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阿里:大踏步邁向AI

晚點LatePost
04-14

在 AI 上投入最堅決、佈局最全、最先賺錢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阿里的士氣終於不一樣了。

2019 年在阿里 20 週年現場,馬雲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職,大會上萬人齊唱,這是阿里人記憶中的高光時刻。

那之後的 4 年,一系列的事件把這家公司的士氣從巔峯打到谷底 —— 圍繞價值觀的多場大辯論、反壟斷罰款、螞蟻上市中止、阿里改組引發的頻繁變動、市值被拼多多超過 —— 有員工戲稱它們是阿里的 “五連擊”,讓股價一路從 319 美元跌至最低不足 60 美元,並長期在 80 美元徘徊。

2025 年以來,DeepSeek 出人意料地點亮了中國的 ChatGPT 時刻,資本市場對中國 AI 的期待,實實在在地聚焦到了阿里身上 —— 2025 年剛剛過去一個季度,阿里股價的最高漲幅已經超過 75%,最高達到每股 148 美元,不過最近因爲關稅動盪又回落到了 100 美元附近。

位於杭州城西的阿里云云谷園區,裏面專門負責接待、陳列發展歷程的展示空間預訂爆滿,需要提前十天預約,各地政府紛紛來到杭州學習,想找阿里的副總裁插個隊也不行,年輕的講解員一天下來,嗓子全部講啞;趕在阿里財年結束(3 月 31 日),阿里雲的銷售團隊都在藉着勢頭衝單,先後達成了和寶馬、中移動、中聯通等的戰略合作。

一些阿里員工們還開玩笑稱,阿里雲的男生在相親市場上都要提高一個價碼。

4 月 10 日,創始人馬雲穿着阿里雲 15 週年紀念 T 恤,佩戴印有 “風清揚” 花名的新版工牌,他在阿里雲新財年啓動會上說,今天阿里雲的資源和技術人才,既是發展雲計算和 AI 的信心所在,更是責任所在。“高科技絕不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該呵護人間煙火。科技人員的責任,不是讓 AI 取代人類,而是應該讓 AI 解放人類,更懂人類,服務好人類。”

被看作阿里 AI to C 應用的排頭兵夸克,團隊一直在加班,他們剛剛升級成 “AI 超級框”,還要在 4 月再優化一些用戶最在意的功能,夸克員工說,“現在 AI 迭代這麼快,外面對手有什麼能力都得跟上。”

近兩年,有員工在內網調侃阿里要 MAGA —— Make Alibaba Great Again(讓阿里巴巴再次偉大),如今似乎就要變成現實。

馬雲出現在座談會的那晚,兩位在阿里工作已超過 10 年的老員工聚在一起喝酒,他們邊喝邊感慨,“一艘巨輪穿越三峽,這得有多難。”

沉寂的互聯網大公司們重新回到了創業狀態:張一鳴親自帶隊字節 AI;馬化騰對內說騰訊要抓 AI 應用的機會,鼓勵所有業務部門都去大膽嘗試 AI 轉型;阿里則是在 AI 上投入最堅決、佈局最全、也是最先賺到錢的,通義大模型位列全球第一梯隊,阿里也是開源最早、最完整的大公司。

3 月,我們和阿里 AI 戰略中的兩位核心角色 —— 通義大模型負責人周靖人和 AI to C 負責人吳嘉進行了交流。

周靖人說他的目標是每一代的模型發佈,都能代表當前技術領域最高的水平,“今天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我們能夠長期不斷地創新。” 吳嘉則希望剛剛升級的夸克 AI 超級框能真正解決用戶的各種旺盛需求,“專業、萬能、聰明,努力成爲第一個 DAU 過億的 AI 產品”。

資本市場正在重估阿里。一年前,阿里還深陷電商的低價苦戰,一年後,它用 AI 的新故事刷新了自己的開局。

混亂中明確方向,阿里 AI 戰略開啓

多數人意識到阿里在 AI 上的巨大決心是它在今年 2 月稱 “3 年投入 3800 億”,當時吳泳銘宣佈阿里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 3800 億元,用於建設雲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投資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一部分緊跟阿里動態的人覺得它的 AI 決心始於兩年前, 2023 年 9 月,吳泳銘在剛出任阿里 CEO 時就明確提出了 “用戶爲先、AI 驅動” 戰略。

