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天津广播)
没想到吧!距离11月11日还有整一个月,今年“双十一”促销,已经开始2天了!

国庆假期刚过,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就已提前拉开大幕。
此外,多个国产手机厂商也加入“抢跑” 阵营,在“双十一”来临前开启降价模式,“大疆部分产品降价超千元” 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今年“双十一”的开场,有些猝不及防。不少网友表示,年末大促关键看优惠力度,不看促销时长。也有网友觉得,促销时间覆盖长一些,可以从容选购,不必卡点熬夜,反而更友善。
如今大小促销活动拉满全年,消费狂欢的边际效应凸显,也有不少人认为,与其劳心劳力的算计和等待,不如趁“需”而入,及时满足生活需要,与刚兴起时相比,现在的“双十一”反而没那么值得期待……

你喜欢长达37天的“双十一”吗?
今年你还买买买吗?
从2009年开始,如今“双十一”迎来第十七个年头。虽然起源淘宝,但现实的牌桌越来越拥挤,更是从单日狂欢变成跨月促销,时间线越拉越长……

今年无套路?
“官方立减”“无需凑单”真实惠吗?
最近几天打开各大购物平台,一大波促销词条“扑面而来”,“官方立减”“一件直降”“无需凑单”“叠加国补”等直接、透明的促销方式成了新关键词。“效率” 与 “体验” 成了今年 “双十一” 的新关键词,引来网友一波好感。


京东倡导“官方直降”和“现货开卖不用等”,天猫、抖音等平台也推行了类似的“官方立减”模式,取代了以往繁琐的 “跨店满减” 规则。今年的“双十一”玩法背后有哪些新趋势与玩法?它究竟是真实惠,还是套路多?

即便促销套路少了,消费者的质疑声也并未减少。有网友表示,部分“直降” 商品比平时只便宜几块钱,根本没看到较大的打折力度。
除了商家的降价诚意问题,平台一些复杂的打折模式也会引发消费者的焦虑。例如,某平台推出的“预售定金—尾款支付—补差价”三阶段模式,要求消费者在10月9日支付定金、10月31日支付尾款、11月10日补差价,这种模式看似提供了“分期优惠”,实则是通过时间差制造价格波动空间,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双十一”逐渐提前,若能在“赶早”与“适时”之间取得平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未来,“双十一”不应只是价格战,只有当品质与服务成为核心,消费者真正买到“物有所值”,“双十一”才能成为一场真正惠及全民的购物盛宴。
从“光棍节”的单日狂欢
到37天超长“战役”
2009年的11月11日,或许是中国电商史上最具偶然性的起点。
时任淘宝CFO的张勇为盘活11月淡季市场,联合27家品牌以“光棍节”名义推出五折促销,5200万元的销售额,远超预期。这一尝试让电商平台看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潜力。
随后的几年里,“双十一”的销售纪录以几何级数增长:2010年9.36亿元,2011年33亿元,2012年191亿元。
随着规模扩大,单纯一天的活动已无法承载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

2012年,天猫首次将活动延长至11月11日之前的几天,形成了“双十一周期”的雏形。
这一变化缓解了系统压力,也为商家提供了更灵活的运营空间。到2015年,“双十一”已发展为从11月1日开始的系列活动,阿里巴巴开始推广“双十一狂欢季”而非“双十一狂欢日”的概念。
2020年,“双十一”时间线提前实现重大突破。天猫首次将会场分为两波:第一波从10月21日开始预售,11月1-3日支付尾款;第二波从11月4日到11日。
这一“双节棍”模式从此被固定下来,标志着“双十一”正式从一个点的促销,扩展为长达20多天的购物季。
从24小时到超20天,“双十一”的时间边界不断模糊。

京东的“618”同样经历了类似扩展,从6月18日一天逐步延长至整个6月,甚至5月底就开始预热。购物节的时间扩张已成为电商行业的普遍趋势。
年年提前
“双十一”赶了嘛呢?
今年“双十一”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启动时间再度提前,“发令枪”一年响得比一年早,今年几乎与国庆假期实现了“无缝衔接”。为何“双十一”一年比一年早?
曾经“双十一”交易高度集中在一天,屡屡导致服务器崩溃、支付系统瘫痪,快递积压严重。如今平台主动将促销期拉长,不仅分散了系统压力、改善用户体验,也创造了更多营销机会——更多曝光、更多内容互动,从而提升整体销售渗透。
对商家而言,超长促销周期意味着更灵活的经营节奏。他们可以分批次推广新品、清理库存、冲刺利润,摆脱了过去“单日爆仓、前后闲置”的被动局面。尤其是预售模式的推广,让商家能更准确预测销量,控制库存,增强经营的确定性。
随着拼多多、抖音电商等新势力加入战局,传统平台面临更大压力。一旦有平台提前启动“双十一”,其他家只能迅速跟进,否则就会失去用户关注和消费先机。
这场“起跑线”之争,已演变为一场不能不跟的“竞赛”。

“双十一”不断提前,也反映出中国电商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当线上用户增长见顶,平台必须想办法挖掘单个用户的消费潜力。拉长促销周期、丰富活动内容,正是为了提升用户黏性与价值贡献。
然而在不少消费者心里,“折扣”“促销” 早已不再是双十一的专属福利。对消费者而言,就算错过了“双十一”,之后还有618、年货节等各式各样的节日促销活动,完全可以等到那时再 “激情下单”。

作为一个商业节日
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情感并不简单
既期待能在大促中淘到高性价比商品
享受购物的满足感
也厌烦满减叠券的复杂计算
先涨后降的虚假优惠
更无奈预售锁定资金
却面临售后维权难的困境
其实消费者的诉求很简单
透明的规则
实在的优惠
靠谱的售后
你觉得2025年的“双十一”
促销力度够吗?
你有哪些采购计划?
评论区亮出你的观点

编 辑 | 马媛
综合 | 新浪微博 湖南日报 上观新闻 新华网 甲方财经 商业思维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