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
——“十四五”以来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综述
环县果农在分拣苹果。 庆阳融媒记者 郭海霞 摄每日甘肃网11月17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庆阳融媒记者闫慧 通讯员黄瑞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133万亩苹果园铺展开来,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这里是甘肃庆阳——全国优质苹果的“黄金产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黄土高原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地。
“十四五”以来,庆阳苹果产业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引领,紧扣“品种、品质、品牌”三大核心,通过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改造提升工程,以“智慧芯片”赋能传统种植,实现产量、效益、品牌价值的多重跨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核支撑”。
截至2024年底,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133万亩,产量156.69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13.4亿元,一产增加值81.65亿元。人均务果纯收入2273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
“一核两区”,构建产业新版图
庆阳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始于对产业格局的重构。“十四五”期间,庆阳以董志塬为核心示范带、中南部塬面提质增效区、北部山地辐射带动区协同发展,形成“一核两区”的全域布局。其中,6个县(区)跻身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建成69个产业重点乡镇、10个优质晚熟红富士生产基地和25个万亩苹果片带,百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今年,庆阳市早熟苹果产量达23.3万吨,中晚熟苹果产量约135万吨,产地贮藏能力65.8万吨,商品果保鲜率超60%,形成“旺季贮藏、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的产销循环格局。
产销两旺的背后,是产业布局优化带来的红利。依托产业规模优势,全市累计建成现代矮化密植苹果基地37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0万亩,成功创建宁县国家级苹果产业园、庆城县省级苹果产业园、庆城县白马铺镇市级科技示范乡镇和宁县早胜镇“三品一标”苹果基地。
与此同时,庆阳市坚持因园施策、适树改造,通过品种换优、树势培养和精细管理,推进品种品质差异化发展,持续优化早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结构。特别是加快推进以瑞雪为主的新优品种基地建设,苹果品种结构更加优化。其中,晚熟品种占比77.98%,中晚熟品种占比15.94%,早中熟品种占比6.08%。
“经过多年培育,我市逐步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栽植做法,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果园为方向,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积极推行矮砧集约栽培,不断推动全市苹果栽培模式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庆阳市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引导企业、合作社、果农打绿色牌、建精细园、育精品果,未来将逐步建成国内一流的生态高端果品生产基地。
科技赋能,驱动质效飞跃
庆阳苹果的蜕变,核心在于“质”的飞跃。通过品种换优、树势培养和精细管理,庆阳市每年提质改造果园6万亩以上,商品果率提升至85%,优质果率达70%。瑞雪、瑞阳等新优品种的推广,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一招”。
自2012年起,庆阳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建成全国首个市级“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
2023年以来,市财政从每年列支50万元增加至100万元支持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024年,双方签署《以瑞雪为主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持续为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品种迭代是品质提升的核心,“瑞雪单品突围”战略的实施,让庆阳苹果在差异化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培育的苹果新品种,瑞雪以其果肉细脆、酸甜适口、耐贮运等特性,迅速成为市场新宠。庆阳立足气候土壤条件,近两年来改造老旧果园12.59万亩,推广瑞雪新品种6.78万亩,以瑞雪为主的新品种面积累计达到20万亩。
2025年产销季,早期富士收购价稳定在3-4元/斤,瑞雪品种高达7-8元/斤,全年地头均价同比上涨6.7%,成为果农增收的“黄金品种”。
今年以来,庆阳市大力发展智慧果业,建成庆阳苹果智慧产业园、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化分选中心,推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数字化,助力果农错峰销售、溢价增收,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赋能。以苹果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7+N”数字化服务模式,实现了产业全景展示、技术指导、仓储调度与产销对接全链贯通。
从脱毒苗木培育到矮砧密植栽培,从智慧果园建设到标准化管理,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在科技赋能下,庆阳苹果的地理优势正转化为产业生态优势。
全链融合,打造生态闭环
庆阳苹果的竞争力,源于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庆阳市以宁县和盛镇、庆城县白马铺镇为中心,建成集贮藏、交易、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物流市场。引育链主企业2家、骨干企业6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76个、入社户数2.24万户,家庭农场38个、果农10万多户30多万人从业的大产业,一个覆盖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
庆城县白马铺镇以高户村大掌柜2万吨智能气调果库为核心,联动境内9家苹果贮藏销售企业,形成集中收购、智能储存、精品销售全链条产销体系。2024年,全镇苹果总产量3.9万吨,产值突破2.57亿元,瑞雪、瑞阳、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苹果,通过订单及线上销售溢价超20%,精品礼盒销售占比提升13%,带动280余户果农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庆阳居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00余户果农标准化生产。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不仅提供种苗和技术,还通过保底收购协议,让果农吃下‘定心丸’。”这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相连,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
“‘十四五’以来,全市苹果生产由单纯注重产量向产质效益并重转变,企业、合作社和果农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标准化、订单式生产逐渐成为引领方向。”庆阳市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惠及千家万户。据庆阳市果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末,庆阳苹果产量达12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62亿元,到“十四五”末,产量158.43万吨,预估产值124亿元。
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苹果大户超过10万户。其中,年收入过5万元的2.44万户,10万元以上的8500多户。30万果农通过种植苹果实现稳定增收,苹果产业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效益最好的乡村支柱产业。
品牌突围,实现价值跃升
品牌的崛起,是庆阳苹果破局的关键。“十四五”期间,庆阳出台《庆阳苹果品牌培育提升实施方案》,构建“甘味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品牌体系,以“庆阳福地?天赐瑞果”为宣传语,策划实施品牌宣传“十大工程”和培育“八大行动”,推动产业从单一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型。
品牌引领与产销服务的融合发展,为庆阳苹果搭建起通往全国市场的“高速路”。举办中国苹果年会,整合县(区)苹果开园采摘等节会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产销直采机构的合作。利用大中城市直销窗口展示展销庆阳苹果,让直销窗口成为高端果品供应终端,全市现有直销窗口38家。采取“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基地直采”“代理配送”和“互联网+一件代发”等直供直营模式,开展线上线下销售,产品畅销20多个城市。
据庆阳市果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庆阳苹果再次入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品牌价值达到70.52亿元,位列单品前5名,跻身全国苹果区域品牌前列,在水果单品中排名全国第11位,较“十三五”末的品牌价值19.82亿元,增长率255.8%。
在2025中国苹果年会暨庆阳苹果营销大会上,庆阳苹果以“产量稳、价格好、效益升”的突出优势,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韧性,赢得了业内专家和采购客商的认可。本次大会现场签约金额12亿元,带动线上线下签约总金额突破55亿元,创历届年会新高。
科技为翼、品牌为魂、全链为脉,当一颗颗庆阳苹果从枝头走向世界,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书写着黄土高原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品牌化转型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