阿里十八羅漢中,吳泳銘是少有的技術出身,他在 2007 年一手建立了淘寶廣告營銷平臺阿里媽媽,並首次將算法引入電商,它的搜索、廣告、推薦體系,也培養出了衆多 AI 算法人才。

阿里 2014 年在美國上市後,業務上押注消費升級,它的生意越做越多且商業模式都不同,很快就遇到了非常大的治理難題。時任 CEO 的張勇通過經營責任制、多元化治理、設立分管大總裁等方式試圖讓這個複雜組織變得靈活。直到 2023 年 3 月末,阿里宣佈啓動 “1+6+N” 的組織變革,此後張勇對阿里徹底放權。

2023 年 9 月,蔡崇信和吳泳銘分別出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和 CEO 崗位,吳泳銘在上任第三天發出全員信,重新確定了阿里的兩大戰略重心 ——“用戶爲先和 AI 驅動”,給諸多業務進行歸類 —— 核心業務是電商和雲,要加碼投資;其他非核心業務,要陸續資本化。兩週後,我們瞭解到,作爲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吳泳銘在內部面向全員說,“未來 AI 市場的頭部集中度會比雲計算更高,阿里雲需要在 AI 領域加大投入,搶佔先機。”

業務聚焦、戰略明確對當時的阿里而言非常重要,它們讓整個組織在混亂中明確方向。

過去一年半,在吳泳銘的帶領下,阿里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刪繁就簡,期間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多的錢給到了電商和科技板塊;線下零售業務高鑫零售和銀泰在 2024 年末前後被出售;菜鳥原本支持速賣通的團隊和驛站業務給到了電商平臺;已經盈利的盒馬也有消息稱未來可能考慮引入戰略投資人。

確定好主基調後,阿里開始對 AI 加大投入。

吳泳銘在 2023 年 11 月第一次以 CEO 的身份參加財報會,強調未來行業發展的動力將是以 AI 爲代表的科技驅動力,這場發言中,吳泳銘提到了 “AI” 40 次,“用戶” 提了 19 次。

梳理阿里目前在 AI 上的動作,大致可分爲三種類型:對外投資、舊城改造,以及最重要的 AI 產業。

阿里在 AI 上的對外投資集中在 2024 年,當時中國互聯網大公司爭相投資大模型創業公司,阿里最激進,當年 6 家大模型獨角獸,阿里投了 5 家(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 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據我們瞭解,阿里對月之暗面更是大手筆投資近 8 億美元,持股比例超過 40%。

2024 年下半年以來,大模型創業公司遇到挑戰,其中不乏聚焦、轉型、拆分:月之暗面暫停大規模廣告投放,戰略重心轉向底層模型優化;MiniMax 和階躍星辰目前都在探索 Agent 相關的新應用;百川智能業務重心轉向醫療;智譜 AI 重點佈局政務、金融等市場;零一萬物的訓練和 AI Infra 團隊併入阿里,零一聚焦做更便宜和更小的模型,同時自己做應用。

多位阿里戰投部的人士稱,這並不意味着阿里此前的投資策略錯了,“創新業務賠率很高,阿里需要提高自己的勝率,地毯式全覆蓋的投資打法可能不是效率最高的,內部也知道花了很多錢,但勝利是最重要的。”

舊城改造 —— 阿里如何利用 AI 來優化原有業務,典型就是電商和生活服務,通過 AI 提升用戶時長和交易效率。淘天在 2024 年底新成立 “搜推智能產品事業部”,由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張凱夫帶隊,負責探索 AI 在電商上的應用。2023 年初,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在剛獨立時就設立了 AI Business,負責人也是張凱夫,用 AI 幫中小企業解決語言、圖片、合規等問題。

在 AI 產業上,阿里主要分了三層 —— 雲計算網絡作爲底層,全球第四、亞洲第一,有最明確的商業模式,吳泳銘形容 “如果 AI 是未來最大的商品,那雲計算網絡就是現在的電網” ;模型層是中間層,通義千問有着全尺寸、全模態、多場景的開源生態,自研模型的能力也位列全球第一梯隊;應用層是表層,離用戶最近,最典型的產品就是夸克和釘釘。

