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s全稱是Hims & Hers Health,是一家個性化遠程醫療平臺,公司成立於2017年,由Andrew Dudum與Jack Abraham 和 Hilary Coles共同創立,旨在通過數字化方式提供個性化、便捷、私密的健康服務,公司最初專注於男性健康,用大白話就是網上賣壯陽藥,隨後擴展到女性健康、心理健康、皮膚護理和減肥藥領域。
公司目前的董事會主席和CEO是Andrew Dudum,這位老兄背景並不簡單,生於1988年的舊金山,成長在創業氛圍濃厚的家庭,從小熱愛音樂,曾經的夢想是當一名搖滾明星,最終成爲了一名傑出的大提琴手。
董事長兼CEO Andrew Dudum
有多傑出?他曾在美國和歐洲各地巡演,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過大提琴演出,不過他的另一個夢想最終讓自己更加閃耀,高中後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學習管理與經濟,和川普成了校友,這可能也是Hims在川普第二任總統任期前向其捐獻100萬美金的原因之一。
總之,Dudum絕非等閒之輩,才37歲的他已經有十幾年的連續創業經歷,25歲時創立的風投基金與創業孵化器,就得到了硅谷大佬彼得・蒂爾和馬克・安德森的支持,並在2020年被評爲財富雜誌“全球40位40歲以下商界領袖”之一。
彼得・蒂爾和馬克・安德森都是川普的支持者,加上Dudum和川普的校友關係,以及2025年初100萬美金的投名狀,這將使得Hims在挑戰傳統醫療的過程中減輕一些逆風。
一、Hims短期有十倍股的潛力
請注意,並不是說Hims一定會成爲十倍或百倍股,大家千萬別上頭。
先說下我的簡要邏輯:
HIMS 今年有可能到 300 美金,也就是 700 億美金市值左右,是目前市值的 7.5 倍。
簡單按下計算器:公司給的 2025 年指引是 23 -24 億美元,假設取中間值 23.5 億,60% 增速,這已經考慮到 GLP -1 的影響。
遠期目標是 2030 年實現 Ebitda 利潤 25%,毛利率 75%。
如果按照 23.5 億美元營收,25% 的 Ebitda 利潤計算,對應 5.8 億潛在真實利潤,60 倍 PE 應該到 348 億美金。
但是,這是之前給的指引,而今它和諾和諾德開啓了合作,GLP -1 銷售的影響縮小甚至可能更好,很有可能營收超預期到 28 -30 億區間,假設按照 29 億計算,潛在真實利潤 7.25 億,而營收增速提升到 100%,實際 PE 應該給到 100 倍左右。
所以他如果最終瘋漲到 700 億市值,我不會感到很意外,當然,這也需要大盤配合,川普下半年一定會很乖,因爲要準備中期選舉了。
市場低估的核心在於:
即便按照 23.5 億 2025 年營收,它的市銷率也只有 3.9 倍,而這是一家保守增速 60% 的高增長公司,潛在 Ebitda 利潤率有望達到 25%,是高毛利高利潤的個性化遠程醫療平臺。
我覺得合理的 PS 應該是 15 倍,也就是 60 倍的潛在 Ebitda 利潤 PE。
而 HIMS 一貫的傳統是超預期,且諾和諾德未必是它今年合作的唯一一個大公司。
Hims 2024年的營收14.8億美金,2025年的指引是23-24億美金,取中間值23.5億,增速約60%。請注意,這個指引已經是司美格魯肽短缺結束——FDA的這一公告可能影響Hims的減肥藥銷售業績——之後做出的預測,即便這一公告生效,Hims的營收也可能超預期,而隨着它和諾和諾德宣佈合作,2025年營收超預期的概率幾乎是100%。
公司給出的遠期利潤指引是2030年實現25%的EBITDA利潤率、75%的毛利率,我們假設這一目標達成——公司過去的一貫表現是超越指引,意味着2025年按照23.5億美金營收計算的真實潛在利潤是5.9億美金,60%營收增速下給予60倍PE,對應350億美金市值,或大約150美金股價。
