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A股市场权重与流动性的核心板块,银行股既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也是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配置的“压舱石”,其变动始终对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具有显著影响。在全球银行业版图中,中国工商银行的长期投资价值始终具备鲜明辨识度,其行业领军地位与投资价值的确定性,在市场变化中更显突出。
股价与估值:低估值+高股息,契合长期资本诉求
从股价表现看,工行近年走势印证其经营韧性。2024年,工行A股、H股股价分别上涨44.8%、36.4%,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态势,涨幅达9.7%和19.4%,均跑赢银行板块整体涨幅,在大型银行中保持竞争力。这一表现是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盈利稳定性认可的持续兑现。
估值层面,工行“低估值”特征显著且安全边际充足。截至2025年8月末,其市净率(PB)维持在0.7倍左右,不仅低于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国际头部银行,在A股同业中也处于低位,估值修复空间清晰。
股息回报则是工行吸引长期资本的核心亮点。作为A股“分红大户”,自2006年上市以来,工行累计为境内外股东支付现金股息超1.5万亿元,2007年起稳居A股分红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中期分红为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人民币1.414元(含税),派息总额约为人民币503.96亿元,分红率保持30%以上的稳定水平。按上半年平均股价计算,A、H股股息率分别达4.44%、6.16%,显著高于长期限资金负债成本,也优于多数理财产品收益,形成“类固收”的投资属性,成为险资等耐心资本的配置重点。2024年以来,中国平安旗下子公司多次增持工行H股,足见长期资金对其价值的认可。
经营基本面:全维度指标领跑,筑牢行业标杆地位
从2025年半年报及中期业绩数据看,工行在规模、盈利、重点业务领域均保持全球领先,构成市值稳定的“压舱石”。
规模方面,截至6月末,工行资产总额突破52万亿元,客户贷款超3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万亿元,客户存款近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三项核心规模指标均居同业首位,展现出强大的资金实力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盈利方面,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70.92亿元,同比增长1.6%;拨备前利润3035亿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1688.03亿元,持续领跑境内同业。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年化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ROE)分别为0.67%和8.82%,成本收入比25.27%,保持行业较优的投入产出效率,盈利质量与抗周期能力凸显。
重点业务领域,工行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强化优势。科技金融方面,贷款余额6万亿元,增速20%,高于12.5%的行业均值;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到16.4%,规模稳居同业第一;制造业金融方面,贷款余额5.2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4万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余额1000亿元,精准对接“制造强国”需求;跨境金融方面,境内分行国际结算量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跨境人民币业务量5.1万亿元,在12个国家担任人民币清算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突出。
风控与资本实力同样突出。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贷款占比1.91%,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拨备覆盖率217.71%,较上年末提升2.26个百分点,拨备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本充足率19.54%,高于监管要求,且通过利润留存与市场化资本工具发行化资本结构,为业务扩张奠定基础。
股权结构:A/H股均衡配置,抵御市场波动的独特优势
股权结构的合理性是企业市值稳定的重要支撑。根据公开股权数据,工行A、H股占比约为76%:24%,这种结构更贴合其全球化经营与境内外资金协同的发展需求。从实际作用来看,均衡的股权占比可同时吸纳境内外市场资金,形成多元资金来源支撑,避免单一市场情绪波动对市值的集中影响。同时,境内外股东结构也与工行国际化布局相适配,目前该行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00多家境外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中的30个国家设立250家分支机构,多元股东背景有助于其更好融合全球资源,平衡公司治理中的多元诉求,提升决策稳健性。
在汇率波动对市值的影响方面,考虑到国际市场通常以美元计算市值,工行A、H股均衡占比也形成了一定缓冲空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时,可依托A股占比分享境内市场红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值时,H股占比则能适配境外市场计价逻辑,这种特性使其在不同汇率环境下,市值表现具备更平稳的适配能力,与自身全球化业务布局和资金结构相匹配。
作为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的“领军银行”,工行的市值逻辑不仅在于规模与盈利的“量”,更在于稳健经营、均衡架构与长期价值的“质”。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工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巩固优势,其稳健经营的特质将持续吸引长期资本,为市值稳定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