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00亿赛道,锁定全球第一股
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加持下,以易控智驾为代表的中国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完成了对传统巨头的直线超车。
全球营收规模*的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已经花落中国,中国企业也已经锁定了全球矿山无人驾驶*股。
虽然发展迅猛,但中国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存在着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大客户依赖程度高和企业持续亏损等问题。
市场会对一个新兴产业,有足够的耐心。
毕竟,特斯拉连续亏损17年的历史,还只是不远的昨天。
6月25日,一家来自福建龙岩上杭县的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外界也许对这家名叫易控智驾的企业很陌生,但这家企业已经是全球*的矿山无人驾驶企业。
2024年,易控智驾营收超过9.7亿元人民币,全球*;投入运营的矿山无人驾驶矿卡规模超过1400辆,全球*;矿区无人驾驶市占率49.2%,*。
如果上市进程顺利,全球矿山无人驾驶*股注定花落中国。
因为和易控智驾PK的企业,同样来自中国。
2024年11月,总部位于湖南长沙的希迪智驾也已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不过,这家同样处于矿山无人驾驶赛道的企业,他们的目标是*“全球自动驾驶矿卡*股”。
招股书内容显示,希迪智驾拥有全球规模*的“与有人驾驶车辆协同作业”的无人驾驶采矿车队,以及混编作业采矿车队。
“全球矿山无人驾驶*股”的争夺战,几乎就是中国企业的内战。
根据全球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的预测,从2024年到2030年,全球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从7亿美元增长至超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600亿元。
如果将智能矿山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进来,其全球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11000亿元。
这种快速的增长已经体现在了两家中国的招股书中。
2024年,易控智驾和希迪智驾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9.7亿元和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10%。
就在营收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两家企业被一些类似的问题绊住了脚。
2024年,易控智驾和希迪智驾的销售成本分别高达9.1亿元和3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高达92.4%和75.3%。
如此高昂的销售成本拖累了两家企业的盈利能力。
2024年,希迪亏损5.8亿元,同比扩大了127.7%;易控智驾情况稍好,但也亏损3.9亿元,同比扩大16.8%。
除了亏损,两家企业都面临着对大客户的依赖。
2022年至2024年,希迪智驾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7%、64.1%和80%;易控智驾的情况则是99.9%、94.4%和83.7%。
整体来看,这两家初创公司都在快速增长,且毛利都已经实现转正。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两家企业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上的突破。
赶超人工,商业模式取得突破
“我信仰能马上商业化的(人工智能)。”
作为中国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一度对人工智能失去投资热情,“你知道吗?这没有意义——这些公司,要场景没场景,要数据没数据,你说它有什么价值?而且一上来估值这么贵。”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需要找到自己的应用场景,然后在这个垂直的应用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这样的企业就能够成为赛道中的先发者并建立自己的护城河,竞争对手也无法简单抄袭,因为“很多垂直领域,都要积累数据、积累优化。”
在矿山无人驾驶这个垂直领域内,头部企业已经凭借人工智能取得了商业化突破。
以易控智驾为例,这家企业已经实现在单一矿区运营100辆以上的无人驾驶卡车,这种大规模应用的背后,是无人驾驶矿卡的效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人工。
招股书数据显示,易控智驾的无人驾驶矿卡单车日均作业时间超过21小时,比人工驾驶提升了约10%。
凭借智能调度、动态协同和大模型持续迭代,无人驾驶矿卡的效率可以达到人工效率的108%,也就是在易控智驾到无人驾驶系统下,100辆无人驾驶矿卡可以完成108辆人工驾驶矿卡才能完成任务。
正是在超越人工效率的前提下,易控智驾才有可能在超过20座矿山部署了约1500台无人矿卡车队,其中5个单矿拥有超百台无人车大型项目。
在易控智驾战略副总裁林巧看来,1000辆无人驾驶矿卡的投放和运营对于矿山无人驾驶行业和自动驾驶产业来说,都意味着它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商业化工具,不再是一个科研项目中的DEMO。
公开数据显示,自易控智驾成立以来,其无人驾驶矿卡已经行驶3050万公里,完成作业方量1.61亿立方。
其中,采煤作业量达到1500万立方,部分项目中无人驾驶矿卡作业量在总业务量的占比超过50%。
在这样的背景下,矿企已经对易控智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巧表示,现在矿企已经不再将易控智驾和友商做对比,而是直接和人工驾驶做对比,甚至“人都难处理的时候,还是希望我们来做。”
避免矿区出现安全事故,其实是矿山无人驾驶发展的重要外部推手。
早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正是从202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政府共发布20多项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推动矿山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及应用落地。
由此可见,矿山无人驾驶的发展其实有着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
但其最终实现商业化落地,凭借的则是技术不断迭代,以及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对矿山无人驾驶产业的赋能和托举。
全球*股,为什么又双叒叕是中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矿山无人驾驶起步是很晚的。
早在1980年代,美国著名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企业卡特彼勒就开始研发无人驾驶矿卡,并于1996年成功推出。
2008年,日本知名机械制造商小松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无人驾驶矿卡。在此之后,澳大利亚FMG集团,巴西淡水河谷也先后推出了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作为后起之秀,易控智驾已经在营收层面成为了全球*大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全球矿山无人驾驶*股基本被中国企业锁定。
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够后来居上,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抹平近四十年的差距?
首先,卡特彼勒和小松在内的早期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其矿山无人驾驶方案的算法和软件架构其实是按照AGV套架的逻辑去开发矿山无人驾驶系统,结果就是对于新的自然和生产环境,这套系统的适应性会比较差。
“这种感觉就像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我们以前和特斯拉的差距很大,但是现在已经越来越小了。”林巧对亿欧汽车表示,中国矿山无人驾驶产业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中明显受益。
他以激光雷达为例,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一个增量零部件,矿山无人驾驶企业以前的选择很有限。但是随着禾赛、速腾这些国产激光雷达品牌的快速崛起,易控智驾明显受益。
因为国产激光雷达不仅成本更低,而且稳定性和售后服务还更好,有效地提升了矿山无人驾驶系统的运行效率。
林巧的判断绝非一家之言。
从中国供应链拯救特斯拉,到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再到小马智行成为全球Robotaxi*股,赛目科技摘下全球智驾仿真*股,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已经打造了无数奇迹和*。
近日刚刚到访中国的黄仁勋同样高度评价中国供应链称:“中国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同样高度发达且先进,技术水平*。”
正是凭借中国供应链的托举,才成就了易控智驾和希迪智驾在内的众多矿山无人驾驶企业。
“一些澳洲的客户来中国考察,看过我们在新疆和山东运营的矿山。”林巧曾回忆道,当这些澳洲客户考察了易控智驾的矿山无人驾驶系统以后,他们认为易控的无人驾驶可以在这么复杂的矿山运行,那在澳洲矿山运行肯定不会有问题。
在这样的技术能力之下,易控智驾已经开启了出海进程。
今年4月,易控智驾与矿业服务提供商Thiess、紫金矿业全资子公司诺顿金田以及墨尔本联合举办签约仪式。三方将整合无人驾驶技术、矿山运营经验,推动无人驾驶运输方案在诺顿金田矿区落地应用。
一方面是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向海外进军,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赋能之下,中国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实现的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直道超车。
虽然目前这些企业还在亏损之中,但作为新兴赛道之下的初创公司,亏损几乎是历史的常态。
特斯拉连续亏损17年的历史并不遥远。
所以,市场会有耐心给中国的矿山无人驾驶企业,帮助他们在全球的竞争中,为中国企业正名。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