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加强商业银行分散采购精细化管理

滚动播报
04-25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商业银行分散采购在提升采购效率、满足紧急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合规运作,已成为商业银行分散采购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程小龙“山西银行集中采购中心副经理(主持工作)”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8期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购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经营效率和风险防控。商业银行采购业务根据规模和性质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商业银行分散采购是指各基层分支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对未达到集中采购限额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进行的零星采购活动,相比集中采购,其具有金额小、频次高、时效性强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基层机构日常运营的及时需求。商业银行分散采购在提升采购效率、满足紧急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管理规范性不足等挑战。

当前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商业银行业务场景日益丰富,采购需求呈现多样化、碎片化特征。这对分散采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分散采购规模持续扩大,范围涉及IT设备、办公用品、营销物料等多个品类;另一方面,采购频次的增加、时效性要求的提高,给规范化管理带来压力。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合规运作,已成为商业银行分散采购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分散采购的管理现状

  • 分散采购的内涵与特征

一是采购主体为基层网点,贴近实际业务需求;二是单笔金额较小但累计金额可观;三是采购场景涉及日常办公、宣传物料等多个领域;四是要求响应快速、程序简便。这些特征决定了分散采购在提升基层运营效率方面的独特价值。

  • 监管政策要求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规范要求。2018年财政部发布《国有金融企业集中采购管理暂行规定》,各商业银行也相应制定采购管理办法,建立分级授权体系,规范采购行为。

  • 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分散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在组织架构上,采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制度流程、开展监督检查;各分支机构设置专门岗位负责具体实施。在操作流程上,按照“事前立项、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思路开展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部分银行已开发采购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审批、数据统计等功能。

商业银行分散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 采购操作不规范

分散采购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购方式选择不当。基层机构在小额零星采购中过度依赖单一来源方式,未充分利用询价、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例如,在日常办公耗材采购中直接沿用原供应商,忽视市场价格变化和其他供应商选择。二是采购方案编制不完整。由于分散采购单笔金额较小、频次较高,部分机构存在简化采购流程的倾向,采购需求描述过于简单,评分标准设置随意。例如,某分行在零星维修服务采购中仅列明维修项目,未对服务响应时间、质量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审批程序执行不规范。基层采购人员往往身兼多职,存在采购实施人员与审批人员交叉任职情况,违反岗位制衡原则。

  • 需求统筹不足

一是基层机构对分散采购需求缺乏有效整合。各部门、网点独立开展采购,对同类物品需求未进行统一规划和汇总,如办公用品、IT耗材等日常消耗品采购频繁且分散,未能发挥规模效应。二是临时性采购占比过高。由于年初采购需求调查不充分,加之部分机构重维护轻规划,导致年度预算外的临时采购增多。三是对同质同类项目界定标准执行不统一。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在培训、维修、营销物料等服务采购中,对项目相似度判断存在偏差,影响采购效率,提高采购成本。

  • 供应商管理不严

一是基层供应商准入把关不严。部分机构为图省事,未按规定对小额分散采购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存在经营异常、资质不全等情况,如在零星维修、小额印刷等采购中直接使用推荐供应商,未核实其经营资质。二是供应商履约评价机制缺失。基层机构未建立针对分散采购供应商的评价档案,对服务质量、响应时效等缺乏日常记录和定期评估。三是供应商关联关系审查不到位。由于分散采购频次高、金额小,基层机构对供应商背景调查不够深入,存在地方保护、利益输送等风险,如个别机构长期使用负责人亲友经营的小型文印店作为固定供应商。

  • 系统建设滞后

一是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低。现有系统对采购流程支持不够全面,部分环节仍依赖人工操作,难以实现全流程管控。二是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弱。系统缺乏对采购数据的多维分析功能,无法及时发现采购金额异常、供应商中标频次过高等风险信号。三是档案管理不规范。电子档案保存不完整,重要单证如供应商报价单、谈判记录等未能实现系统化管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采购效率,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带来合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意识不足,部分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对分散采购管理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力,虽然建立了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中存在走样变形;考核约束不足,缺乏有效的考核问责机制,难以形成管理压力传导。

商业银行分散采购精细化管理对策

  • 加强制度建设

分散采购制度建设应结合线上线下特点,构建全面的管理框架。一是制定分散采购操作规程,明确线上电商平台采购和线下采购的适用范围、审批权限和操作流程,特别是对电商平台采购,需要制定平台准入标准、商品质量控制、价格管理等专项制度;二是统一归档标准,对电子采购凭证、系统记录等电子化单据的效力认定、存储方式进行规范;三是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风险控制清单,确保各类采购方式风险可控。

  • 强化需求统筹

需求统筹管理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一是适度上收采购权限,对标准化程度高的办公用品、IT耗材等品类,优先纳入电商平台集中采购目录,实现需求集中管理;二是加强计划管理,通过电商平台收集和分析采购数据,科学预测采购需求,合理设置库存预警;三是推进智能化选型,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建立商品画像和需求画像,实现采购需求与商品的智能匹配。

  • 规范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要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机制。一是优化准入标准,对电商平台供应商设置差异化准入条件,重点关注供应链稳定性、售后服务能力等;二是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整合平台交易数据、用户评价和线下反馈,形成供应商综合画像;三是加强动态监控,利用平台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商品价格、库存和交付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情况。

  • 提升系统建设水平

系统建设应着力打造智能化采购平台。一是完善电商平台功能,提供商品目录、价格比对、在线审批等基础功能,同时开发智能推荐、需求预测等增值服务;二是加强数据分析,建立采购数据中台,实现对采购行为的全流程监控和多维度分析;三是推进系统集成,将电商平台与财务系统、资产系统等进行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和业务协同。

  • 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一是开展智能化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采购行为,建立预警模型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二是加强过程监督,对电商平台的价格浮动、库存变化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将电商平台采购合规性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

  • 优化电商平台运营

作为分散采购的重要载体,电商平台运营要把握以下要点:一是完善商品管理,建立目录分级分类体系,实施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加强价格管控,通过市场询价、历史数据分析等方式,确定合理价格区间;三是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平台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四是强化安全管理,做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系统容灾等工作,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实习编辑 韩明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