赴港计划,仅9月就有优艾智合等5家机器人企业递表,超15家产业链公司冲击港股。对硬科技企业主而言,这波“机器人IPO热”不是遥远的行业新闻,而是一面照见自身的镜子:如何从“烧钱研发”走到“资本认可”?如何在细分赛道挖出不被替代的竞争力?

 

作为从业十年陪跑企业对接资本的公司金融顾问,今天就从云迹科技的案例里,拆解一套可复用的“破局公式”。


一、云迹11年闯关记:硬科技企业的“生存三法则”

支涛的创业路,是无数硬科技企业的缩影——从带着机器人敲遍酒店大门被拒,到如今覆盖3.4万家酒店、年服务超5亿次,再到登陆资本市场,其背后藏着3条关键决策,值得所有企业主参考。

1. 选赛道:抓“高确定性”场景,比追风口更重要

2014年云迹成立时,服务机器人赛道还很模糊,但支涛团队没贪大求全,反而锁定了“酒店场景”:一是酒店人力成本高(单店年均人力支出超百万)、标准化服务需求强,痛点真实;二是酒店有稳定付费能力,且单一场景跑通后可快速复制。

这个选择直接决定了云迹的“生死线”:2020年疫情爆发,酒店对“无接触服务”的需求激增,云迹订单量翻倍,当年就合作1300多家酒店——反观同期一些布局“全场景”的企业,因精力分散陷入停滞。

对企业主的启示:选赛道不是“看哪个火”,而是找“痛点明确、付费意愿强、可复制”的“三有场景”。比如农业机器人盯准“规模化种植的植保需求”,医疗机器人聚焦“医院物资配送”,都是同样逻辑。

2. 做模式:从“一锤子买卖”到“持续收钱”,毛利率是关键

早期云迹靠卖“润”系列机器人赚钱,2022年毛利率仅24.3%;但后期它转向“硬件+AI系统订阅”模式——卖机器人的同时,通过调度系统帮酒店管理多台设备、统计服务数据,订阅收入占比逐年提升,到2024年毛利率飙至43.5%。

这正是资本最看重的“商业模式升级”:一次性硬件销售只能赚短期钱,而持续服务能带来稳定现金流,也让企业估值翻倍。就像极智嘉做“仓储机器人租赁(RaaS)”,收入持续性远超纯硬件销售。

3. 控资本:借势不借力,创始人要握“决策权”

云迹的融资路很典型:早期拿科大讯飞的天使轮(借技术背书),中期引腾讯、携程(借场景资源),后期靠启明创投、阿里(借IPO前的资金储备),但始终保持“创始人主导”——支涛直接持股9.73%,通过投票权安排控制36.52%的表决权,比任何单一投资方都高。

很多企业主容易犯的错是“给钱就拿”,最后被资本稀释话语权。云迹的做法是:每轮融资都选“能带来资源的投资方”(比如携程帮它对接酒店渠道),且提前通过股权架构设计(如AB股、一致行动人)锁定决策权。

二、为什么机器人企业现在扎堆IPO?看懂底层逻辑,找自己的机会

今年机器人企业密集上市,不是偶然,而是“行业阶段+资本规则+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这背后的逻辑,对所有硬科技企业都适用。

1. 先上市,再盈利:政策给了“窗口期”

过去硬科技企业要上市,必须盈利;但现在科创板“1+6”规则、港股18C章,允许“未盈利但研发投入高、有技术壁垒”的企业上市。比如云迹2024年仍亏损1.85亿,但因“年营收超2亿、研发投入占比超30%”,仍能满足上市条件。

对企业主而言,这意味着“不用等盈利再规划上市”——只要核心技术过硬、有明确商业化路径,就能提前通过IPO获得研发资金,避免在“烧钱阶段”被淘汰。

2. 不上市,难生存:行业进入“资本竞速期”

机器人行业是“重研发、重落地”的赛道,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每年研发投入都超亿元。而IPO是最直接的“输血通道”:极智嘉上市后募资15亿,用于扩大产能;云迹上市后,计划把30%募资投入AI大模型研发。

现在行业已经出现“内卷”:同个场景里,有资本加持的企业能更快降价抢订单、拓展新市场。对企业主来说,“是否上市”不再是选择题,而是“能否留在牌桌”的必答题。

3. 上市不是终点:资本要看“长期价值”

虽然机器人企业扎堆上市,但资本不傻——极智嘉、博雷顿上市后股价涨超40%,核心是它们“商业化路径清晰”;而部分企业上市后破发,问题在于“只有技术,没有落地场景”。

这提醒企业主:IPO只是“阶段性胜利”,真正的考验是上市后能否“持续兑现业绩”——比如云迹计划从酒店场景拓展到医院、工厂,本质是通过“多场景复用技术”降低成本,提升营收规模。

三、给企业主的4条实战建议:从“机器人IPO潮”里学什么?

不管你做的是机器人、智能制造,还是其他硬科技领域,都能从这波IPO潮里学到4个核心动作:

1. 找“小而美”的场景,先做“单项冠军”
不要贪多求全,像云迹锁定酒店、极飞科技深耕农业那样,选“自己能做透、别人难替代”的细分场景。比如做工业机器人,先聚焦“3C行业的装配环节”,比做“全行业通用机器人”更容易出成果。
2. 提前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让资本看到“长期钱景”
别只靠卖产品赚钱,尽早布局“产品+服务”模式:比如卖设备的同时,提供运维、数据分析服务;或者做“租赁+按次收费”(如物流机器人按配送单收费),这些模式能让毛利率提升10%-20%,也更受资本青睐。
3. 融资要“选对伙伴”,不做“资本的傀儡”
每轮融资前想清楚:“这家投资方能给我什么资源?”(比如产业资本给渠道、财务资本给IPO辅导);同时通过“股权架构设计”(如设立员工持股平台、一致行动人协议)锁定决策权,避免“钱拿到了,公司管不了”。
4. 借政策“窗口期”,把上市提上日程
如果你的企业符合“研发投入高、有核心专利、商业化初期”,可以重点关注科创板、港股18C章:比如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市值要求最低仅10亿,港股18C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先进制造企业”上市。提前3-5年规划,才能少走弯路。

最后:上市是“成人礼”,不是“终点站”

云迹科技的敲钟声,本质是“技术+场景+资本”成功闭环的信号。对企业主而言,这波机器人IPO潮不是“别人的热闹”,而是一次“实战教学”——它告诉我们:硬科技企业的成功,不是靠“技术炫技”,而是靠“把技术落地到真实场景,再通过资本加速放大优势”。

就像支涛在上市仪式上说的:“机器人终会走进千家万户,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把每个细分场景的服务做透。”对所有企业主来说,道理同样如此:IPO或许能帮你“站上更高的舞台”,但能让你“站稳脚跟”的,永远是“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

下一个敲钟的企业,会是你的吗?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