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万水,只为那一顿团圆饭”的中国故事,或许不被很多外国人理解,但不论是寻常的日子还是佳节的到来,美食,都是抚慰人心的那一束光。
“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如果不及时吃,导致鸡排不脆,我将停止对你的售卖”“你要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点”……这些被网友们自觉传播开来的新晋网红景德镇“鸡排哥”的“魔性喊话”,成为今年国庆假期景德镇最新的文旅名片。9月份意外走红的景德镇“鸡排哥”,以其接地气的金句和幽默的“脱口秀式”销售,为游客们带来满满的情绪价值,更以日增粉丝19万的人气一并创造着商业价值:影响力迅速溢出小吃摊,带动周边摊贩生意,进而带动景德镇国庆期间酒店价格飙升,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迅速反应,聘任其为“文旅推介官”。

今年国庆假期叠加中秋佳节,“前半场旅游打卡、后半场中秋团圆”成为众多国人的出行模式。来自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假期前四天,全省600多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6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04%,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超过77%,同比增长10.4%。
这一波围绕亲友聚餐、婚庆喜宴的消费热点,成为市场多方的发力点。国庆家宴、中秋团圆宴、现烤月饼等节庆特色活动,在诸多餐饮企业密集上架,不少餐饮连锁店早早出现10月6日“一厢难求”的局面。为拉动双节假期餐饮消费,政府联合行业、企业纷纷放出大招,如北京石景山区发放的餐饮住宿消费券,参与活动的餐饮企业超过300家;成都、广州相继发放“食在蓉城”“食在广州”餐饮消费券,为假期餐饮消费再添一把火;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商圈多家餐饮老字号,将门店的假期营业时间延长至22:30以后直至凌晨;大大小小电商结合假期推出优惠促销、直播体验活动,多维度发力假期餐饮消费。

民以食为天,美食更是节庆时段的重要主角。自古以来,庆典往往与祭祀活动紧密相关,所需美食在代代沿袭的仪式中积淀为节日里的重要习俗:中国人在春节时打制的年糕,寓意着“日子越过越好”;清明时节南方家庭制作的青团,蕴含着古老寒食节以冷食祭奠先人的敬意;中秋佳节之际,亲友们分食月饼,互诉“阖家团圆”的心愿;腊八时节上桌的腊八粥,寄望新的一年丰收富足……节日里的美食,成为人们表达敬意与祈福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至今的情感诉求与文化取向。
“绝大多数国外儿童乃至成年人,对中国文化的第一堂启蒙课,往往始于一次美好的中餐馆经历,在品尝中国佳肴的同时,初步认识了中国文化,如节庆习俗、养生理念、生肖寓意等,一并领略到中国美食文化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专业沙龙上,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原司长孙维佳介绍说,有调查显示,中餐已经成为海外受访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首选”的占比为52%,远高于中医和武术。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海外中餐馆的数量已经达到70多万家。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海外中餐产业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海外中餐市场规模至少在2500亿美元以上,发展潜力巨大,拉动投资需求不断攀升。
“拥有文化、经济双重属性的餐饮文化,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联结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重要角色,它没有国界,既是文明交流的产物,也是文明交流的载体,随着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被赋予日益重要的文化交流使命,迎来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孙维佳说。

食物,留着手作的温度,更维系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凝聚了一代代人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和生活美学。没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像美食那样拥有“超长待机”的传承基因,守护着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文化根脉与超强凝聚力。中餐文化如此,各国美食亦然。
“‘厨房里有着细碎的历史。每一种伟大的美食都是传统的产物,它代表了几代人的口味’……在墨西哥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看来,墨西哥美食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了解墨西哥历史、政治和社会关系的路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青仁援引了女作家这段生动的文字,称美食是将墨西哥人与民族根源联结起来的“活着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后,墨西哥曾掀起一阵美式快餐旋风,但当可乐、炸鸡带来的快感迅速消散后,墨西哥人发现,蒸笼里飘出的塔玛尔的清香,塔可饼皮裹上馅料、蘸上牛油果酱的独特香味,才是灵魂深处最温暖的慰藉。”张青仁说,对墨西哥民众而言,每一道传统美食都讲述着个人、家族与故乡的故事,其丰富的价值内核,赋予墨西哥美食持久的生命力与活力,成为全球化时代“活态文化”传承的典范。

“在塞尔维亚,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就是家庭节,叫作斯拉瓦(Slava),用来纪念每个家庭都有的守护神,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这一点很像中国的中秋节。”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苏达·塔尼亚介绍说,塞尔维亚家庭节在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里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就是家庭主妇亲手制作并装饰的斯拉瓦面包,由家中的年长者切开并举高起来,感谢家庭的守护神,并祈求未来平安幸福。
“面包是由麦子制作的,麦子的耕种任务交给了家庭里的男性,面包由主妇们亲手制作,女性的角色就体现了出来,斯拉瓦面包就象征着塞尔维亚家庭里的男女分工,以及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苏达·塔尼亚说,家庭节不仅是塞尔维亚的宗教节日,更是塞尔维亚家庭身份的象征,强化着家族与亲情的纽带,更促进着社区间的交流与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