模型跟雲是相輔相成的。阿里雲 2009 年成立時曾備受質疑,但現在,阿里雲的雲計算規模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四,是全球前五名的雲計算廠商中唯一一家非美國公司。雲計算的成功,讓阿里掌握了 AI 新時代最確定的商業模式,也爲大模型提供了充足的算力。

周靖人對我們說,讓阿里雲處於領先地位和提升通義大模型的能力,這兩件事擁有同樣的優先級,“模型在 AI 時代,是計算和數據的更高階的產物,也是雲上服務的重要一環。”

阿里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集團像是一艘負重前行的巨輪,如果想在 AI 大潮裏衝浪,需要更輕巧的快艇。” 一位阿里前高管這樣形容,他認爲阿里在 AI 應用層選擇了兩個新的落腳點,C 端和 B 端各一個,“夸克和釘釘,是阿里現在手上最合適的牌。”

吳泳銘和他的三位 AI 戰將

目前來看,吳泳銘將阿里 AI 戰略中的重要板塊交給了三個人 —— 周靖人、吳嘉和陳航 —— 他們都算得上是各自負責業務的創始人。周靖人是阿里雲 CTO 兼阿里通義實驗室負責人,負責自研通義大模型家族;吳嘉是阿里智能信息、智能互聯事業羣負責人,牽頭負責整體阿里 AI to C 的應用;陳航剛剛回歸,再次擔任釘釘 CEO。

周靖人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04 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後加入微軟擔任研發合夥人。2015 年他加入阿里出任阿里雲首席科學家,如今在阿里已經 10 年,轉崗多次,最開始他在阿里雲負責 iDST(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y);此後負責電商的搜索推薦廣告,待了幾年後在 2020 年底轉去螞蟻,一年多後回到達摩院出任副院長,負責智能計算實驗室,再隨着達摩院迴歸到阿里雲。

“兜兜轉轉一個輪迴,十年。” 周靖人說他在阿里的多次轉崗經歷增加了自己的眼界閱歷,涉及如此多的業務場景,能夠幫助他看清並更好地做出相關的技術判斷。

吳嘉 2010 年從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畢業,校招進入阿里雲,從工程師起步,做了多年研發工作,2017 年出任阿里 UC 事業部總經理,孵化夸克,此後業務擴大到書旗小說、超級匯川等創新產品,再後來這些業務整合成智能信息事業羣,吳嘉出任總裁。2023 年底他又被調往淘天兼任用戶平臺和阿里媽媽負責人,一年後,他迴歸阿里集團,牽頭負責阿里的 AI to C 業務,包括夸克、通義 App 和天貓精靈等。

在電商業務的一年,吳嘉說這讓他加深了對消費產業和羣體的理解,“幫助我更好得從 AI 的角度來看待消費。” 吳嘉在 2024 年雙十一說,全站推、信息流、審覈、投流、製作素材、搜索對應的商品和用戶理解,“背後都是 AI。”

2014 年創立了釘釘,逢人便推薦釘釘,對產品要求極爲嚴苛,快速做大了這款 2B 社交產品。6 年後阿里推行 “雲釘一體” 戰略,陳航離開創業,創立兩氫一氧,嘗試做了寵物智能硬件和日本跨境電商平臺,現在陳航迴歸阿里,重新帶隊釘釘。

據我們瞭解,阿里管理層與陳航溝通迴歸已持續超過一年,創業期間陳航利用 AI 打造出新的購物體驗,這或許也讓阿里看到了他在 AI 應用上的產品創新力。

爲讓陳航迴歸,阿里擬購買兩氫一氧投資人的老股。接下來,陳航將繼續擔任兩氫一氧董事長。2020 年和陳航一同離開釘釘創業的核心骨幹任卿(原釘釘副總裁)、朱鴻(原釘釘首席架構師、CTO)如今也一起迴歸釘釘。

4 月伊始,陳航召集釘釘 P7 級別以上的產品經理一對一挨個過會,每個人 10 分鐘。一位釘釘人士對我們說,陳航要求團隊迅速回歸創業狀態,與客戶共創,產研團隊深入一線去研究客戶真實的 AI 需求,尤其是調研那些釘釘 AI 功能用得不好的客戶,“而不是在辦公室裏閉門造車。” 

