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桥水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再度现身电视屏幕,抛出一则引人瞩目的警告:若不采取行动减少赤字,美国将陷入麻烦。他虽无法给出确切时间,但以心脏病发作作比,暗示危机正悄然逼近,猜测或许在三年左右,误差范围在一两年。他直言美国正处于极其危急的境地。
德意志银行为这一论调提供了数据支撑,展示了一张令人忧心的图表,其中包含三种未来情境预测: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基线预测(黑色虚线):预计到2055年,美国债务占GDP比将攀升至156.3%。
CBO替代情境预测(蓝色虚线):假设国会延长减税政策(如特朗普减税)并增加支出,债务上升速度将加快,到2055年债务占GDP比约为220%。
穆迪预测(红点,2034年):对2034年债务占比的预测为134%,相较于CBO的预测更为悲观,意味着更早达到较高债务水平。
德意志银行还提醒,目前国会正在审议的《宏伟法案》将使美国债务增加约5万亿美元,这仿佛是在短期繁荣(未来4年增加数万亿美元)与长期经济崩溃(长期债务占GDP比达220%)之间艰难抉择,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美国债务末日”。
然而,对于达利欧的债务危机预警,我们需保持审慎态度。回顾达利欧过往在预测债务危机方面的表现,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2015年3月,他认为美联储能重演1937年的情形。
2016年1月,预测75年债务超级周期即将结束。
2018年9月,表示经济状况类似1937年,经济衰退约在两年后到来。
2019年1月,认为美国经济存在显著衰退风险。
2022年10月,在股市低点时警告经济面临完美风暴。
2023年9月,称美国将面临债务危机。
达利欧自己也曾提及自己犯下的重大错误:“1981 - 1982年,我坚信美国经济将陷入大萧条。基于研究,我认为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和大量未偿债务会引发全球债务违约浪潮,若美联储试图通过印钞应对,通胀会加速。我如此笃定大萧条将至,甚至在报纸专栏、电视节目,乃至国会作证时都宣扬这一观点。”尽管他清楚自己的失误,但过去十年间,类似错误却不断重演。
不仅达利欧的预测存疑,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预测同样问题重重。每年,CBO都会发布未来十年联邦赤字和债务水平的预测,这些预测常被奉为圭臬,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与之相悖。其预测方法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
依赖静态评分模型:该模型假定未来政策,如税率、支出水平、社会保障项目等,在十年预测期内若无新立法将保持不变。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政策变动频繁,这使得预测的基础缺乏稳定性。
忽视动态经济反馈:过度依赖基线经济预测,而这些预测假设经济增长和通胀将平稳运行。然而,这些假设是基于历史平均水平,具有后视性,无法准确反映未来经济的变化趋势。
对增长率与利率的非现实假设:CBO债务预测中最令人困惑的因素之一,是其不愿将现实的未来经济增长率纳入考量。在十年期内,哪怕对GDP增长假设进行轻微调整,债务与GDP比率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但CBO默认采用约1.8%至2.0%的长期实际GDP增长率,这一数字源于趋势生产力和劳动力增长,而非周期性或结构性经济变化。这种根深蒂固的悲观主义,忽略了人口结构变化、技术推动的生产力激增或政策引发的经济加速等潜在积极因素。
此外,CBO还假设借贷成本会随债务发行增加而上升。但历史表明,即便债务增加,利率也可能保持在低位。由于非生产性支出会减缓经济增长,赤字扩大反而可能导致利率下降。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美联储的干预将挑战CBO反复提及的“债务上升将不可避免地通过利息支付飙升导致财政危机”这一说法。
CBO在提升政府运作财政透明度方面意义重大,但其预测应被视为情景预测,而非确定性预测。一些经济学家建议纳入区间预测,即在不同增长、利率和财政政策假设下,预测一系列可能的债务和赤字路径;另一些则呼吁更积极地运用动态评分,以考虑行为和经济反馈。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任何着眼于未来十年的预测都难以精准。例如,世界或许正处于下一场工业革命的边缘,这场革命将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经济、工作和劳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例,高盛估计其将为美国GDP增长带来0.4个百分点的提振,这无疑将缓解债务水平上升带来的压力。
CBO的债务和赤字预测虽有一定价值,但其所依据的假设严重限制了其准确性,忽略了政治演变、经济适应以及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理解这些预测的局限性。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日本相对美国而言,是一个较小的国家,它不具备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经济增长能力和资源不如美国,也缺乏捍卫主权的强大军事力量,还面临紧迫的人口问题。尽管两国都存在财务问题,但日本并未陷入破产或经济崩溃。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押注美国债务占GDP比重达到120%就会走向衰落,对于投资者来说,很可能是一场失败的赌注。
投资者必须深刻理解所查看并用于构建投资假设的数据。国会预算办公室和达利欧的预测最终是否正确?债务危机是否会真的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当危机真正发生时,投资者应如何应对,这才是投资决策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