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雨琪)持续一年多的“黄燕铭离职疑云”迎来终章。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4月29日下午,东方证券研究所将举行全体员工大会,会上公司领导正式宣布黄燕铭入职东方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
就在一周前的4月22日,国泰海通发布内部公告,免去黄燕铭财富管理委员会委员职务。从离职到履新仅用时一周,看来黄燕铭的换岗进展较为顺利。
作为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标志性人物,黄燕铭的职业生涯几乎贯穿了国内卖方研究的发展史。如今,黄燕铭入职东方证券,开启职业新篇章,他将带来的是近30年的证券研究、研究管理乃至机构业务的工作经验,怀揣着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两家国内最早投身卖方研究以及瑞银国际顶尖投行的工作“秘笈”入职东方证券。
人才培养方面,黄燕铭始终秉持着“择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初心。
作为策略分析师,黄燕铭带出来的曾经或者现在担任各家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的有:申银万国陈李和袁宜、国泰君安乔永远和李少君、广发证券戴康、兴业证券王德伦、民生证券牟一凌、天风证券吴开达、国泰海通方奕;
作为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带出的研究所所长现任的有:申万宏源周海晨和王胜、野村证券励雅敏、浙商证券邱冠华、开源证券孙金巨、华源证券刘晓宁、华创证券董广阳、光大证券高瑞东等。
未来或将重点发力三大方向
伴随黄燕铭的履新,未来他在东方证券将建立什么样的研究体系和开展哪些研究工作,业界十分关注。记者从黄燕铭在国泰君安研究所任上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在各种场合的发言,总结出一些端倪。
一是创建政策研究与产业研究。黄燕铭于2019年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内部创建政策与产业研究团队,但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此项研究人数少规模也不大,一直处于试验的阶段。但是在2024年初的一次会议上,黄燕铭却表示,经过四年左右的探索,基本上已经摸到了政策与产业研究可以开展的工作模式。在他看来,政策研究主要是配合分公司和各分支机构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开发园区,研究政策走向和提供政策建议,产业研究主要是服务国资部门以及各类投资机构,重点赋能公司投行。关于证券研究与产业研究的区别,黄燕铭曾经这样解释:“证券研究主要是以边际思维研究内心世界,而产业研究主要是以总量思维研究客观世界,两者在方法论上完全不同,在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上也不同”。
二是以“2+1”思维强化证券研究。黄燕铭在2016年提出"2+1"思维框架,对证券研究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形成并非简单的价值反映,而是经历了"基本面→预期→交易"的完整链条。在黄燕铭的理论体系中,股票的投资机会主要来源于这两类边际变化——要么是市场预期的调整,要么是交易行为的改变。从“重预期”到“预期和交易并重”的研究演进,全面提升量化研究水平。
然而从2023年中开始,黄燕铭更加强调对交易的研究,甚至提出“不靠预期靠交易”的投资策略。黄燕铭对此的解释是:一是市场有效性提升,随着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单纯依赖预期差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二是市场规模扩大,A股市场体量增长、机构化程度加深,使得资金博弈和交易行为对股价的影响愈发显著;三是量化交易的崛起,程序化交易、算法策略的应用,使得交易本身成为影响市场风格的关键变量。黄燕铭认为证券研究的新方向是预期与交易的并重。
基于这一判断,黄燕铭曾经建议证券研究机构未来需要在两方面深化研究:一个是传统研究维度,继续深耕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公司基本面等预期研究,这是证券分析的根基;另一个是交易研究维度,加强对交易制度、市场微观结构、量化策略等领域的探索,以适应市场生态的变化。这一研究框架的升级,不仅对投资机构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监管层优化市场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是大力发展财富研究支持分支机构。到目前为止,国内绝大部分券商的研究所还是独立经营,很少与公司营业部等分支机构来往,而黄燕铭却是第一个打破这层隔阂的所长,他不仅布局财富研究,还亲自带队为分支机构培养投顾人才。2024年黄燕铭曾向全行业提出过主动配置、量化配置、产品评价、产品研究、产品组合、产品创设共计六个板块的财富管理研究体系。除了建立财富研究,黄燕铭还热心于培养投资顾问,把他在培养证券分析师上的经验降维运用于投顾人才的培养,他从2021年开始为国泰君安培养首席投顾,共计培养了三百多名,分为证券投顾、理财投顾、ETF投顾和固收投顾,有效地充实了分支机构的人才队伍。
关于未来的机构业务发展,黄燕铭认为将来的主战场也会在分支,业务重点在三个方向:一是公募基金的ETF等被动指数产品,二是量化私募的交易,三是持牌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这些业务都需要总部与分支相结合,共同完成。
有望带领东方证券研究业务迈上新台阶
随着黄燕铭正式加盟东方证券,这家沪上老牌券商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东方证券近年来整体经营稳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91.90亿元,同比增长12.29%,离“200亿俱乐部”仅咫尺之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0亿元,同比增幅达21.66%,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两位数双增长。从业务结构来看,东方证券已形成以财富及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多轮驱动格局:财富及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支柱板块,贡献收入123.41亿元(占比60.60%);机构及销售交易业务实现收入36.13亿元(占比17.74%);国际及其他业务收入30.50亿元(占比14.98%);投行及另类投资业务收入13.60亿元(占比6.68%)。
然而,东方证券的研究业务仍有待突破。作为体现研究实力的核心指标,2024年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排名显示,东方证券以2.90亿元佣金收入位列行业第14名,较2023年下降4个位次,与头部券商存在明显差距。可见东方证券在卖方研究市场的竞争力还有提升空间。
东方证券年报显示,公司研究所通过拓展覆盖市场、品类、主题等方式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打造差异化投研服务。发挥传统权益研究优势,提升固收、金融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对外,公司持续深耕公募市场,在此基础上,非公募客户成为重要增量来源;对内公司积极培育深厚的合规文化,秉承合规创造价值理念,持续完善内部管理与合规风控管理,合规风控有效性不断提升。
三十年坚持只做一个行业,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况且在未来黄燕铭依然选择做卖方研究,于他而言,可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比如去买方或者创业等,但为什么依然重新聚焦卖方研究老本行?记者了解到,黄燕铭在调研上市公司时,经常会拷问董事长们关于人生理想和终极问题,把很多董事长问得哑口无言。在上证报曾经组织的所长论坛上,黄燕铭也回答过他的人生理想:“此生只磨一剑。尽此生把证券研究做到极致完美,如果人世间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吸引我,那就留给下辈子去做吧。”把证券研究做到极致完美,这就是黄燕铭的人生选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