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是否能降維打擊全球支付網絡巨頭?

窮傑克寶典
07-07

穩定幣第一股 Circle Internet Corp. 在6月初上市後表現異常亮眼首家穩定幣上市公司來了,股市對USDC未來在支付行業的美好預期也影響到了傳統支付網絡巨頭Visa和Mastercard。

6月13號,Shopify和Coinbase合作推出基於USDC的穩定幣支付,此後Circle股價輕鬆翻倍,市值一度超過600億美金(超過了已發行USDC穩定幣的總市值),隨後回落至400億美金;Coinbase股價持續上漲超50%,市值增加接近300億美金。而Visa和Mastercard股價自高點最多下跌9-10%,市值共計蒸發超千億美金,隨後企穩,依舊因此下跌4-5%。

1、什麼讓Circle和Coinbase大漲?

6月13號,Shopify宣佈其Shopify Payments接入基於Coinbase Base網絡的USDC穩定幣支付。穩定幣支付可以提供1% cashback獎勵。

6月19號,Coinbase宣佈成立Coinbase Payments,基於Base網絡(以太坊L2),讓電商商家可以7*24接收USDC穩定幣支付。

Coinbase Payments的官網顯示,其希望實現的價值是:

- 用戶側:消費者可以使用多種(crypto)錢包和上百種(加密)貨幣,主要支持Base、以太坊和Polygon網絡。實現交易實時確認。並且支持退款功能(個人猜測可能需要Shopify Payments平臺來幫助實現)。

- 商戶側:自動將消費者選擇的支付貨幣轉換成USDC,交易費率1%,實時到賬。支持通過WooCommerce, Primer, and Jumpseller接入。

圖片圖片

看起來Coinbase的利益點還是在於幫助拓展基於Base網絡的USDC支付,其強項在於多種加密貨幣和USDC的轉換。Circle目前超過50%的收入需要分給Coinbase,因此Coinbase有較強動力推廣USDC。而Shopify作爲服務中小商家的電商平臺,按GMV流水收取支付手續費,有較強動力豐富支付渠道,Shopify曾在2013年就宣佈支持BTC支付。

Shopify平臺是美國第二大電商平臺,大概12%的電商GMV市場份額(僅次於亞馬遜約40%)。美國本土GMV佔到Shopify總GMV的57%,跨境電商GMV約佔到其總GMV的15%。

2、全球支付網絡(global payment networks)的好生意

Visa和Mastercard是全球支付網絡的絕對龍頭,兩家卡組織誕生於美國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金融科技創新,把一個個區域小銀行連接起來,提供全美和跨境的信用卡/借記卡,最開始主要服務旅遊/跨境商旅需求,支持7*24小時取現的ATM,支持多種貨幣清算,規定持卡人無需對欺詐交易擔責(反欺詐成本隱含在了交易費裏)。

支付網絡的本質是解決支付交易的信任問題和效率問題,是網絡效應的經典案例。支付網絡上,消費者/持卡人,髮卡銀行,商戶,收單服務商在卡組織的安排下,產生較強的信任,形成了高效運行的生態,隨着各方參與者數量增長,支付幣種,服務國家的增加,生態裏所有參與者的粘性呈指數級增長。這時,除非有另一個生態能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支付體驗,不然現存網絡的參與者很難切換到其他生態。Visa和Mastercard因此形成了在C2B支付領域難以撼動的市場地位和定價權,尤其在跨境支付中,V/MA自身可以收到1.5%左右的take rate,是本地支付的6x以上;跨境支付佔到V/MA整體交易量小於10%,但貢獻了總收入約35%。

中國則建立了自己的卡組織 - 銀聯,藉助龐大的國內市場,銀聯在2015年的銀行卡交易額就登頂了世界第一。銀聯卡境內支付費率0.38%-0.6%(約0.04%-0.06%給到銀聯),比Visa/Mastercard卡1.0%-2.5%的費率低了不少(其中約0.2%給到V/MA)。曾經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錢包也自成支付網絡,但在2017年開始“斷直連”,接入了銀聯和網聯,而2019年初,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中客戶留存的備付金,也上繳到央行賬戶託管(央行按0.35%付息)。對比看來,外國的支付行業由於V/MA卡組織的高定價和自發的商業利益分配,參與方都保持了較好的利潤水平(V/MA自身淨利潤率常年維持在40%左右),而中國較低的支付費率更普惠,但很難讓支付公司賺錢。另外,穩定幣發行商手裏的用戶資金可以投資短期美債,享受高息(而不向用戶付息),相比國內監管,真的很仁慈了(希望之後不會有穩定幣發行商暴雷跑路)。

俄烏戰爭世界,兩大卡組織都暫停了俄羅斯的服務,顯示了支付網絡作爲金融基建的重要性。兩大卡組織歷史上也多次受到反壟斷的審查和罰款;歐洲一度想自己成立新的卡組織,由於協調各方利益難度大,基本草草收場了。

Visa(V.US):Visa成立於1958年,由美國銀行推出,最初名爲"BankAmericard"。1976年,Visa成爲全球知名的支付網絡公司。Visa致力於通過創新技術提供全球化的電子支付解決方案,連接消費者、商戶、金融機構等。如今,Visa的支付網絡遍佈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領先的支付平臺之一。截至2024年,Visa處理的年度支付交易金額超過15萬億美元。目前市值6800億美金,估值約35x PE。

Mastercard(MA.US):Mastercard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當時由多家美國銀行聯合成立,名爲"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ICA)。1979年,公司更名爲Mastercard。Mastercard在全球提供廣泛的支付解決方案,並通過不斷創新推動無現金社會的建設,致力於爲全球消費者和商戶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體驗。截至2024年,Mastercard的支付網絡覆蓋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交易額超過8萬億美元。目前市值5000億美金,估值約39x PE。

支付巨頭V/MA面臨哪些潛在挑戰?