而當下Hims股價40美金,市值91億,2025年的市銷率僅僅3.9倍,若實現25%的利潤率,意味着隱含市盈率僅僅15.5倍,對於一家保守估計增速60%——實際上可能遠超預期的公司來說,這個估值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階段給予15倍市銷率,即60倍的隱含市盈率是合理的,所謂隱含市盈率是指利潤率按照遠期的25%計算。
我們預計Hims在2025年有可能達到28-30億美金營收,去中間值29億美金,意味着95.9%的營收增速,隱含利潤7.25億,增速更高則應該給予更高估值,按照96倍PE對應約700億美金市值。
諾和諾德是Hims今年合作的第一家大公司,但有可能不是唯一一家。所以它最終會走出什麼樣的曲線,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二、遠期的百倍股邏輯
Hims的目標是通過簡化就醫流程、提升可及性,打破敏感健康問題與專業醫療之間的隔閡,去除健康議題的污名化,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有多大呢?美國有3.4億人口,且仍在穩步增長,截止2023年底,每個美國人年度醫療支出(含醫保和個人支出)約1.3萬美元,全國是4.4萬億美金,佔美國GDP的17-18%,全球最高。
這些支出中,聯邦和州政府醫保支出佔比40%,私人健康保險支出佔比30%,個人自付佔比10%,僱主直接支付佔比10%,其他佔比10%。
未來5-10年,美國整體醫療支出將輕鬆突破6萬億美金,Hims始於美國,但終點絕不會止於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市場都是潛在市場,總體上這將是一個10萬億規模的市場。
歐美的消費市場已經逐漸被數字化改造,醫療保健市場是少數的尚未被互聯網攻克的堡壘,這是巨大的機會,5-10年內,Hims只需要佔據這個市場1%的份額,就是1000億美金規模的營收,按照25%的利潤率,30倍PE對應7500億美金市值,按照前幾天25-30美金股價計算,100倍收益是完全有可能的。
當然,數萬億醫療保健支出中,並不是所有部分都可能被數字化,它們分別是:
醫院服務佔比大約31%,主要包括住院、急診、手術等,這些應該是無法納入數字化醫療的;一生和臨牀服務佔比約20%,包括普通門診、專科診療、實驗室檢查等,這些正是Hims等遠程醫療平臺試圖數字化的部分;處方藥物支出佔比10%,其他耐用設備、輔助用品等佔比17%,這些也是可能被數字化染指的;其餘護理機構和家庭護理佔比8%,牙科服務佔比4%、醫保行政費用7%、公共健康支出3%都是大多數無法被改造的。
所以,整體上可能被數字化改造的比例大約50%,若整體規模10萬億,這部分潛在規模就是5萬億,行業頭部平臺最起碼應該佔據10%的份額,Hims若成爲這一行業的領軍者,更長期的收入規模達到5000-10000億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如果這一點真的能實現,它的利潤率應該不太可能維持25%的EBITDA水平,因爲目前它涉足的大部分是高毛利業務,像壯陽藥、減肥藥、催情藥等“上不了檯面”的品類。
若以5000億規模,8%的利潤率,也有400億利潤空間,這就是今天Meta的利潤體量、接近亞馬遜的收入體量。
Dudum一直以來都自詡爲遠程醫療界的亞馬遜和奈飛,自比亞馬遜很好理解,自比奈飛是因爲它的商業模式是以訂閱服務實現的。
三、定性判斷
我之所以願意相信這個故事,是因爲兩點:
第一,醫療消費領域的變革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消費領域數字化浪潮方興未艾,醫療消費被數字化是衆望所歸,也是一定會實現的。藉助個性化推薦、AI診療等新技術,Hims的路複合大趨勢。
第二,歐美社會對醫藥知識產權的過度保護需要破局者。
我認爲對醫藥知識產權領域的保護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保護過度,則只會助長一批藥企、保險公司躺在這套腐朽的醫療體系上吸血,而越來越多地普通工薪階層越來越無法承擔,這是Hims之類的遠程醫療服務平臺擁有巨大的民意基礎的關鍵。
四、遠程醫療界的拼多多
