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分子实验室)

六年追踪,解码健康与养老保障新趋势
手回集团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合发布第六期《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这是双方自2019年起连续6年对我国健康与养老保障体系的深度追踪。从健康险普及到养老第三支柱政策落地,从产品供给创新到服务体系升级,这份报告不仅记录了行业变迁,更成为衡量保障水平的“科学标尺”与指引未来的“导航地图”。
本次发布会聚焦“深化多层次保障,健康险与养老第三支柱协同发展”,汇聚了监管机构、高校、保险企业、产业资本等多方力量。核心成果显示:
2024年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总指数为0.54,其中健康险指数0.62,养老保障指数仅0.47,养老保障成为明显短板;
商业健康险规模突破9700亿,医疗险与重疾险首次“并驾齐驱”;
养老第三支柱占比仅6.3%,与美国35%的水平差距显著,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多位嘉宾共识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填补医疗养老缺口,需政企学协同发力——政策层面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互通,产品层面创新分红型、长期型保障,服务层面构建“保险+医养”生态,科技层面赋能效率提升,最终实现“从支付到服务”的全链条保障升级。
第六期《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核心洞察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教授现场解读报告,从“多层次医疗保障”“养老金融”“居民需求”“指数结果”四大维度,揭示行业现状与未来方向。报告数据涵盖2024年全年(宏观数据+微观调研),为行业提供“现状剖析+未来预测”的双重价值。

1.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结构转型进行时
(1)基本医保:参保稳定但居民端承压
参保规模:2024年底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27亿,总体参保率稳定,但“结构分化”明显——职工医保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居民医保连续3年下滑。
核心原因:居民医保“自愿参保”属性,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居民因“收入压力”放弃参保;居民医保保障水平有限,尤其对“一老一小”(老年人、未成年人)的覆盖不足,难以满足高需求。
政策应对:2025年《医疗保障法》将出台,从“自愿参保”转向“应当参保”,强化强制性;探索“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支付父母、子女的居民医保保费),湖南省已率先允许“工会会费缴纳家属居民医保”,未来将逐步推广。
(2)商业健康险:规模突破,结构拐点显现
保费规模:2024年商业健康险保费达9774亿,人身险、财产险公司共同发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结构变化:医疗险与重疾险首次“并驾齐驱”——过往重疾险占比70%-80%,2024年两者差距不足100亿(部分统计口径下医疗险已超重疾险),标志着“医疗保障需求”从“一次性赔付”转向“报销型保障”,与居民“高频医疗支出”需求匹配。
细分领域表现:
惠民保:全国170余款产品,规模180-200亿,虽体量有限,但为商保“试水”——通过“低门槛、广覆盖”积累数据,为后续产品创新(如“惠民保+百万医疗”组合)奠定基础;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城市商业医疗险规范》,进一步明确惠民保的“补充定位”,避免与基本医保重叠。
重疾险:进入“瓶颈期”,参保人数约2亿,过去依赖“储蓄性、投资性”的销售逻辑受利率下行冲击,行业开始探索“分红型重疾险”“重疾险+创新药附加险”,弥补传统产品的不足。
百万医疗险:需与“商保目录”协同——2024年6月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布“商业健康险目录”,突破基本医保支付限制(即“三除外”:商保目录内药品不受基本医保“支付范围、限定条件、报销比例”限制),解决“医院不敢用、客户用不上”的痛点(如黑龙江曾出现“商保报销药品因基本医保限制无法使用”的舆情,未来将通过“商保目录”彻底解决)。
2. 养老金融:第三支柱亟待破局
(1)三支柱失衡:差距显著,空间巨大
中国养老三支柱与美国对比(2024年数据):

(2)养老金融的三大方向
养老金金融:聚焦三支柱协同,重点探索“二、三支柱衔接”——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模式”(专业、长期)可复制到个人养老金,解决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不确定”的痛点;针对中小企业“无企业年金”的问题,研究“企业年金政策与第三支柱政策融合”,扩大覆盖范围。
养老服务金融:突破“单一保障”,提供“理财+服务”——如老年人财产分割信托、防诈骗咨询、养老院选择建议等,解决“有钱无服务”“财产安全”等痛点;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国资委合作“养老金融智能化管理课题”,通过AI构建“老年客户画像”,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
养老产业金融:金融业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如银行投资养老机构、保险资金布局养老社区(大家保险、泰康等),通过“重资产+轻运营”模式,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联动。
