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4年宏观经济及证券业发展回顾与2025年展望

市场资讯
06-0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四大新鲜事儿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数智筑基 开放聚势:中国证券业2024年发展回顾及2025年展望》报告,涵盖了2024年宏观经济和证券业发展回顾、2024年上市证券公司业绩分析、业务观察、行业热点话题探讨及2025年宏观经济和证券业发展展望五个章节。

为便于阅读与分享,报告精华章节将以连载形式刊发,与您一同探索证券业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战略及监管环境变化,进而展现中国证券业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2024年宏观经济及证券业发展回顾

全球经济增长国别分化明显,降息周期开启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国别分化明显。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总体回落,但进入降息周期以来通胀有所反弹,对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提出更多挑战。

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分化。美国经济保持韧性,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2.9%,2024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为2.3%;欧元区和英国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四季度GDP同比增长0.9%,环比零增长,需求低迷和工业生产疲软是主要制约因素;日本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2024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折年率为2.8%,2024年实际GDP微增0.1%。

2024年上半年,瑞士、瑞典、加拿大和欧元区等欧美经济体开始降息,美联储自2024年9月开始,连续降息3次累计100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由5.25%-5.5%下调至4.25%-4.5%;欧央行先于美联储降息,2024年降息4次累计100个基点,存款便利利率下调至3.0%;日本银行收紧货币政策,结束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YCC),上调短期利率目标至0.25%左右。

中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我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一系列“组合拳”政策,2024年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人民币,实现5.0%的增长目标。全年经济增长呈U型走势:第一至第四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5.3%、4.7%、4.6%和5.4%;第二、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9月末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组合带动经济运行明显回升,第四季度GDP增速比第三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2024年10-12月,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经济景气度持续提升。

图:2024中国经济增长表现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运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新动能新优势稳步发展,社会信心有效提振。“两新”政策激发消费活力和拉动投资增长效果显著,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组合拳也逐渐显效,市场预期好转。

股票市场整体震荡上行

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热潮带动全球股市上行,年末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23.3%,欧元区STOXX50指数涨超8%,日经225指数涨超19%。

2024年9月末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中国股票市场指数大幅回升,整体以政策驱动下的修复为主。2024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3,352点,较2023年末上涨12.7%;深证成分指数收于10,415点,较2023年末上涨9.3%。全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54.8万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1.1万亿元,同比增加20.1%;全年累计筹资4,251亿元,比上年减少6,484亿元。分板块看,银行、保险、电脑硬件(科技)、汽车(新能源)等行业板块涨幅显著,券商板块涨幅超30%。

图:2024年海外股市总体上涨

图:2024年中国股票市场主要股指回升

债券市场利率总体下行

2024年,央行两次降准并降低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相应地,国债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均下行。12月财政部10年期国债发行利率1.80%,较2023年同期下降80个基点;2024年末,1年、3年、5年、7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1.08%、1.19%、1.42%、1.59%、1.68%,较2023年末分别下行100、110、98、94和88个基点。

图:2024年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

资本市场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2024年,中国证监会先后发布实施“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例如允许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且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强调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监总局”)宣布将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中型城市。

表:2024年证监会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

初步建立资本市场内在稳定平衡机制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2024年9月,金融监管部门联合推出一揽子增量支持政策,其中人民银行宣布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互换便利”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从9月宣布到10月落地实施不到1个月,提振了投资者信心,推动A股指数回升,这也标志着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初步建立。

券商业绩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受益于增量政策支持,2024年四季度以来,股市整体显著上行,2024年证券行业整体业绩显著改善,净利润大幅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行业15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1.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实现净利润1,67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3%。

图:2024年证券公司经营情况

图:2024年证券业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和增长情况

证券公司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2024年末,全行业15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12.93万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3%和6.1%,总资产增速高于净资产,表明行业杠杆率小幅升高,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适度扩充资产负债表;净资本2.31万亿元,同比增6.0%,行业的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图:2024年证券业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资本管理方面,经过2023年11-12月公开征求意见后,2024年9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优化了券商的风控指标计算标准及相应的分类调整系数。在监管推动下,合规稳健的优质证券公司可适度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拓宽资本空间,做优做强,有助于充分发挥长期价值投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职能。

并购重组带动证券业集中度提升

2024年9月5日,国泰君安发布公告,通过换股方式合并吸收海通证券。自2024年新“国九条”及“建设一流投行意见”出台后,2024年9月,证监会“并购六条”进一步明确支持上市证券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证券业并购重组明显加快,同业并购成为券商做大做强的优选方式,中资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扩充规模更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可行途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末,国联与民生证券、国信与万和证券、浙商与国都证券、西部与国融证券、平安与方正证券、华创与太平洋证券等并购案例正在推进中。

2025年证券业发展展望

全球经济维持弱复苏态势,进入低增速常态

疫情之后,居民收入预期、政府债务风险、全球化进程受阻等问题愈发凸显,短期内全球经济仍将维持弱复苏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分别为3.3%、2.7%、3.3%,低于2000年至2019年3.8%的历史平均水平,但均高于2024年的预测水平0.1个百分点(3.2%、2.6%、3.2%)。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总体通胀率预计将在2025年下降至4.2%,到2026年下降至3.5%。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的总体通胀将更早回归至目标水平。

2025年,全球主要央行将继续降息,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分化将更加明显。美联储在2024年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上表示,2025年将放缓降息节奏;欧洲方面,如果经济低迷和通胀下行压力继续,欧洲央行预计将全年持续降息,降息幅度将超过美联储。

