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能源2025中期财报,释放了哪些信号?

腾讯网
08/18

关心氢能行业技术演进与商业化进程的业内人士及投资者们,普遍关注氢能行业几家头部企业的动态。近日,重塑能源(02570.HK)披露的2025年中期财报,不仅反映了自身经营业绩状态,更折射出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通过解读其核心数据与业务动向,可梳理出四大核心信号:

一是在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商业驱动的转型阵痛期,重塑能源收入总体稳住了,且氢燃料电池系统收入同比增长141.8%,意味着面向市场需求开发、通过实际应用验证的产品,终将得到市场背书。

图片图片

回顾过去几年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历程,在政策引导与支持下,无论从技术提升、成本下降还是应用场景开拓来看,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补发放周期长,不少资本因短期内信心不足开始疏离,行业陷入相对低迷状态。

其中一个表现是,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步伐有所放缓: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燃料电池汽车数据库》(交强险口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7075辆,同比下滑5.4%;2025年上半年上牌销量1947辆,同比下滑22.5%。

在这样的形势下,重塑能源今年上半年氢燃料电池系统收入依然保持了可观的正向增长,不仅代表自身产品推广卓有成效,也有利于打破行业低迷的气氛。那么,重塑能源是如何做到的?

从报告可以看出,这一成绩源于公司核心业务战略聚焦与运营效率显著提升、新一代Sirius系列系统量产增强产品竞争力、客户需求及订单量提升等多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十年来深耕产业构建的深厚基础提供了核心支撑:基于全栈自研的核心能力,结合持续的场景验证与规模化运营推广,积累了显著的品牌效应与技术领先优势,这些优势共同构筑了公司在复杂环境中逆势而上的底气。

高工氢电分析认为,燃料电池行业正处于政策驱动向商业驱动转型的阵痛期,部分无法承受残酷市场考验的企业将被淘汰。但真正具备技术竞争力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在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氢耗、故障率、寿命等核心指标上持续推进设计优化和工艺迭代,在市场拓展中能从示范应用市场迈向更广阔的无补贴市场乃至海外市场,满足完全商业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够穿越周期,走向规模化、商业化。

二是重塑能源海外收入同比暴涨360.3%,占营收比重从2%跃升至10.3%,海外业务贡献不断提升,也意味着我国氢能企业全球化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当前,氢能已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全球性议题和普遍的布局方向,相比于中国氢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出海已经成为我国氢能企业市场拓展的必选项。但出海面临技术标准与认证壁垒、地缘政治与贸易保护、技术竞争压力(国际巨头挤压)等三大核心挑战,唯有在技术标准引领、全链条解决方案输出、本地化生态构建等方面表现卓越者,方可真正分享全球氢能市场红利。

图片图片

由此可见,重塑能源海外收入暴涨并非偶然。公司是首批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企业之一,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制定,在北美和欧洲设立了境外分支机构并组建了本土化的团队,旗下规模化制造工厂获得荷兰交通部(RDW)工厂审核认证证书,产品获得TÜV北德、TÜV莱茵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国际业务现已覆盖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市场,自2017年以来,持续在多个地区市场推动了有代表性的应用项目落地。多年的不断探索、培育、合作,让重塑能源逐步构建起应对海外市场挑战的综合能力,才有如今的收获。

高工氢电分析认为,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与高毛利正吸引我国企业加速布局,这有利于打破国内市场局限,分散氢能行业初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为盈利模式提供了新路径。需注意的是,海外形势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产业环境、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差异化极大,企业出海的门槛还在持续抬高。对于我国氢能企业而言,能否建立为全球客户提供因业、因地制宜的氢能科技解决方案的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分水岭。重塑能源开了个好头,期待有更多中国氢能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业务突破。

三是重塑能源报告期内实现亏损收窄与现金流转正,财务韧性显著提升,让所有正处在应收与应付账款高企泥泞中的氢能企业看到了希望,也意味着氢能企业向商业造血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中报可见,重塑能源今年上半年毛利亏损约为1350万元,同比减少亏损约22.5%;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3.327亿元,同比减少亏损约 28.7%。大幅减亏的主要路径之一是聚焦高毛利产品,表现为主动削减亏损零部件业务,提高高毛利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收入占比;海外高溢价订单进一步推升毛利率。此外,公司三费严控也起到不错效果,表现为策略性选择精准投入关键产品,带来研发投入效率提升,同时压缩行政/销售费用等。

上半年重塑能源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净流入约为9510万元;截至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0.511亿元,较报告期初时增加约19%。公司现金流管理可谓发生了质的变化。

高工氢电分析认为,当前氢能企业正在从“依赖政策及融资输血”向“商业造血、经营提效”的方向转型。重塑能源的减亏与现金流转正,本质是转向精益运营的里程碑。其提示了两条生存法则:一是要做产品矩阵优化和研发精准化;二是在政策不确定风险大及行业洗牌形势下,企业将更依赖内生现金流而非外部融资,现金流管理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了生存权。

四是重塑能源生态构建与产业协同发展作用凸显,这是应对氢能产业“高成本、长周期、多环节耦合”痛点的战略选择,也是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路径。

除了引领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重塑能源还面向未来能源生态构建了“电-氢-电”商业模式,大力拓展、参与多个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是推动氢能融入能源产业大生态的组织者、构建者之一。如在今年上半年,公司纵向联合明阳氢能打通“制-储-用”链条;牵头推动的银川1.2万吨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太阳山氢氨谷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获国家发改委示范背书;公告还披露,重塑能源旗下子公司探索汽车向广东恩泽注资1亿元,加码绿氢核心装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高工氢电分析认为,基于氢能产业特性,具备单点技术优势不足以制胜氢能赛道,唯有“生态组织力”才能将分散的产业要素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化能力。对于头部企业而言,未来全球竞争力将直接取决于生态边界的扩张能力。

整体来看,重塑能源的2025上半年表现,映射出我国氢能企业在当前阵痛期的突围路径:技术层面要重视深度及充足场景验证下的迭代;市场层面,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海外高附加值市场,可对冲氢能商业化滞后风险;财务层面,行业进入“精益生存”“商业造血”周期,需重视改善现金流健康度;生态层面,可依托自身实力适当进行边界扩张。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前氢能行业虽处在技术与商业化攻坚深水区,但以重塑能源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场景-生态”三重破局撕开裂口,一步步地验证从政策输血到商业造血的进化路径。中国氢能产业正加速跨越盈亏平衡点,向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迈进。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