3. 居民需求调研:从“保额”到“服务”的升级
朱铭来教授团队联合小雨伞、创信保险,通过线上线下调研,梳理出居民健康养老保障的核心需求:
(1)健康险需求:关注“实用性”,惠民保与百万医疗互补
核心关注点:消费者最关注“免赔额(72%)、赔付比例(68%)、覆盖范围(65%)”,其次是“保额高低”,体现“性价比优先”的选择逻辑。
产品关系:惠民保与百万医疗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惠民保“低门槛、低保障”,适合“健康异常、年龄较大”的群体;百万医疗“高保障、高免赔”,适合“健康人群”,两者覆盖不同需求,未来将形成“阶梯式保障”。
(2)养老需求:50岁以上是“薄弱环节”,服务需求大于资金需求
群体差异:25-50岁人群的养老保障水平较高(收入稳定、购买能力强),25岁以下(收入低、意识弱)、50岁以上(健康风险高、保费贵)保障不足,尤其50岁以上人群,失能、护理需求强烈,但商业保障覆盖有限。
需求核心:68%的家庭表示“愿为健康管理、医疗照护服务付费”,超过“单纯的资金需求”——居民担心“老了有钱但没人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服务”是最大痛点,这要求行业从“支付端”转向“服务端”,构建“资金+服务”的闭环。
(3)认知差异:教育水平与保障意识正相关
高学历人群的健康养老保障水平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健康险认知度全国领先(高于北京、广州、深圳),成为“创新药与商保协同”的试点首选,这与当地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医疗资源密切相关。
4. 指数结果:养老保障成明显短板,需长期优化
(1)总体指数:0.54,健康险优于养老险
2024年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总指数为0.54(满分1),其中健康险指数0.62,养老保障指数0.47,养老保障是“明显短板”,反映出“养老金融发展滞后于健康保障”的现状。
(2)指数波动:正常现象,需长期追踪
指数并非“持续上升”,近年出现小幅波动(如2022年0.48,2023年0.5,2024年0.54),主要受政策调整(如“报行合一”)、经济环境(居民收入增速)、市场变化(利率下行)影响,属于正常现象。朱铭来教授强调:“指数需10年以上周期才能验证长期趋势,只要整体向好,短期波动无需过度担忧。”
(3)核心结论:养老第三支柱迫在眉睫
养老保障水平低的核心原因:一是二、三支柱发展不均,覆盖率低、保额差异大;二是群体分化明显,50岁以上、低学历人群保障不足;三是居民长期保障意识薄弱,对养老金融的认知度有待提升。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产品创新+服务整合”,推动养老第三支柱加速发展。
嘉宾发言精华: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维破局
范小云(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度量是管理的起点——指数背后的学术支撑与行业责任
范小云院长回顾了指数6年的发展历程:“2019年南开百年校庆时首次发布,如今已成为行业的‘导航系统’。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健康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学度量为基础。”
学院科研与人才布局:
组建国内顶尖健康养老科研团队: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在健康与养老保险领域集聚了国内最多的专业人才,依托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等机构,承担国社科、教育部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政策建议获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医保局等部门认可。
强化产学研融合:新增科技保险、技术转移(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硕士项目,推动“学术研究-政策建议-产业实践”闭环,尤其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将“养老金融”作为核心方向,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
行业挑战与破局思路:
当前行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社保基金可持续性承压,居民对养老保险的信心需进一步巩固;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商业保障的购买能力;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保障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破局需“政企学合力”: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学界提供理论支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共同攻克重点难点问题。
田鸿榛(复星保德信人寿党委书记):养老金融的“新范式”——产品+生态的协同
田鸿榛总以《长寿时代养老金融的新范式》为主题,结合复星保德信的实践,提出“保险产品+生态+服务”的核心思路:“美国第三支柱占比30%,中国仅6.3%,差距就是空间。”
市场趋势与客户需求:
人口结构倒逼变革:2024年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1/5,家庭规模从1973年的4.73人降至2.6人,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冲击传统养老模式;202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首次出现“当年结余为负”,第一支柱压力显著,二、三支柱需加速补位。
