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窗口期!商业航天,扎堆IPO!“拐点”来了…

市场资讯
08/13

(来源:企业上市法商研究)

十年前,SpaceX用一场成功的火箭回收把商业航天从PPT变成现金流;今天,中国以科创板助力商业航天独角兽。

这个夏天,资本市场上三声启动“哨”接连响起,商业航天上市大幕拉起。

8月13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状态为“辅导备案”。

图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7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已启动上市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

三天后,又一商业航天企业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屹信航天)在江苏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

三家企业亮点

胡润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中科宇航以110亿元人民币估值上榜,成为广州南沙区代表性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以200亿元人民币估值上榜,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估值最高的企业之一。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人民币,三家辅导企业的总估值超过390亿。三家企业存在诸多亮点:

1. 蓝箭航天

亮点:国内液氧甲烷火箭技术领军者,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估值200亿元,2023-2024年净亏损超10亿元,但技术壁垒和商业化能力受资本认可。

 计划:2025年三季度发射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瞄准低成本发射市场。

2. 屹信航天

亮点:卫星通信载荷领域“隐形冠军”,2024年为26颗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估值超80亿元。技术优势包括载荷小型化(单颗<50公斤)和功耗降低40%。

3. 中科宇航

亮点:中科院孵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力箭一号固体火箭已成功发射7次(含复飞),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8月底首飞;估值110亿元,2023年完成6亿元C轮融资。

“黄金窗口期”

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相继启动上市辅导,主要受益于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该政策明确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技术突破+市场空间)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三大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领先但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

证监会表示,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将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在“1+6”新政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不仅更方便,而是直接为尚未盈利的硬核科技企业开辟了“专属快车道”。具体变化体现在“三降一提”:

1. 降门槛——“盈利”不再是硬约束  

新规明确把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只要满足“市场空间大、技术阶段性成果、持续高研发”即可,不再考核营收或净利润。

2. 降时间——预先审阅机制  

企业可在正式递交招股书前,把核心技术和风险点交给交易所“非公开预审”,提前锁定审核口径,平均节省2–3个月的反馈周期。

3. 降博弈——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背书  

监管层把头部PE/VC、产业基金等“聪明钱”的入股比例、锁定期作为加分项,实质上让“市场投票”替代了部分行政判断,减少窗口指导的不确定性。

4. 提效率——再融资同步松绑  

在审期间允许面向老股东增资扩股,“边审边融”解决研发烧钱痛点;上市后小额快速再融资授权额度从3亿元提至5亿元,并取消间隔期限制。

综合来看,第五套标准已从“可以上”升级为“快速上、持续融”。

对尚未盈利、但技术创新明确、资本消耗巨大的商业航天企业而言,2025年无疑是登陆科创板的“黄金窗口期”。

2025是商业航天“拐点年”

据了解,除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三家企业外,商业航天板块还有多家企业正在准备IPO。

商业航天产业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空间站五大领域,目前市场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

早在2020年底,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就启动了上市辅导备案,但是未到披露招股书的阶段。今年7月,星际荣耀披露披露了第二十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在当前资本市场上,尚无成功上市的民营火箭企业。

在人造卫星板块,今年星图测控(920116.BJ)成功登陆北交所,也是今年A股第一家上市公司。

2022年3月,另一家卫星企业长光卫星启动上市辅导备案,但已于2024年底终止IPO进程;国星宇航在今年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香港主板上市,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但目前其招股书失效。

除IPO外,中国商业航天板块一级市场融资也较为活跃。

睿兽分析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三个细分领域保持较高热度,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诞生12家独角兽企业。

根据兴业证券测算,国内两大低轨星座将在未来三年带来年均180亿元的发射与配套需求,而现有民营火箭+卫星载荷有效供给不足60亿元。供需缺口决定了第一波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将享受稀缺性溢价。

不过,风险同样存在:

  • 创新技术:技术能否实现突破(如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核心技术),是匹配科创板要求的关键点之一。

  • 产品风险:高风险行业,卫星火箭的成功或失利均将影响后续节奏。

  • 盈利节奏:未来持续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也是重要一环,而商业航天“收入放量、利润滞后”的阶段特点,考验市场耐心。

(素材来源:工业能源圈、界面、太空那些事儿、公司公告、网络公开信息、IPO合规智库等)

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推送(欢迎投稿),本篇文章(含图)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勿依照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删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