雖然Dudum常將公司的願景比作遠程醫療領域的亞馬遜和奈飛,但是我更願意將它視作遠程醫療領域的拼多多,兩家公司有非常多的形似和神似之處:
1.糟糕的輿論環境
Hims長期生存在糟糕的輿論環境下,許多不明就裏的公衆會輕視地稱它爲“賣壯陽藥的、賣假藥的、賣減肥藥的”,諸如此類,由於某種程度上與歐美的知識產權既得利益者爲敵,Hims長期受到輿論攻擊、監管風險,一部分機構分析師也對這家公司冷嘲熱諷。
2.頑強的生命力
Hims成立短短7年時間,2021年通過Spac模式上市,當時定價16億美金,目前已經漲了近6倍,如果按照高點計算,已經超過10倍,而公司的營收也從2020年的1.49億增長到2024年的14.8億,4年增長了近10倍,年化CAGR大約78%。
2021年到2024年,訂閱用戶從61萬增長到223萬:
過去8個季度,用戶增速未見衰減跡象:
2024年四個季度甚至在加速。
3.消費者導向思維
由於媒體輿論塑造的形象,加上Hims本身涉獵的品類就有爭議,它的公衆形象並不太好,但是用戶很愛他,這就是爲什麼短短几年它增長迅速,而且早已實現規模化盈利,商業化能力超強,消費者就是願意爲它付費,像脫髮、ED等現象對於許多歐美男性是普遍現象,如果完全寄希望於傳統的醫療保健系統,許多低收入人羣將越來越難以負擔,說白了,即便沒有Hims,這些人也無法通過傳統醫療保健系統滿足自己的需求,而Hims從這些人的需求出發組織供應鏈,必然得罪傳統醫療系統的既得利益者。
4.超強營銷能力
Hims的獲客能力有目共睹,在歐美的社交媒體,Hims的輿論轟炸甚至引發許多人反感的程度,大量KOL被他們包養,他們甚至在超級碗這種場合一擲千金,而廣告發布當天引發巨大輿論反響,公司股價竟然暴漲20%多。
這些特點真的不得不讓我想起遙遠的東方大國的拼多多,兩者有相同的輿論環境、生命力、增長速度、消費者導向,甚至連營銷手腕和高毛利特徵也極其相似。
與此同時,兩家公司還有近乎一樣的非共識:大多數投資者還不瞭解它,甚至天然地排斥它,而少數懂它,或者願意相信它的故事的投資者對它愛不釋手。
巨大的非共識,有時候就孕育着巨大的機會。
五、護城河及風險提示
在理解Hims的護城河時,我曾經反過大錯。
實際上在他20塊錢左右時,我就買入過,可是當時接連遭到Meta平臺營銷規則調整、亞馬遜介入遠程醫療領域兩重暴擊,我被震出了車外,但是市場很快糾錯,大家逐漸意識到亞馬遜實際上無法阻止Hims持續成長。
我個人理解有兩個核心原因:
第一,是亞馬遜太大了,它已經是美國傳統規則的受益者,不太可能像Hims這樣挑戰傳統醫療巨頭和保險公司的利益,就像京東實際上是幹不了拼多多的活兒的。
第二,醫療消費領域足夠複雜,垂直一體化戰略要求很高,像亞馬遜這樣的平臺可以分一杯羹,但是無法做到像Hims這樣垂直整合。
Hims擁有全棧遠程醫療服務,包括供應商網絡、電子病歷系統、線下藥房、個性化線上問診平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通過7年的努力,Hims已經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力,用戶基礎,而數百萬異步諮詢數據,包括臨牀數據、消費者洞察將帶來更好的個性化推薦、更好的療效和更好的用戶留存。
Hims在挑戰傳統醫療系統,但也非常重視FDA監管合規,從它們牽上川普這條線可以看出管理層並不簡單,不是那種悶着頭搞研發的書呆子。
所有這一切,都將塑造Hims的護城河,當數據飛輪轉動,這條河將越來越寬。
最後強調,Hims仍然是一家早期創業型公司,無論是十倍還是百倍潛力,都只是可能性,投資有風險,這個漫長的征程即便實現,也100%會伴隨着超高的波動性。
一場輿論風暴、一次業績不達預期、一次監管政策變化、一次增發融資、一次投資者聯合訴訟、一次做空機構的重磅報告、一次管理層減持,都可能讓股價暴跌到你懷疑人生。
如果要說風險,這類公司最不缺的就是風險,多到你防不勝防。
所以,入市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僅僅是筆者的投資跟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