客户需求升级:调研显示,居民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从“保本增值”转向“现金流+服务”——既需要“定期领取的养老金”,也需要“健康咨询、陪诊、护理”等配套服务,“有钱无服务”是核心焦虑。
复保方案:股东资源赋能生态:
产品创新:主打“分红型养老年金”,在保证收益基础上提供浮动收益,适配利率下行趋势;探索“重疾险+创新药专项保障”,解决“未来中老年使用创新药”的需求。
生态布局:依托复星集团“健康、快乐、富足”三大板块,构建五大生态:健康端提供护理、名医导诊服务;康养端全国布局7大养老社区,精细化运营(如7000+菜品库、24小时医疗支持);旅居端链接地中海俱乐部等全球资源,提供“养老+旅行”服务,打造“与众不同”的养老体验。
王修文(北京人寿总经理):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支点”——普惠、特色与服务
王修文总聚焦健康险,分享北京人寿的实践。
市场方面:近两年行业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均在9000多亿徘徊,保费占比不足20%。商保支付占卫生总支出比例仅4%左右,创新药支付商保占比不足10%,健康险市场蕴藏巨大的增量空间。
新政机遇与行业痛点:
监管导向明确:三季末下发的《推动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全覆盖,鼓励开发分红重疾险、长期医疗险”导向,让健康险更普惠、更有获得感、更持续。倡导健康险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允许健康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定价突破传统限制,为行业创新提供更大空间。
行业痛点待解:医疗险与重疾险作为主要健康险险种,发展面临挑战。医疗险以短期为主、续保不稳定,40%左右的行业赔付率偏低;重疾险占比从2020年超60%比例降至2024年的40%左右,下滑明显。利率下行导致长期重疾险“低杠杆性”劣势凸显;失能、护理险当前保费仅占健康险市场的10%左右,市场供给以及业务规模明显不足。
实践路径:三大支点破局
普惠先行:2020年北京人寿推出“京惠保”,首年覆盖150万人;连续多年作为唯一一家新公司参与“北京普惠健康保”共保体,最近一次“北京普惠健康保”项目总承保人数突破430万人,后续需重点关注“一老一小”承保。
特色突破:公司与小雨伞合作“大黄蜂重疾险”,聚焦少儿市场,以保早、保小、保充分为产品目标,目前0-4岁客户、终身保障占比均在80%以上,件均保额超40万,远超行业均值;公司联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开展“白血病复发研究”,探索“白血病复发险”开发,谋求细分领域突破。
服务联动:2022年公司成立康养科技公司,入股康养中心,开发“京康岁悦”护理险,提供5年护理金对接养老社区服务;探索“医保数据+商保直赔”新模式,推出“好药无忧保”产品,覆盖124种肿瘤特药、 428种品牌原研药,实现“数据直通、报销快赔”。
王修文总最后强调,近期出台的《推动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政十分利好健康险发展。行业在丰富产品供给的同时,需更加重视服务体系建设,这是健康险高质量发展关键。“保人健康”作为健康险的新使命,健康险让更多人“买得到、付得起、用得好”是行业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服务有温度、保障有厚度、发展有韧度”的健康险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值得期待。
郑常勇(大家保险集团临时财务负责人、养老险党总支书记):城心养老的“稀缺价值”——养老第三支柱的实践
郑常勇总以大家保险的“城心养老”模式为例,解读养老第三支柱的落地路径:“养老不是‘偏远地区建社区’,而是‘近医院、近子女、近人间烟火’——这是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养老战略:负债端+投资端+生态端联动:
生态端:打造“城心医养+旅居+居家”三大产品线,全国14城布局16个城心社区,近三甲医院、近子女居住地,北京、天津社区入住率超95%,成为“稀缺资源”;未来仅向“合格保单客户”提供保证入住权益,引导长期养老规划。
负债端:2025年上半年养老新单保费200亿,同比增74%,其中城心保单占49%,高净值客户占比显著;投保年龄提升至80岁,女性投保人占比超60%,体现“养老规划的性别差异”。
投资端:坚持“稳健为主”,配置超长期国债(30年期)覆盖负债,投资高股息股票、REITs;量化投资年化收益32.64%,支撑分红险浮动收益,2025年前9个月综合投资收益率4.6%,高于行业平均。
大家养老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产品迭代:与小雨伞合作“养多多系列”(已迭代至7号),覆盖“固收+分红”双类型——固收产品长期锁定利率,分红产品在保证收益基础上,分配账户可分配盈利的70%以上。
服务延伸:提供“健康管理+医疗支持”,包括绿通、预约挂号、陪诊服务;对接海外医疗、信托、留学规划,满足高净值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依托集团1万亿资产管理规模,为养老资金提供“长期稳定回报”,增强客户信心。
光耀(手回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从“交易”到“服务”——保险生态的进化与行业洞察
作为指数发起方之一,光耀总分享了手回集团的实践与对行业的思考:“从2019年只做健康险调研,到近年加入养老险,我们见证了需求的爆发——医疗与养老的缺口,正是商业保险的机遇。”
行业核心洞察:
产品结构随利率调整:利率下行周期中,寿险产品正从“固收为主”转向“分红型浮动收益”,行业需逐步适应这一过渡;“报行合一”监管短期给销售端(银保、经代、个险)带来压力,但长期利于规范发展。