吳泳銘則是統管整體 AI 戰略的一號位,他與周靖人、吳嘉頻繁溝通具體業務細節,開會密度很高。

吳泳銘 2023 年底在阿里內網曾解釋自己爲何要回來二次創業。他說,好奇心是他回來的最大驅動力。他曾在一次內部員工活動上描述自己喜歡新鮮事兒,作爲一個 “中年碼農”,自己在家的愛好是研究雲儲存、網絡附屬存儲(NAS)之類,甚至 WIFI 升級對他都是一種快樂。

一位杭州創業者對我們說,吳泳銘在做投資的時候,只要是有意思的技術創業公司,他都會去聊一聊。阿里的人士說,吳泳銘的興趣全在技術上,也有野心在 AGI 上做出建樹。

周靖人對我們說,吳泳銘對 AI 一直很篤定,外界覺得阿里最近變化很大很多,但很多事情在他看來是不變的,是水到渠成的。

模型能力領先是關鍵

距離通義千問發佈開源模型 Qwen 2.5 已經 6 個多月,據我們瞭解,新一代模型 Qwen 3.0 即將發佈。

一位通義實驗室人士說,“現在的模型發佈已經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動作,要根據市場響應,看競爭對手出什麼牌。”DeepSeek  R2 預計也將在同期發佈,Llama 4 在 4 月第一週發佈了最新系列模型。

據我們瞭解,通義實驗室今年有三個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一是守住模型排名的領先位置,模型性能、下載量、衍生模型數量都領先;二是要滲透更多商業應用場景,吳泳銘認爲千行百業的 AI 化是通往 AGI 的必經之路,近期也促成了和寶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合作;三是 2025 年,整個通義模型的日均調用量目標做到數十倍的增長。

一位阿里管理層對我們說,“保持模型技術的領先,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首要職責。”

周靖人覺得,有時大家太關注當前,在意此時此刻誰比誰強一點,這不是他追求的,“如果我們認定 AGI 是一條最終路線,當前大家都在攀頂高峯的階段,今天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確保自己能夠長期不斷地創新。”

這也是 2024 年 12 月底,通義 App 從阿里雲分拆併入智能信息事業羣的原因。模型團隊最重要的目標永遠都是追求 AGI,探尋智能上限,如果它被應用天天推着走,就要做很多日常事務,這無助於模型提升 AGI 水平,因爲技術的更新換代不會因爲大規模的使用帶來變化,因此模型和 AI 應用分開合乎情理。

零一萬物創始人兼 CEO 李開復在 3 月 20 日稱,中美兩國超大模型的預訓練都在逐漸寡頭化,他預測中國大模型領域未來的格局將會收斂至 DeepSeek、阿里巴巴、字節跳動三家。

AI 科學家李飛飛帶隊的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近期發佈了《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報告指出中美頂級 AI 大模型性能差距縮至 0.3%,接近抹平,還評選出 2024 年重要大模型(Notable Models),其中谷歌、OpenAI 和阿里分別入選 7 個、7 個和 6 個,阿里重要模型貢獻度位列全球第三。

Qwen2.5-Max 在 1 月 29 日剛發佈時,其在大模型競技場 Arena 上以 1332 分位列全球第七,超越 DeepSeek-V3、OpenAI o1-mini 和 Claude-3.5-Sonnet 等模型,是非推理類的中國大模型冠軍;3 月 27 日,作爲通義系列模型中首個端到端全模態大模型,Qwen2.5-Omni-7B 正式開源,可同時處理文本、圖像、音視頻等多種輸入,接近人類的各種感官,還能通過音視頻識別情緒。

通義在開發者圈子中有不錯的影響力,模型下載量、模型衍生數等指標體現了這一點,這也是周靖人最看重的兩個指標。海內外開源社區中 Qwen 衍生模型數量已超過 10 萬個,2024 年一年在 HuggingFace 的模型下載量上,千問排名第一,下載量佔比超過 30%,第二名 Llama 僅 6%。

一位通義人士說,站在今天這個節點上,通義千問是全世界最好、最大、使用最廣泛的開源模型,“這件事是可以說出來的。”

