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2025年世贸组织公共论坛
郝倩/发自瑞士日内瓦
世贸组织公共论坛将于9月17日,18日两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这是这一国际组织对公众敞开的一个年度交流平台,每年探讨的都是和贸易相关的不同话题。今年的主要话题之一,是如何掌控数字变革的力量。作为世贸组织公共论坛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新浪财经将持续关注世贸组织公共论坛的相关讨论。
一转眼,世贸组织已经成立30年,国际贸易版图和形式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世贸组织依然是全球唯一一个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如今,每一天都有数百万的包裹跨境交易,服务贸易也早就打破了国界。数字贸易,人工智能也都成了国际贸易的热门话题。
在大会召开的首日,对应此次公共论坛的主题,世贸组织发布了最新的世界贸易报告,报告显示,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之下,2024年人工智能可以助力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整体价值实现近四成的增长。因为人工智能在可以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贸易成本。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可能在20240年以前给贸易和GDP带来大幅度增长,国际贸易总体价值也可能因此增长34%到37%。当然,这一增长水平在不同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水平的背景之下会有很大差异。与此同时,全球GDP也将实现12%到13%的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Ngozi Okonjo-Iweala)在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具有极大潜力来降低贸易成本并提升生产率。然而,各国获取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以及参与到数字贸易的能力,仍存在显著差距。”
但伊韦拉总干事也表示:“只要贸易、投资及配套政策的组合做得好,人工智能能够为所有经济体创造新的增长机遇。在适当的框架下,贸易可以在确保人工智能惠及所有人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世贸组织致力于支持这一进程。”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约翰纳-希尔(Johanna Hill,如上图,图片提供:WTO)在报告发布之前的媒体通气会上坦言,今年的国际贸易报告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发出的,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商业信心,投资和供应链都有很大影响,不确定性,依然是国际贸易环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测试多边贸易系统。但现在很多世贸成员依然在遵循WTO的原则来对贸易措施作出反应,绝对算得上是一线希望。”希尔坦言。
她分析说:“现在,国际贸易版图变化迅速,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每天都霸占着媒体头条。当然,我们也同时面临其他的趋势,这些趋势正在重塑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未来。人工智能绝对是其中之一。”
当然,不仅人工智能可以贡献国际贸易总额和经济增长,贸易反过来也可以成为包容性人工智能的有力推进力。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很多经济体也无法更多接触到发展和使用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原材料。根据该组织的预计,仅2023年与这些原材料相关的全球贸易总额就高达2.3万亿美元。
今年的报告更聚焦在从人工智能和贸易中所获得的收获,究竟如何分配。人工智能可以在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中成为一个亮点,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减少贸易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参与度。2040年前,人工智能可能刺激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增长接近四成。私人板块对于AI的应用也验证了这一趋势。
然而目前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革性的潜力并非可以令所有人受益。因为每一个经济体的人工智能基础建设,教育投资,技术水准都不相同。
希尔介绍说,如果中低收入经济体能够将其数字基础设施与高收入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缩小50%,并更广泛地采用人工智能,这些经济体的收入预计将分别增长15%和14%。然而,如果他们无法弥补这些差距,那可能低收入经济体只能看到8%的收入增长率。
此外,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带来包容性增长率的影响,还取决于贸易以及贸易相关政策的设计。这其中包括国内政策,国际合作等等。西尔认为,不仅要推进人工智能促进贸易包容性增长,还要让国际贸易更加可负担。
此外,希尔也坦言,与贸易相关的人工智能方面的挑战源更为复杂,与很多配套政策相关,从基建,能源,教育,到政府支持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报告强调了开放和可预期的贸易政策的重要性,并指出人工智能相关商品所受的限制措施显著增加,从2012年的130项攀升至2024年的近500项,主要由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经济体推动。在一些低收入经济体,人工智能相关商品的约束性关税最高可达45%,使得获取这些关键商品的资源仍然不均衡。
报告还强调了世贸组织在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化及公平受益方面的作用。该组织为成员提供了讨论人工智能相关贸易措施的论坛。报告指出,在世贸组织提出的80项贸易相关的“担忧”中,均涉及人工智能。此外,世贸组织《电子商务工作计划》框架下也进行了专门讨论,聚焦人工智能与包容性贸易。投资教育和培训,并采取适当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助于避免经济体内部不平等的加剧。
报告补充称,成员方若能进一步作出承诺,例如扩大参与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并更新《服务贸易总协定》下的承诺,将有助于使人工智能更具包容性和可负担性。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