医疗与养老缺口显著:基本医保的医疗、养老保障存在“刚性缺口”,尤其养老第三支柱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而癌症、阿尔兹海默症等与年龄正相关的疾病,需“资金储备+服务支持”双重保障,这是行业的核心发力点。
企业实践:构建“销售+风控+服务”闭环:
服务升级:打造“手回美创”风控子公司,开发AI核保、理赔理算工具;推出“小案闪赔,大案协赔”服务,客户购买短期医疗险时,小额案件由持牌公估公司先行垫付,解决“理赔慢”痛点;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后端服务”,从“卖保险”转向“家庭风险管理”。
此外,创信保险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龙也在会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介绍品牌升级计划——创信保险销售有限公司拟更名为“手回保险代理有限公司”。黄龙表示:“这次更名不仅是形象焕新,更是集团整体战略协同的关键一环。“手回”即“妙手回春”,寓意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健康与希望。未来,我们将以“手回”之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手回集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四、嘉宾共识
本次发布会的多位嘉宾(监管、高校、企业)虽视角不同,但对行业未来方向形成高度共识,可总结为“四大行动纲领”:
1. 政策协同:打通“数据+支付”壁垒,释放红利
数据互通:推动基本医保、商保、医院、医药机构的数据共享,依托国家医保“1+3+N”体系(1个大数据平台+3大医保板块+N种补充保障),解决商保“核保难、理赔慢”的痛点,为产品定价、风险管控提供支撑。
支付突破:落实商保目录“三除外”原则,确保商保目录内药品、服务不受基本医保限制,让客户“能用上、能报销”;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对普惠型养老健康险、个人养老金产品给予更多税收支持,降低居民购买成本。
区域试点:支持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开展“商保与创新药协同”“养老金融试点”,总结经验后全国推广,避免“一刀切”。
2. 产品创新:聚焦“长期+细分”,适配需求变化
健康险:
发展长期医疗险,解决“续保不稳定”问题;
推广分红型重疾险,平衡“保障与收益”,应对利率下行;
开发“细分人群产品”,如老年人医疗险、少儿重疾险、女性专属健康险,覆盖“薄弱群体”。
养老险:
固收与分红双轨并行:固收产品锁定长期利率,适合风险偏好低的客户;分红产品提供浮动收益,适合追求长期增值的客户;
嫁接服务权益:养老年金产品绑定“养老社区入住权”“护理服务”,解决“有钱无服务”焦虑,如大家保险“城心保单”、复星保德信“康养权益”。
跨界融合:探索“健康险+创新药”“养老险+信托”“惠民保+百万医疗”的组合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
3. 服务整合:构建“保险+医养”生态,填补服务缺口
医疗服务衔接:与医院、体检机构、药企合作,提供“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服务,如北京人寿“白血病复发研究+保险”、复星保德信“名医导诊”;
养老服务布局:
城心社区:近医院、近子女,满足“天伦之乐+医疗保障”需求,如大家保险的16个城心社区;
居家照护:开发居家养老设备、上门护理服务,覆盖“不愿入住社区”的老年人,如复星康养的居家养老产品;
旅居养老:链接全球资源,提供“季节性养老”服务,如复星保德信的地中海俱乐部合作项目。
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的“行业标准”,如护理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收费标准,避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 科技赋能:提升效率与体验,降本增效
前端:开发AI核保工具,简化投保流程,如手回集团的智能核保系统,降低健康异常客户的投保门槛;
中端:构建“客户画像”,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推荐,如南开大学与天津国资委的“养老金融智能画像”课题;
后端:优化理赔服务,推广“闪赔”“直赔”,如手回集团“小额闪赔”、北京人寿“医保数据直赔”,解决“理赔难、理赔慢”痛点;
风控:利用大数据识别“骗保”风险,降低行业赔付成本,保障市场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共筑健康养老保障新体系
2025年5月30日,手回集团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2621.HK),标志着这家保险科技企业正式迈入国际资本舞台。六年耕耘,从观察者到建设者,从数据研究到生态实践,手回集团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共同打造的《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已成为中国健康与养老保障领域的风向标。
正如手回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光耀所言:“六年的指数研究,不只是数据的沉淀,更是责任的延伸。手回希望用科技和研究,为行业提供洞察,为社会创造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深化”“政策红利释放”“需求快速升级”的关键期,健康与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需监管机构、高校、保险企业、产业资本持续协同,以“允公允能”的担当、“日新月异”的创新,推动保障体系从“多层次”向“高质量”跨越,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人人安享幸福晚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