一家 AI 應用公司的創始人認爲 “開源” 是人類社會生產力變革中最關鍵的推動力之一,“某種意義上,開源是世界上最大的槓桿,以極快的速度推動文明的進步。” 開源本質上是一種完全透明的協作方式,因爲代碼可以重複使用,開發者只需編寫增量邏輯,就能持續改進世界。

這和周靖人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對我們說,開源在今天已經變成了技術創新的源泉,更多有能力、有才華的開發者能夠參與進來,把自己的聰明智慧一起貢獻到這樣一個技術體系裏,“無形之中,培養了開發者,也加快了今天的技術創新。”

2023 年 8 月是通義千問正式開源的起點,這一天阿里雲宣佈開源通義千問模型 Qwen-7B,是中國首個把自研大模型開源的互聯網大公司。“不開源的話可能就沒有前途了。”

在一家大型商業公司要決定開源並不容易。如果單純從技術理想主義思考,開源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商業世界,開源背後是巨大壓力,“你花了那麼多錢,最後要開源,就是把自己所有東西都給別人。如果效果還很差,沒什麼人用,壓力可想而知。” 一位通義實驗室的人士說。

開源效果是否成功還要考慮生態建設,通義千問近幾次的模型更新,都會推出好幾個尺寸,讓開發者在消費級顯卡上也能跑起來。通義大模型的開源有複雜的定語 —— “全尺寸、全模態、多場景”,自 2023 年 8 月起,阿里相繼開源 Qwen 共計四代 200 多款模型,囊括從 0.5B 到 110B 全部尺寸和大語言、多模態、數學和代碼等全模態。

吳泳銘一直強調要把 AI 能力轉化爲千行百業的生產力,從行業應用上,通義系列大模型目前可以算得上成功,現在服務的企業和開發者超過 29 萬,包括手機、汽車、金融、家電、互聯網等行業的頭部客戶,如 OPPO、vivo、小鵬、蔚來、建行、招行、海爾、美的、微博、攜程等。 

通義千問的大模型能實現性能領先和開源廣泛,在阿里這家層級複雜、而且過去兩年還在改組動盪中的大公司,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圍繞這個問題,周靖人對我們總結了三個原因:模型實際上是一個大的工程體系,因此方向性的準確判斷至關重要;集團願意堅定、持續投入;採取科學的管理手段,讓有效的技術探索脫穎而出,提供鼓勵創新的氛圍。

模型發展實在太快了,每幾個月就會有一個代差,周靖人形容 “一個月就像一年”。但恰恰是 AI 的快速發展,周靖人說大家現在幹勁很足,“處於自驅的高強度工作狀態”。2025 年通義研究團隊整體職級都升了一級,漲了很多薪。

多位阿里雲人士對我們說,阿里能走到今天的技術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達摩院此前一直在堅定做研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達摩院是國內 AI 人才聚集最多的企業研究機構。在他們看來,阿里引領了一個趨勢 —— 2014 年上市後阿里有了錢,開始花重金招募美國的華人科學家,開啓了他們大規模往國內迴流的潮流。

組織上,阿里在做一些新嘗試。起源於 2011 年的阿里星 Lab 項目是阿里匯聚世界各地校招的尖端科研人才的培養項目,每年幾十萬工科畢業生中,能拿到阿里星 offer 的只有幾個人,他們將由阿里管理層親自帶隊、且年薪上不封頂。

最近發起的 T 項目,本質是提供一個快速做實驗的平臺,幫助技術人才能用少量資源一步步去試錯和驗證。一位通義人士對我們說,“之前都是技術領導拍板,什麼東西做或不做,有的方向被否掉,過了兩個月發現對手在做。大家反思,要讓創新扁平化,工程師跟產品經理有想法都可以申請,如果被否了就回原團隊,有新想法再提。”

周靖人說自己做的工作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而阿里給了他足夠多的空間,“我始終都是 be myself。”

應用側加速,to C 和 to B 都要

在 AI 浪潮下快速變化的窗口期,阿里耽擱不起,應用側 C 端和 B 端都在加速。

最新的動作是,4 月第一天,阿里的新財年剛開始,釘釘創始人陳航在離開四年半後迴歸。吳泳銘此前曾在財報會(2024 年四季度)上說釘釘是阿里面向企業端最重要的 AI 應用資產,“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用 AI 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的場景和機會。”