地缘政治局势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贸易增长前景面临诸多挑战。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国家进口商品加征10%“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最高49%“对等关税”,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美国关税政策令全球股市巨震,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和进出口贸易,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供应链重组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随后,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随之采取了反制措施。美国关税政策直接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和消费者的物价压力,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均发出警告,预计全球商品贸易量将下降约1%。

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且比较正面,但长期来看关税争端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外部环境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相关贸易摩擦及地缘政治风险将持续存在或升级,资本市场波动和通货膨胀压力相应增加。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国际合作和政策调整将是缓解这些影响的关键。

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首位的安排,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1

消费方面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人民币支持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同时强调夯实消费能力基础,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写入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通过提升收入预期刺激居民的消费倾向。

2

投资方面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7,000亿元多增5%。随着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促进法适时出台,“两重”建设有望撬动更多民间资本。

2025年是连续第三年把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体现政策连贯性,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2008年以来首次使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法,赤字率定为4%,创历史新高。政府债务规模比2024年增加了2.9万亿元人民币,确保存量政策的延续性,持续释放2024年四季度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效应,着力激发内需。

表:2025年政府工作目标一览

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择机降准降息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一次为2009年),并首次提出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2025年政策力度将显著大于2024年。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年两会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美联储2024年连续降息但其政策利率仍处于高位,货币政策的状态依然是限制性的。2025年,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当前中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5月7日,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0.1个百分点;并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银行负债成本将进一步下降,银行业息差降幅有望继续减缓;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贷款利率将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央行还将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实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推动消化存量房去库存、以及2024年924新政推出的两项政策工具提振资本市场预期。

做好“五篇大文章”,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

相比于银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等方面具有优势。2025年2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聚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更明确推进新“国九条”、“科创八条”、“并购六条”等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督促券商、私募创投、中介等行业机构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发挥合力培育耐心资本,持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投资价值。

图:《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27年各领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将金融行业“五篇大文章”落实到顶层制度层面。

科技金融再加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随着更多金融资源导向轻资产的新质生产力领域,直接融资比重有望持续增长,科创企业上市、科创公司债券、科创票据等都是主要业务领域。

两会期间,人民银行宣布创设债券市场“科技板”,目前相关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并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融资渠道;还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相关货币政策工具力度;金监总局在2024年9月政策基础上,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再扩大。这些政策举措将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

表:2025年监管机构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支持

中长期资金加快入市,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可投资范围再扩大

2025年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具体包括:1)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2)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3)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4)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5)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

特别地,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明确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2025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优先配售权范围,明确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可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与公募基金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显著扩容了网下A类投资者的范围。这一系列举措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扫清了制度障碍,将优化市场资金结构和投资生态。长期来看,有望形成增量资金持续流入的良性循环,A股正逐步向更加成熟和机构化迈进。

互换便利注入流动性,助力券商自营杠杆空间加大

2025年1月2日,央行启动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由2024年10月第一次500亿元规模扩大至550亿元人民币,中标费率由首次20个基点降至10个基点,并进一步扩大质押品范围至限售股、港股通股票等,同时中国结算对相关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优惠,进一步降低机构的成本。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打通了央行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有效改善市场预期,带动股市交易量和市场指数明显回升,进一步推动证券公司业绩改善,特别是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自营和经纪业务。

互换便利SFISF可大幅提升非银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打开券商自营加杠杆的空间。非银机构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通过SFISF质押予央行,置换为高信用等级的资产,更容易在二级市场获得融资;同时,SFISF不消耗机构自身的净资本,非银机构获取的资金只可投向资本市场,这有助于提升券商自营业务的参与度,为加杠杆操作进一步扩大空间。

并购重组为券商投行业务带来新机遇

2024年IPO融资节奏减缓。根据Wind数据,2024年仅102家企业在A股市场实现IPO,募资规模共675.53亿元人民币,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约68%和81%,创2014年以来新低。券商投行业务仍处于调整阶段,证券承销与保荐收入和财务顾问收入负增长。

上市券商“马太效应”显著,投行业务是龙头券商优势业务,但2024年头部券商投行业绩亦下滑明显。中信建投的投行收入降幅超四成,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也降逾三成。展望2025年,IPO预计仍维持2024年节奏,整体融资规模600亿元左右人民币;相应地,并购重组需求加快释放背景下,券商投行业务有望迎来转型机遇。新“国九条”及“并购六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上市券商可积极开拓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业务,支持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近30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并购重组,截至5月中旬,新增66单重大资产重组。实际推进中,企业间博弈、政策变动、市场环境变化等都会使并购重组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金额较大的项目中,谈判的难度往往更高。尽管如此,监管“并购六条”等政策导向支持上市公司以并购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转型升级自身发展以及市场对并购的需求预计会越来越大。

证券业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增强

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于金融风险化解的措辞也更加主动积极,包括充实存款保险、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完善应对外部风险冲击预案,相比于往年,更加强调金融安全和稳定。2024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对券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随着科技金融加大力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监管着力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这也意味着金融体系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逐步放宽,相应地金融机构更应提升风控能力,加强风控评估模型和数字技术应用,防范风险,例如2023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即是先例。

另一方面,4月以来美国最新关税政策已令全球股市巨震,投资者避险情绪加大,以及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将持续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资本市场的压力,包括股市震荡、债券利率波动、以及汇率风险等。这些因素都将对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资本中介、财富管理等业务带来相应影响,也要求券商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建设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业务垂询,敬请联络:

曾浩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

电话:+86 21 6141 1821

邮箱:calzeng@deloittecn.com.cn

沈小红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主管合伙人

电话:+86 21 2312 7166

邮箱:charshen@deloittecn.com.cn

周菲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高级经理

电话:+86 10 8512 5843

邮箱:annizhou@deloittecn.com.cn

(转自:四大新鲜事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