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60
新冶炼厂被旧产能的关闭所抵消
新冶炼厂使用更清洁的燃料
Andy Home
路透伦敦4月24日 - 随着中国铝产量接近政府规定的产能极限,中国的铝生产巨无霸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对原生金属冶炼产能的大规模投资使中国的铝产量从 2004 年的 400 万吨增至 2024 年的 4 300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 60%。
中国在全球铝供应链中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遇到了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抵制,最初是贸易投诉和反倾销税,最近是美国的关税 (link)。
这一切都未能阻止中国半成品铝的出口,去年中国半成品铝的出口量猛增 19%,达到创纪录的 620 万吨。
但情况即将发生变化。
中国政府的 2025-2027 年铝 "行动计划 "确认产能上限仍然有效,并制定了下一步战略。
触及上限
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的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原铝产量同比增长 2.6%。
1-3 月份的年平均产量为 4400 万吨,距离 2017 年设定的 4500 万吨上限仅差 100 万吨。
根据咨询公司 AZ Global 的数据,该国的产量在技术上有可能超过上限。
冶炼厂的产能是根据电解生产工艺的设计安培数来评定的,但 "任何工厂经理的首要工作之一都是将产量推高到额定值以上,"它说。提高安培数可以使冶炼厂的产量超过其铭牌产能。
但 AZ 中国估计,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已高达 98.2%,几乎没有进一步集体提高安培数的空间。
此外,与过去五年平均 4.0% 的年增长率相比,中国的产量增长显然开始放缓。
绿色发展
中国的冶炼企业仍在建设新的冶炼厂,但新产能必须通过关闭旧产能来抵消。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该行业的政策重点是淘汰效率较低的产能,并确保较新的冶炼厂使用可再生能源。
铝生产商正从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向新能源中心迁移,如拥有丰富水力资源的云南和拥有巨大风能和太阳能潜力的内蒙古。
目标是生产更多的低碳金属,行动计划要求到 2027 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冶炼厂电力需求的 30%。
为了抵消初级产品生产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影响,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刺激废钢生产,目标是到 2027 年每年回收废钢超过 1500 万吨。
减少出口
另一项抵消措施已经启动。
12 月,政府取消了 (link) 13% 的铝产品出口退税补贴,此举显然是为了将更多金属留在国内市场。
此后,出口大幅放缓,1 月和 2 月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 11%。
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的分析师预测,2025 年的出口量将下降 8%,而且不太可能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因为中国以外的世界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约占总需求的 15%。
一些西方买家很可能至少会部分接受较高的成本。
但中国的铝出口可能已经达到顶峰。
西方生产商的缓兵之计?
中国国内生产增长放缓和出口流量减少为世界其他原铝生产商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
美国有近一百万吨的冶炼产能被闲置。美国总统特朗普对铝征收 25% 的进口关税旨在刺激重启。
2022 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电价飙升,欧洲也有大约一半的初级冶炼产能处于停产状态。
世界最大生产国正在实施的结构性改革可能会给这些工厂带来喘息的机会,尽管重新启动闲置的产能也是铝价和电价的问题。
不过,在经历了多年的低投资之后,西方国家对新建冶炼厂的兴趣重新燃起。
美国生产商世纪铝业CENX.O已获得5亿美元的政府资金 (link),用于在美国启动45年来的首个新冶炼厂项目。
力拓RIO.L正在研究芬兰 (link) 和印度 (link) 的低碳冶炼厂项目。
但中国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乏国内扩张潜力,中国生产商也在向海外进军。
事实上,中国政府的铝行动计划呼吁与几内亚等资源丰富的国家深化合作,中国的中铝公司参与了几内亚的一个项目 (link),将该国的铝土矿资源转化为氧化铝。
在印尼,山东南山铝业600219.SS已经开始生产氧化铝,并计划 (link),以扩大其精炼能力,并增加一个年产26万吨的冶炼厂。
中国可能已经停止了国内产能建设,但显然无意放松对美国和欧盟都列为重要原材料的金属的控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是路透专栏作家。
China's aluminium production sector close to the ceiling https://tmsnrt.rs/4joQFyj
(为便利非英文母语者,路透将其报导自动化翻译为数种其他语言。由于自动化翻译可能有误,或未能包含所需语境,路透不保证自动化翻译文本的准确性,仅是为了便利读者而提供自动化翻译。对于因为使用自动化翻译功能而造成的任何损害或损失,路透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