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央广网记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智能化发展,请问,在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快推进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安文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瞄准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在接续实施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一手抓技术供给、一手抓赋能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确保山东人工智能应用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一是强化谋划部署和资源配置。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印发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围绕高端装备等领域,逐一明确赋能应用方向、具体目标和重点支撑模型。省级财政统筹整合10亿元资金,其中今年新增2亿元,全面优化模型券、语料券等奖补政策,对入选大模型项目、行业语料库重点项目,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150万元奖补支持,加快推动工业语料资源汇聚整合,推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落地应用。同时,设立20亿元总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齐头并进、加力提速。
二是提速提质培育关联产业。目前全省集聚人工智能骨干企业1124家,相关产业规模占全国9%左右。聚焦语料数据产业,按照“一行业一语料库”目标,加快建设国家公共语料库服务平台山东分平台,培育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试点(DCMM)企业1998家,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聚焦智能体产业,加力发展以人形机器人、网联汽车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以数字人、虚拟人为代表的软体智能,今年1-9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3%,珞石机器人加速“机器人+AI”落地,发布轮式双臂、关节臂系列新产品,优宝特人形机器人在动态平衡、极端环境适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全球领先优势。
三是全力推动工业行业赋能应用。以化工、钢铁、高端装备等领域为重点,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优秀行业大模型30个、重点行业语料库20个,打造105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推动浪潮海若、卡奥斯天智等148个行业大模型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6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实现大模型应用全覆盖,将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列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政策支持范围,软控股份牵头的“面向橡胶轮胎领域的智能精益管控解决方案”等一批优秀项目成功落地。截至目前,全省工业企业生产智能化产品和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比例分别达18%、17.1%,均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落实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扬优势、找赛道、扶重点、创特色。一方面,促进“智能产业化”,以链式思维抓好智能算力、语料数据、模型算法等全栈式布局,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终端,释放产业链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加快“产业智能化”,以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省份为引领,持续推动现有大模型深耕细作,再培育100个左右行业大模型,加力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

中新社记者:
制造业的信息化离不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请问,省通信管理局在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底座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标志性成效?

孟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山东信息通信业深入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5G网络覆盖和应用的广度、深度、厚度大幅提升,标识解析体系和算力网络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升级,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筑了坚实底座。
一是聚焦网络供给,持续夯实基础底座。“连接山东”布局不断优化,青岛出入口局建设快速推进,未来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国际通信时延,促进跨境数据服务,助力山东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总带宽全国领先。推动“双千兆”网络普及提质。2021年以来,5G建设年均投资超100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27万个,建设投资和网络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连续三年在工信部移动网络质量评测中名列前茅,基础网络实现了从百兆向千兆的跨越,全面建成“千兆山东”,县级以上城区、乡镇地区、行政村地区基本具备千兆光纤网络接入能力。部分园区、工厂、住宅小区正试点部署万兆光网,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推动首批“万兆+AI”园区试点加速建设。“计算山东”能力不断强化,推动构建全省算力一张网,已建成覆盖全省16市的高速光传输骨干网络,在历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山东算网运力水平始终居全国前列。中国算力平台(山东)正式上线,并纳入工信部算力态势感知试点,算力统筹监测能力持续提升。“感知山东”体系不断完善,5G轻量化(RedCap)已实现县级以上城区贯通,移动物联网覆盖用户规模居全国前列。
二是聚焦应用牵引,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布全国首个省级低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助力低空产业发展。深入开展“贯通齐链 赋能鲁造”行动,工业互联网累计标识解析量居全国首位。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升级“齐鲁智造”行动,推动“5G+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在制造、化工、轻工、港口等领域打造5G工厂项目超800个,其中96个项目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在制造、能源等工业领域打造5G应用项目超2000个,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例如,在今年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项目中,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借助“双千兆”虚拟专网,助力提升内河船舶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水平;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将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70%、数字化管理成本降低30%。
三是聚焦技术护航,持续筑牢安全防线。系统性构建全链条、立体化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对全省3.7万余家工业企业和工业网络,实施全天候动态监测,实现漏洞排查、风险预警、通报处置的闭环管理。上线全国首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省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讯获取-风险处置-服务对接-智能决策”的全流程服务和支撑机制。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下一步,省通信管理局将按照部省相关部署,组织全行业大力实施“底座新升级、数智新赋能、科创新驱动”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为山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底座支撑。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较大的资金需求,请问,省财政如何出招,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保障?

王鲁刚:省财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工作部署,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创新财政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山东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坚持试点引领,打造数字转型“样板间”。紧紧抓住中央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政策机遇,争取济南、青岛、济宁、烟台、淄博、东营6市纳入试点名单,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实现试点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应改尽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愿改尽改”。政策实施以来,累计获得中央奖补资金4.93亿元,推动重点细分行业3000家以上中小企业深度转型。与此同时,从今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4000万元,配套支持5个左右数字化转型引导区,市场化、常态化支撑细分行业中小企业开展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二是强化平台赋能,建好企业转型“加速器”。支持开展“工赋山东”行动,累计落实资金3.14亿元,统筹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园区等多项财政激励政策,加快推进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重点平台累计服务省内企业超25万家。政策实施以来,已支持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6个、特色专业型平台40个,数字领航企业18个,国家级平台数量、数字领航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支持打造应用场景,累计落实资金4180万元,支持64个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场景。支持企业上云用云,落实资金1.2亿元,接力实施“云服务券”“创新服务券”政策,累计服务全省5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1998家企业通过DCMM贯标认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5.1%。
三是促进数实融合,筑牢产业升级“主阵地”。抢抓国家“两新”重大战略,累计争取中央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170.99亿元、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17.7亿元,支持14个领域、1006个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引导银行发放设备更新贷款239.73亿元,带动全省实施设备更新投资1349亿元。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累计安排省级技术改造资金27.81亿元,综合采取“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多种激励手段,“十四五”以来,省财政累计支持技术改造项目1783个,撬动银行贷款581.2亿元,引导企业实施技改投资7584.2亿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撬动作用,设立认缴规模100亿元的数字经济发展基金,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截至目前,累计投资数字产业相关项目39.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2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