釘釘是中國 to B 領域少數同時具備規模和生態優勢的 SaaS 平臺,面對的是中國最廣泛的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需求。根據公開數據,截至 2023 年底,釘釘的用戶數 7 億,包括企業、學校等各類組織數 2500 萬。

多位熟悉釘釘的人士評價,過去一年多,能明顯看到釘釘的商業化壓力。他們猜測,在阿里 AI 的大戰略之下,陳航迴歸後的釘釘,商業化將不是主要的 KPI,一位釘釘前高管評價,“對無招(陳航花名)的能力棧而言,產品 > 生態 > 商業化。”

一個月前,3 月 13 日,阿里宣佈推出 AI 旗艦應用新夸克,產品形態從 8 個月前的 “超級搜索框” 升級爲 “ AI 超級框”,這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形態,相比豆包和元寶的 chatbot(聊天機器人),夸克的超級框的界面對用戶而言極簡化,它強調 “有用”,把所有工具應用做成工作流,便於用戶使用。

夸克 CEO 吳嘉說,他最近幾個月做夸克,覺得有點像夸克在 2017 年剛起步那會兒 —— “今天 AI 處於一個黃金時代,只要創造好的體驗,且它不是個僞需求,數據就一定會增長。”

吳嘉認爲未來很快一定會出現 AI 應用端的超級 APP,以過億 DAU 爲標準,“(預計)2025 年或者 2026 年上半年。我們先努力成爲第一家。” 在他看來,AI 時代一個入口級的 APP,只有一個真實需求是不夠的,夸克當前最重要的事是加緊進度,滿足用戶各種意想不到的旺盛需求。

目前夸克用戶的最大需求還是搜索,這是過去七八年積累的用戶心智,但搜索只是所有 “有用” 場景裏的一個,吳嘉說,“‘有用’ 在中國一直是一個非常分散的市場。”

“短期內培養專業、萬能的用戶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吳嘉說,AI 的應用場景在快速發展,當下大家都聚焦在做 “有用” 的生產力工具,但學習辦公只是一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吳嘉希望夸克可以在生活場景更多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如健康顧問、旅行規劃、消費決策等。

據我們瞭解,夸克下一步計劃把超級框打造成一個超級智能體 —— 它現在能搜索、拍題、製作 PPT、掃描、寫論文,慢慢會承載用戶越來越多的普遍訴求,而所有工具都爲了被 AI 更好使用而重新設計一遍 —— 直到這個框成爲一個超級入口。

在吳嘉看來,“Agent(智能體)的商業化一定不會走向傳統廣告,它的商業空間會更大。” 因爲他覺得移動互聯網時期的入口大戰搶的是人口紅利,而 AI 是技術變革,影響的是方方面面、千行百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第二、三梯隊互聯網公司的共同困境是中等規模收入陷阱,在極致的馬太效應下,一家公司觸及數千萬甚至 1 億人,已經不能保證盈利。

今天,大到夸克、小到美圖秀秀這樣的產品因爲 AI 擁有了新的可能性,它們採取了同一種策略:只盯着 C 端用戶,用 AI 顛覆一切,包括技術底層、產品形態、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等,進而有機會打掉原有的第一。

夸克和百度就是最好的對比,夸克在 2023 年底就上線了自己的大模型,全量上 AI,百度就沒法這麼做,因爲這會衝擊它的廣告商業模式,夸克則不同,它轉型 AI 沒有包袱,且原本就有自己的用戶基礎,沒有百度多,但也不少,2 億。

再一次 All in,路還很長

阿里的基本盤,核心電商業務是從 2023 年初開始大力做 AI 的,當時越來越多的會議都在討論怎麼用 AI 來給業務提效。但很快趕上 “1+6+N” 大改組,隨之而來的組織變動實在太頻繁,到 2023 年底,阿里電商的 AI 團隊一度從約 20 個團隊收攏爲 4 個。

