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这一部署引发关注。
何为零基预算?简单来说,可理解为从“零”开始编制预算,是指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而是结合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对各项支出逐项审核后,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
从国内外实践看,零基预算更多体现为运用这一理念完善预算管理,并不是全部从“零”开始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能发挥何种效用?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看来,零基预算的目的是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结构固化僵化格局,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民生。
业内人士表示,在传统模式下,财政预算一般以上年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分配资金,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容易导致“为了花钱而花钱”等资金浪费现象。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着资金分散、支出固化、资金使用效益不够高等问题。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零基预算改革,中央和地方已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从2022年起,安徽以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坚持向财政资金要效益、向政府治理要效能,创新编制了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将预算资金从分配安排的起点就聚焦发展大事、民生要事。
在甘肃,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方案已于2024年出台。
中央层面,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在2024年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加强项目梳理、评审、优化,推动打破支出固化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零基预算改革将进一步在中央和地方推进。
“零基预算改革,是预算编制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需要‘刀刃向内’,也需要‘啃硬骨头’。当改革顺利推进,将大大提升财政资金效率,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提升保障能力,成果将惠及国计民生。”杨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