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群体为35岁组,未来十年可能逐渐后移

贝果财经
昨天

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过去40年,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劳动者收入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经济学视角下的司法与民生”沙龙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仇心诚指出,中国居民收入的“黄金年龄”(即收入最高年龄群体)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55岁大幅提前至2010年的35岁,而同期美国的截面黄金年龄组始终稳定在50岁左右。

仇心诚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人力资本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代际差异与制度红利对收入分配的双重塑造。”

教育提升推动“黄金年龄”前移

仇心诚基于国家统计局入户数据展开研究。他认为,中国收入年龄曲线的变化,首先源于不同年代劳动力(按出生年代划分)人力资本的巨大代际/组间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水平快速提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群体初始人力资本显著高于上一代人。

针对35岁时收入达到峰值的原因,他解释:“当下30岁左右的劳动者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而50岁以上群体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仍占主流。代际间人力资本的差异,使年轻群体虽然经验不足,但能凭借更高的教育水平获得更高收入,甚至超越经验积累带来的效应。”

他指出:“1990年以来,代际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甚至追平经验积累对收入的贡献。”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各年龄段男性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均大幅增长,但年轻群体增速更快,直接推动了“黄金年龄”的前移。

制度红利放大时间效应

除代际差异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时间效应”同样关键。研究显示,1985年后,中国人力资本价格(即单位人力资本的回报)以年均远超美国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同期增速仅约1%,且逐渐放缓。

仇心诚指出,这一差异源于中国在国企改革、加入WTO、劳动力流动自由化等制度变革中释放了巨大市场活力,使人力资本回报率大幅提升。

“中国的时间效应增长远超美国,进一步放大了不同年代劳动力进入市场时的初始工资差距。”他解释说。例如中国35岁劳动者与50岁劳动者在最初进入市场时的收入差距,不仅源于教育水平差异,还因为35岁群体进入市场的时代正处于中国人力资本价格快速上升的窗口期,其技能与知识的市场价值被显著放大。

收入峰值或将逐渐后移

该研究还通过反事实实验模拟了另一种情景:假设未来30年中国的出生组效应和时间效应增速放缓,而经验效应保持不变。结果显示,到2035年,中国居民的收入黄金年龄将回升至45~50岁,接近当前美国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黄金年龄后移或将成为趋势。仇心诚提醒,这一变化既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如经验丰富劳动者的价值回升,也可能加剧中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如何平衡代际公平与效率,将是未来政策制定的关键。”他说。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并非投资建议,以上内容不应被视为任何金融产品的购买或出售要约、建议或邀请,作者或其他用户的任何相关讨论、评论或帖子也不应被视为此类内容。本文仅供一般参考,不考虑您的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TTM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保证,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并在投资前寻求专业建议。

热议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