3 月 26 日,淘天集團算法技術負責人,阿里媽媽 CTO 鄭波首次對外完整展示了淘天集團的大模型家族和 AIGX 技術體系(包括 AIGI 索引、AIGR 推薦、AIGB 出價、AIGA 拍賣、AIGC 創意、AIGD 數據等),“AI 已經成爲淘天算法的基因。” 鄭波說,淘天大模型家族已搭建起多模態、搜推廣、視頻生成等各種大模型,淘天對外稱其多模態大模型通用能力達到國內第一梯隊水平。

從下往上看淘天的技術體系,底層是以大規模存算分離和高性能計算架構爲基礎構建的萬卡集羣,通過 AIGX 的技術體系支持淘天每天數百億次的大模型調用量;應用層,根據鄭波近期說法,在進一步增強模型能力後,淘天多模態大模型會以各種 Agent 的形式在淘寶端內出現。

據我們瞭解,淘天的大模型家族目前接入的基座模型是通義千問 Qwen 的 1.5B 和 1.8B 參數規模版本模型,一位電商算法人士分析,淘天主要的考慮可能是開發成本和收益。

目前電商領域最關注的是 AI 在搜廣推(搜索、廣告、推薦)的應用這條路是否能跑通。一位其他電商平臺的算法人士對我們說,大模型會帶來一些增長,但不會像當年從傳統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 當年的變化更多是因爲從 PC 端到移動端,數據量至少翻了幾十倍,“一般我們認爲,數據影響 80% 的 GMV,剩下的 20% 纔是靠技術。”

“長期來看,AI 對電商的變革會非常巨大,但在當下,所謂 ‘AI 電商’ 的基礎應該仍然是電商,AI 作爲技術更多是幫助它提效。” 一位阿里電商的 AI 人士稱。

如今阿里電商的掌舵者蔣凡,他對 AI 的理解絕對不差。2023 年 4 月,蔣凡在阿里海外第一次全員會上就說過,阿里海外的簡稱叫 AIDC(Alibaba International Digital Commerce),既代表了 Alibaba 的 International 業務,也代表它誕生於 AI 時代,這是公司要去的未來。掌管阿里海外期間,他頻繁和海外的 AI 創業者交流,還投了不少 AI 項目。

2024 年 11 月他出任阿里電商事業羣 CEO,統一掌管阿里國內外的電商零售和批發業務。再次負責國內電商業務,蔣凡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是通過扶持優質品牌和商家來做增長。他親自去拜訪了很多品牌創始人,瞭解他們的不滿和建議後,在服飾、美妝、運動戶外三大核心行業推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

今年春節期間淘天的一場高管會議上,有人問阿里的電商 AI 具體要怎麼做,蔣凡的回覆是 “AI 現階段的目標還是先幫助商家確定性降本”。

整個公司層面正兒八經向全體員工宣導 AI 這件事,在多位員工的感知裏,一個明顯標誌是 2024 年 1 月 23 日和 24 日,在吳泳銘的推動下,阿里組織了第一次集團層面的 AI Day,一年一度。在阿里西溪園區的籃球場裏,擺上一個個展臺,長長一溜,所有業務部門的 AI 嘗試都展示,多位阿里合夥人都來了。

這次從上往下的 AI 宣導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很多阿里員工在那兩天才意識到,原來公司有這麼多業務都在做 AI。一位阿里員工觀察到,在這次 AI Day 之後,不少業務部分收縮了底層大模型的嘗試。

等到 2025 年初,DeepSeek 爆火之前,1 月 13 日和 14 日兩天,阿里舉辦了第二屆 AI Day。這一次,各個業務的展示內容都聚焦在應用層,高德、優酷、閒魚等等都有自己在 AI 上的應用場景,其中以阿里雲和智能信息事業羣爲代表的應用最多。上述阿里員工感受到這次 AI Day 最大的不同是,自上而下在鼓勵大家做 AI 創新。

三四月是阿里新舊財年的結束和開始,幾乎每個業務的員工在做自己的年終績效時,都會接到領導的指令,要求他們用橫向視角來看自己所在的業務能如何通過 AI 來提升業務效能。

