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访网
2月21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一脉阳光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另据中金预测,预计一脉阳光等27只股票有望于2025年3月10日起正式进入港股通。
公开资料显示,受港股热捧的一脉阳光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影像专科医疗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一脉阳光的医学影像中心网络覆盖中国1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累计已运营105个影像中心。2024年6月7日,一脉阳光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了“中国医学影像第一股”。
不过一脉阳光刚登陆港交所就上演了“业绩变脸”。2024年上半年,一脉阳光营业收入约4.14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1.9%;净利润约96.2万元,同比下滑98%;归母净利润为383.6万元,同比下滑91.1%。
一脉阳光表示,中期业绩出现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在宏观经济放缓以及医疗行业政策环境的强监管影响下,各医疗机构的服务采购需求放缓、招标程序放缓等原因所导致。分业务来看,公司核心业务的影像中心服务收入为3.19亿元,同比下降5.9%;影像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8518.0万元,同比下滑95.4%。
当然,医学影像中心盈利困难并非一脉阳光一家的困境,它的前辈——美国最大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公司RadNet早就暴露了这一问题。据悉,RadNet 2019年-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5亿、10.7亿、13.2亿、14.3亿、16.2亿美元;同期净利润却仅为2344千万、-0.174千万、4431千万、3033千万美元。
不过,一脉阳光和RadNet资金承压的原因却不尽相同。RadNet的最大成本是重资产模式和人力成本。作为主营业务,影像诊断设备采购成本高昂,还需要租赁场地、设备运输及损坏等。财报中,2021-2023年公司的购买设备及财产的费用为:1.37亿、1.2亿、1.76亿美元。此外,影像医生作为高技能人才,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拥有员工9700名,2021-2023年包含员工薪酬在内的整体运作费用高达:12.4亿、13.8亿、15.1亿美元。
可一脉阳光的行政费用却超过员工薪酬支出。截至2024年上半年,一脉阳光有1,667名员工及医疗专业人员。报告期内的雇员福利开支约为人民币1亿元。同期公司的行政开支为1.11亿元,同比大增37%。公司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随着全球发售于报告期内进展至中后期阶段,上市开支上升。
但实际上,一脉阳光的行政支出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行政开支分别为3.90亿元、1.45亿元和1.82亿元;而同期的研发开支仅为1186.9万元、1148.3万元和1284.4万元。
面对盈利压力,RadNet近年来积极拥抱AI,希望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并开拓增量市场。2022年,RadNet先后收购了AI影像公司Aidence Holding B.V.和Quantib B.V.,并与Google Health达成合作。2023年,RadNet的AI部门已创造1250万美元营收。2024年底,其全资子公司DeepHealth亦宣布与GE及西门子开展AI项目合作。
一脉阳光也在紧跟这一趋势。2月19日,公司公告与讯飞医疗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医疗垂类认知大模型及医学影像AI诊断大模型的研发、推广及市场应用等方面展开合作。
市场对AI+医疗的前景颇具信心。2月28日,招银国际发布研报,认为AI能够赋能一脉阳光业务,并强调其医学影像数据库的战略价值。基于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EPS)的16倍估值,给出52.3港元/股的目标价,较2024年8月21.41港元/股的目标价已翻倍。
尽管AI为一脉阳光带来转型希望,但短期内公司仍难以摆脱经营压力。招银国际预测,2024年公司营收将下降4.2%至8.9亿元,净利润甚至将“由盈转亏”,预计亏损1500万元,真正的业务改善或要等到2025年。
在这场AI浪潮中,一脉阳光究竟能乘风破浪,还是沦为概念炒作,仍有待市场验证。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