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贷款的死亡螺旋:光大银行和渤海银行的2024年报

市场资讯
03-31

  来源:诸葛不亮

  3月28日,光大银行发布2024年报,营业收入负增长7.05%,归母净利润正增长2.22%。

  光大银行的年报我很不喜欢,很多数据指标都没给,比如连分产品的不良分布都没有,没法像招行那样一一细细拆解。粗略扫下来,无非就是净息差下降带来的净利息收入下滑,受益于债券牛市的投资收益的弥补,外加拨备的释放,最终将净利润勉强调整出正增长。

  非要说,就是营业收入下滑得比其他行多一点。净息差降到1.54%,这个水平略强于四大行,比优等生招行差一些。可以套路化地分析一下,但讲不出好故事。

  就当我快速浏览财报之时,第46页的数据——按照分部划分的经营业绩,引起了我的兴趣:

  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507亿元,利润261亿元;

  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551亿元,利润2.8亿元。

  我反复看了下数据,真没看错。占了营收41%的零售,仅贡献了利润的0.5%!这么看,又是一家零售转型暴雷的银行。那它零售贷款的不良率是多少呢?

  不好意思,年报没直接给。。。好吧,那我手动算吧。零售贷款(含信用卡)的不良贷款额是207.7亿元,整体贷款余额是1.48万亿,不良率为1.40%;同样方式算出来的公司贷款不良率为1.24%。乍一看,两者也没有多少区别。

  可从第135页的分部利润表就看出两者的差异:

  公司金融从2021年到2024年的信用减值损失分别是211亿、136亿、126亿、72亿。

  零售金融从2021年到2024年的信用减值损失分别是281亿元、346亿、335亿、310亿。

  从2021年,公司金融的信用减值损失便一路下降,对应的是地方化债、房地产出清等宏观经济的变化,而零售金融则是一路撒腿狂奔,每年保持计提300亿以上的水平。公司金融未必多好,但零售金融一定很烂。

  换一个角度,2024年零售金融的业务及管理费支出为231亿元(公司金融为157亿)。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讲,光大银行放弃零售金融业务,剩下231亿元的支出,或许比费了老大劲才赚个不到3亿元的利润要划得来。

  我很想细细挖一下具体的雷点,可惜数据披露太少。

  贷款收益受限于利率的一路下滑,只能将资产配置到高收益的零售贷款上,而零售贷款的高收益背后蕴含的高风险悄悄积累,高利率最终被信用减值损失侵蚀,利润止不住下滑;利润越下滑,越依赖高利率的零售贷款,从而步入零售贷款的“死亡螺旋”,直到来一位新的领导踩住刹车,来一次无数“人头落地”的休克疗法。这是行业上演过无数次的所谓“零售转型”。

  本来只打算写到这里,然而我又看了渤海银行2024年的年报。虽然渤海银行只在港股上市,其零售贷款质量披露远超光大,也印证了前述观点。

  论资产规模,渤海是12家全国性股份行的倒数第二,仅比恒丰银行高一位,还不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等几家头部的城商行。它披露出来的零售贷款数据让人震惊:

  个人住房和商业用房贷款余额1497亿,不良率1.98%;

  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375亿,不良率12.37%!

  个人经营贷款余额349亿,不良率4.62%。

  不良率12.37%,这是正经银行能做出来的业务!!!事实上前一年2023年的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759亿,不良率4.44%(这数字真是不吉利),已经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但跟2024年一比,居然还觉得过得去。

  这放到任何一家银行,都是可以让分管风险的副行长、风险管理部等一整个条线领导滚蛋的水平。这可不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而是在任何维度榜单都能进前30的、总部位于天津市的全国性股份行啊!这种银行尚且如此水平,你让那些三四线城市的城商行、农商行怎么混?

  年报给出了解释:报告期内,通过压缩消费类互联网贷款规模,控制纯信用平台业务占比,较大幅度压降高风险资产,个贷资产规模下降较快,本行个人贷款高风险资产已快速出清。

  查了历史数据,2017年末渤海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尚不足100亿元,而2020年末余额已突破千亿元,达到约1127亿元。该行在2020年招股书中提及,顺应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和未来趋势,提升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渠道电子化进程为该行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该行已与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订立联合贷款项目协议,即渤海银行通常为主要出资人,并有权设定利率及收取利息收入;第三方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及联系潜在客户;各出资人根据出资百分比收取相应的利息收入。

  根据2020年年报,渤海银行重点抓住与头部平台的在线消费信贷合作项目,新增投产“招联消费贷”“唯品会消费贷”“微信分付”“借趣花联合贷款”等产品。

  联合贷款上量太容易了,然而成也联合,败也联合,互联网平台引来的客群到底是质量不行。渤海银行从去年开始已经尽力压缩零售贷款的余额,这比天还高的不良终究是盖不住。

  分析完个人消费类贷款的不良,我才回过味来:个人住房和商业用房贷款不良率也有1.98%!

  虽然近些年房地产市场低迷,按揭的不良率在缓慢提升,但因为房子本身还有抵押价值,按揭的不良在整体零售贷款中不算高。不跟招行比,行业老大哥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6.08万亿,不良率0.73%,这是业内中位数的水平。

  按揭这种低利率的业务,除了资金成本够低的四大行和招行,其他银行也就勉强混个正收益,保规模而已;渤海银行1.98%的不良率,能把低风险的按揭业务赔到姥姥家去。

  渤海银行的总部在天津,业务自然也是围绕着天津及北方城市为主。我不敢想象那边的房地产市场得是什么样。天津可不是我家那种房子卖不完的小县城,实打实的四大直辖市之一。见一叶而知秋,见一的不良而知冬天有多寒冷。

  想起近期消费贷新政的新闻,我不得不说出我心里的一个想法:真的有人贷几十万的钱去消费吗?

  消费的钱,花了就没了,只能靠客户后续的收入来偿还。客户把钱拿去投资或者经营,只要不是运气不好血本无归,多少还有点渣滓剩下来。所以坊间有个笑话:消费贷,不怕客户拿去投资,哪怕去提前还房贷,也比拿去真消费强。。。

  如今虽然开了闸,提倡大做个人消费贷,但银行真的敢做吗?敢做的银行,不怕陷入零售贷款的死亡螺旋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馨茹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