一位阿里員工對我們說,現在是自上而下在寫規劃和彙報,通常是老闆給一個 “命題作文”,比如要在幾個核心業務做 Agent,底下的員工就按照這個命題來寫具體規劃。

當 AI 被用來衡量價值貢獻、和 KPI 掛鉤,在阿里工作多年、見證過公司好多次 All in 的多位老員工不得不擔憂,這是否會導致組織裏向上彙報、動作變形的現象氾濫?他們已經看到一些例子,有的團隊只是簡化了菜單上的幾個選項,就能報出一年要降低 20 億元成本的 KPI,還有的團隊爲了實現目標胡亂設立口徑。

“你不 AI 一下 ,你就是落後的。” 一位阿里員工對我們說,AI 的變革之大,可能把很多業務原來多年築起的壁壘推翻,“我現在是如履薄冰。”

從 “零售 + 科技” 大踏步走向 “科技 + 零售”

當前這場 AI 競賽,誰的表現更好?

當蔡崇信在 2 月的阿聯酋峯會上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回答 “昨天的答案和明天的答案可能都不同。” 站在新技術週期門口,這場日新月異的賽跑中,阿里正全力投入和擁抱 AI,這家 26 歲、十幾萬人的大公司正在自我刷新。

這個過程中,行業裏已經有諸多討論:阿里到底算不算一家 AI 公司?

阿里是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裏,在 AI 上投入最堅決、佈局最全、也是最先賺到錢的。未來 3 年在 AI 上的 3800 億資本開支史無前例;阿里從基礎設施、大模型、應用上有完整佈局,且阿里雲和通義大模型家族都位列第一梯隊;管理層對阿里要成爲一家 AI 公司擁有絕對的信心和定力。

華爾街顯然買單了這一邏輯,阿里股價在一個月內上漲超過 75%,這讓行業意識到,資本評估中國科技公司市值的底層敘事,可能已經從人口紅利的流量邏輯轉向鉅額資本開支的技術邏輯。

不過,也有其他大公司的戰略人士認爲,阿里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大變化,核心業務電商的增速並沒有顯著變化(過去三個季度增速分別是 -1%、1%、5%),“這一輪背靠 AI,阿里最大的受益是其股價。”

2024 年四季度財報裏,新成立的電商事業羣(國內外的零售及批發業務)共計收入 1738.47 億元,在阿里總營收 2801.54 億元佔比 62%。雲業務的營收佔比僅 11.33%,在此前連續 9 個季度的個位數增長後,本季度的雲智能集團重回雙位數增長至 13%,且 AI 相關產品的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從收入維度,雲業務和核心電商業務相比當然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市場如今普遍期待阿里雲能有不錯的增長,吳泳銘稱由 AI 推動的雲智能集團收入增速還會持續提升,新增的客戶需求裏有 60% - 70% 都用在了推理上。

據我們瞭解,阿里雲在 2025 年一季度的收入增速超過 20%,高盛 3 月 17 日發佈的報告裏說,預計未來兩年阿里雲收入增速將維持中雙位數(24% - 26%)。

一位長期關注阿里的二級投資人說,阿里現在把自己定義成 AI 公司,資本市場也逐漸認可了這個邏輯,“但對投資人來說,它更像是股價的一個後驗指標 —— 股價跌下來,阿里就是零售公司;股價漲上去,阿里就是 AI 公司。”

在阿里內部,不同業務不同崗位的人對這個問題也都有不同的答案。通義實驗室和夸克的人眼裏,阿里一直是一家 AI 公司,“兩個標準,首先阿里有云 + AI,第二是 AI 已經成爲各個業務的核心驅動力。” 在電商業務的人看來,他們認知的阿里是電商阿里,當然不算一家 AI 公司,如果定語是 “雲 + 夸克” 的阿里,“那也許算是”。

在吳泳銘的帶領下,阿里巴巴正逐漸從 “零售 + 科技” 向 “科技 + 零售” 過渡,未來如果當雲計算和 AI 成爲水電煤一樣的社會基礎服務時,電商可能只是這座城市的一個 “商業區” —— 重要但非唯一。

一位阿里管理層的觀點是:AI 時代剛剛開始,有很多人質疑阿里一窩蜂搞 AI,有多少是浪費,多少是搞彙報?一定都有。在這樣一個大變革下,他覺得最重要的不是性價比,不是把每一分錢花到刀刃上,“不錯過最重要”。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