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顺风车丢在高速上 平台不应做“甩手掌柜”

羊城晚报
01-07

  近日,一名19岁女孩爆料称,自己在乘坐嘀嗒出行顺风车时,被司机在高速路上赶下车。此事经羊城晚报报道后引发关注。1月5日,嘀嗒出行针对此事发布情况说明。随后,当事人小康(化名)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她认为这份情况说明并不客观,存在刻意误导问题,致使自己遭受网暴。

  现场视频显示,尽管当事女子强调“这是高速”,仍被顺风车司机赶下车。随后,司机骂骂咧咧将其物品扔在地上,返回驾驶室。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非紧急情况下不得在高速公路行车道上停车。这意味着,除特殊情况外,在高速公路上随意停车属于违法行为。1月5日晚间,天津蓟州警方针对此事发布警情通报:涉事司机已被依法作出罚款并予以扣分,同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尽管涉事司机已接受处罚,此事引发的争议却并未平息:顺风车乘客应该如何维护正当的消费权益?平台对此应承担哪些责任?

  该名女子的订单截图显示,“2024年12月30日10时30分·1人·独享;蓟县(州)大学城至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据当事女子描述,自己由于赶飞机,所以特意选择了“独享”顺风车,并为此多支付了几十元车费。然而,顺风车不仅捎带了其他乘客,而且还试图绕路办私事,由此引发冲突。但在嘀嗒出行发布的情况说明中,并未看到关于神秘第三人的解释——到底是司机口中的“亲友”,还是当事女子所说的“乘客”?值得一提的是,涉事女子曾表示,接车的顺风车车牌号与平台上接单的车辆车牌号不一致。对于这一问题,情况说明同样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此外,平台的行程监控是不是“有名无实”?凡此种种,都不免令人产生疑问。

  发生消费纠纷之后,嘀嗒出行第一时间封禁顺风车司机账号,并表示配合警方处置。这种态度值得肯定,但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做“甩手掌柜”、对保护乘客安全不必担责。表面上看,消费者选择的是顺风车,实际上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和支持。事关乘客切身利益,平台应该全面、真实、客观地还原全部事实真相,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化解司乘纠纷。这既是平息舆论质疑的有效之举,也是维护企业声誉、承担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众所周知,顺风车不同于普通网约车,不仅价格相对较低,而且约束相对较小。此次事件对于相关平台也是一种提醒——如何约束司乘双方履行服务约定,如果出现违约行为或发生消费纠纷,平台应该如何及时介入处理,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从企业乃至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是时候该为此立个规矩了。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