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半導體公司將於2025年7月24日公佈25財年第二季度最新業績
市場對25財年第二季度營收普遍預期爲27.3億美元,對比上一年同期約34.6億美元,整體出現下滑跡象,反映出公司產能利用、產品組合及成本調度等多種壓力。淨利潤7692萬美元,機構測算公司二季度淨利潤同比降幅可能仍然顯著,整體估算處於相對低位,調整後每股收益或從去年同期0.38美元進一步下探到約0.085美元。
當前主營業務的消費類及微控制器芯片在行業中仍維繫一定市場地位,對公司整體收入貢獻雖有下滑,但穩住了基本盤。同期投入比重較大的高性能芯片和碳化硅相關項目在此前一個財季貢獻約10億美元收入,同比雖然略有回落,但後續仍有潛在擴容機會。
25財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25.2億美元,同比減少27.3%,淨利潤從上一年同期5.13億美元縮減至0.56億美元,調整後每股收益從約0.54美元下降至0.07美元,降幅顯著。
管理層在高庫存和外部需求疲軟之下繼續推行成本與產能策略,希望穩定較弱時段內的營運效率。企業主要產品線當季營收約10億美元,同比下滑並未失控,不過管理層承認短期需求面並不樂觀。公司對這一部分的整體研發佈局仍濃厚,預期後期在市場回暖的背景下大概率支撐業績反彈。
核心技術的快速迭代被視爲恢復營收增量的關鍵環節。公司此前在碳化硅與射頻器件領域投入較高人力與資金,期待透過拓展200mm製造及提升自研產線良率,推進高附加值訂單的爭取。加強制程優化不但能改善成本,也能讓相關產品具備更高耗能效率,在客戶評測與後續交付中能形成技術壁壘。
管理層傾向在下一階段持續整合多條生產線,集中攻克製程瓶頸與功耗比難題。倘若能在碳化硅模塊上保持領先,公司相信此舉可爲長期業務打下相對穩定的收益基礎,並平衡其他方向的收入波動。
企業面對宏觀需求不明的形勢,一方面加強與下游客戶的協同,另一方面也堅持對上游供應鏈管控進行細化。業務團隊期望通過靈活的交貨與產能調整,減少原材料漲價與存貨積壓的風險。
管理層提出重新佈局歐洲與亞洲部分廠區的產能分配,以期在本季度逐步恢復合理的稼動率,並藉此壓降供應鏈後段翻修成本。持續推進數字化與自動化管理,使各製造環節能快速應對訂單起伏。有能力保持一定安全庫存時,也能在終端需求突然回溫之際迅速響應,不錯過潛在機遇。
意法半導體在車用芯片、智能工業及可穿戴設備等領域保持研發投入,希望在下半年至明年初陸續獲得驗證與量產。
多家機構評估,新能源市場與可穿戴市場或帶動高性能微控制器、PMIC等產品的額外需求,公司若能在滿足客戶多元化指標的前提下提升良率,將爲第二季度乃至全年業績帶來一定支撐。
個人電子業務雖短期承壓但仍有部分高階傳感器訂單。管理層試圖強化上下游合作關係,將部分應用方案與下游廠商做深度協作,以爭取OEM端更多設計資源,加大對未來新應用的滲透。
本季度公司對資本開支的規劃將採取穩健而務實的策略。雖然汽車與工業市場需求未能完全恢復,但研發端依舊維持足額投入,側重於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和高端微控制器等潛力項目。
管理層在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明確表示,將對階段性冗餘產能進行必要的削減,使資金更多流向可預見收益較高的板塊,與此同時,對偏傳統的產線做出彈性管控,避免因對未來需求誤判造成新的庫存積壓風險。
這類配置思路背後,是對宏觀週期變化和公司內部項目週期的綜合考量,若該策略執行得當,或爲下半年贏得財務彈性並沉澱技術優勢。
多家賣方機構傾向看多公司後期的潛在表現,普遍給出了“買入”或“增持”的評級,理由是看重其在汽車、工業以及個人電子等多元領域積攢的技術沉澱,以及控制成本、調整產品結構等措施有望在後幾個季度慢慢起效。
部分分析師持中性立場,從近期行業環境中看到電動車滲透率與傳統製造業需求恢復同時放緩的現象,擔憂公司利潤率承壓的週期較預期更久。
另有部分研究師對公司管理層在產能利用率以及研發大投入之間的平衡能力持觀望態度,認爲若後續工業與汽車市場的恢復速度低於預期,二季度的產能計劃將需要再作調整,成本攤薄成果也要更多時間才能充分體現。
意法半導體在上一季度的多項數據出現明顯回落,公司通過強化碳化硅佈局和射頻器件製程創新,並在核心業務中維持穩健投入,努力在短期艱難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多家機構對其後續表現持相對樂觀態度,理由是該企業擁有原有技術基礎與長期客戶黏性,只要能平衡投入節奏與產能管理,盈利能力在底部區間有較大概率獲得修復。
綜合來看,本季度業務走向依舊存在波動,但若高價值產品、汽車電子相關研發以及工業應用需求逐步回暖,公司後續的營收和毛利具備一定回升空間。
此內容基於tiger AI及彭博數據生成,內容僅供參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