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蓝血创作组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近日,雷军宣布小米自研设计手机SoC芯片“玄戒O1”即将发布的消息,引发大量关注。据观察者网报道,玄戒O1采用的是3nm制程,远超市场预期。
众多网友好奇:14nm以下制程的芯片让台积电代工需要获得美国BIS许可,小米是搞定了BIS许可,还是国内搞定了3nm制程?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美国BIS许可的可能性分析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对先进制程代工的限制主要针对AI芯片和数据中心产品,而消费级手机SoC若满足以下条件可豁免:
晶体管数量限制:根据2025年1月BIS最新规则,封装内晶体管数量低于300亿个(2029年后放宽至400亿)且不含高带宽存储器(HBM)的芯片不受限。玄戒O1的晶体管数量为190亿个,远低于阈值,理论上无需BIS许可。
技术分类:BIS限制重点在“16/14nm以下制程用于AI或超算领域”,而手机SoC属于消费电子,未被明确列入管制清单。
结论:小米可能无需专门申请BIS许可,因玄戒O1符合豁免条件。
2. 台积电代工的可行性
台积电是全球少数具备3nm量产能力的代工厂,但其技术出口受多重限制:
台湾地区“N-1”政策:2025年底生效的新规要求台积电海外工厂技术落后岛内一代(如岛内量产2nm时,海外仅能用3nm)。但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N3P或N3E),若流片时间早于政策生效(2024年已完成流片),可能规避限制。
地缘政治风险:台积电美国工厂主要服务苹果、英伟达等客户,且3nm产能优先满足大客户需求。小米若通过大陆或台湾本地订单获取产能,可能减少政治干预风险。
结论:台积电代工仍是小米最可能的选择,且政策窗口期和消费芯片属性降低了合规难度。
3. 国产3nm制程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尚未突破3nm:
中芯国际技术现状:其最先进制程为7nm(N+2工艺),3nm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小米流片成功的3nm芯片未披露代工厂,但业内普遍认为中芯国际暂无量产能力。
供应链协同:小米与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国产设备厂商合作,但封装和测试环节的国产化替代(如长电科技)更现实,而非前端制造。
结论:国产3nm制程短期内无法支撑玄戒O1量产,代工仍需依赖台积电。
4. 小米的策略与潜在风险
小米可能采取以下组合策略:
技术合规设计:通过控制晶体管规模、避免HBM集成,确保符合BIS豁免条款。
供应链多元化:与联发科合作外挂基带(降低SoC复杂度),同时通过玄戒子公司申请专利覆盖封装技术(如北京玄戒的芯片封装专利),减少对单一代工厂依赖。
政策窗口利用:在台湾地区“N-1”政策生效前完成流片和初期量产。
风险:若台积电后续被施压限制代工,或国产3nm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影响长期产能。
5. 行业意义与未来展望
玄戒O1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设计端,而非制造端:
设计能力: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仅次于苹果、高通、联发科)掌握3nm手机SoC设计的企业,填补了大陆5nm以内设计经验空白。
产业链拉动:推动国产EDA工具、封装测试技术进步,但制造环节仍需依赖外部。
未来若中芯国际突破3nm,小米或转向“设计+国产制造”模式,但目前仍需依赖台积电。
6.最终结论
小米玄戒O1的3nm制程大概率通过台积电代工实现,且因符合BIS豁免条件(消费芯片、晶体管数量达标)无需额外许可。国产3nm制程尚未成熟,短期内无法替代。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