V和MA目前估值在35-40x PE,如此高估值顯示了資本市場對其支付網絡競爭優勢的肯定,兩大巨頭確實也保持了長年穩定的增長。在C2B支付領域,是否可以繞開V/MA的支付網絡,從而避免被這兩家巨頭“收稅”呢?

1)電商巨頭自建支付:例如美國亞馬遜,本身有數量龐大的用戶和電商商戶,理論上可以效仿支付寶打造自己的支付網絡(以及類似花唄、借唄的信用產品)。但目前亞馬遜還是以接入第三方產品爲主,例如和Affirm合作BNPL,以及發行聯名信用卡。個人猜測亞馬遜不想承擔自建信貸產品的信貸損失風險,並且自建支付網絡和V/MA競爭的成本過高。

2)A2A支付:Account-to-account支付,例如香港的FPS系統,免費進行小額轉賬以及賬單/政府稅單支付。缺點是沒有信用支付功能,通常也缺少反欺詐和退款等功能。

3)穩定幣支付:穩定幣網絡可以做到更高效低成本的實時支付,也有新聞稱亞馬遜和沃爾瑪在考慮提供穩定幣支付,繞過卡組織降低支付成本,穩定幣尤其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成本優勢顯著,缺點也是沒有信用支付功能。後文會繼續討論。

整體看來,允許V/MA服務的地區,兩家巨頭在C2B支付領域建立了強大的護城河,過往某些地區對於費率上限的限制(主要是interchange fee)也沒有影響到V/MA本身的增長和收費,而跨境信用卡支付的高費率也證明了其網絡的強大。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寶在海外積極拓展Alipay+的網絡(C端在全球已有13億用戶),隨着中國遊客增加和中國公司的出海(以及未來的穩定幣等創新),是否能在一些新興市場協同低成本的銀聯卡向V/MA發起挑戰,值得觀察。

3、穩定幣如何挑戰支付網絡巨頭?

穩定幣的優勢主要在:點對點(類似A2A支付),鏈路短成本低,時效性高,掛鉤美元幣值穩定,適合跨境支付。

而缺點主要是:沒有信用支付功能,需要在公鏈上支付(資金上鍊和下鏈有摩擦成本),需要額外的中心化網絡實現收單和退款等商戶服務功能。

首先穩定幣在C2B支付上,

1)穩定幣目前使用類似A2A支付,更適合賬戶間轉賬,或者賬單支付,穩定幣平均筆均交易額超過1萬美金,遠高於小額的日常C2B消費。此前文章討論過,C2B支付的難點在商戶的拓展,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以及監管對於反洗錢、反欺詐、徵稅等要求。

2)在Coinbase的支付平臺參與下,穩定幣支付可以提供商戶接入,收單,退款等服務,這和卡支付類似,但Coinbase Payment會收取1%的服務費。如果商戶要提取穩定幣到銀行賬戶,目前成本約1%,那總成本2%和V/MA的支付費率基本相等。

3)Shopify平臺上,計劃給使用Coinbase穩定幣支付的用戶提供1%的cashback返點,其實和目前信用卡的激勵類似,並且穩定幣還不支持信用支付,對普通消費者吸引力有限,只有本身是炒幣囤幣的幣圈用戶使用動力較大。

4)同時,穩定幣支付未來存在競爭,若美國的穩定幣法案落地,會有更多有實力的玩家發行合規穩定幣,而穩定幣支付服務提供方也會傾向使用自己的L2區塊鏈網絡(目前Shopify方案只支持Coinbase的Base網絡)。Coinbase有1000萬活躍用戶,在2024年crypto交易量排名全行業第5,可能有其他有實力的crypto交易所會下場和Coinbase競爭支付場景業務。目前傳聞排名靠前的交易所OKX和Kraken都在考慮赴美上市。

目前有意願持有穩定幣的用戶基本是來自crypto交易所,因此Shopify和Coinbase的合作算是強強聯合,但基於剛纔的分析,目前的穩定幣支付方案對於消費者和商戶都沒有特別有吸引力,個人認爲該方案主要受衆還是幣圈用戶,可以使用Coinbase錢包(或其他錢包)裏的多種加密貨幣直接支付,因此幣圈用戶持續增加有利於該支付方案的推廣。

其次,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上,

穩定幣運行在公鏈上,有天然無國界的優勢,但無論是跨境C2B還是跨境B2B支付,都涉及到B端銀行賬戶開設和換匯,還有KYC和反洗錢監管要求,這也是V/MA平臺生態的強項。

1)跨境電商的C2B領域,前述Shopify的方案相比於國際信用卡支付還是有成本優勢的,現有V/MA信用卡跨境支付總費率高達4%(考慮換匯成本)。Shopify平臺上的跨境電商GMV佔總GMV約15%,Shopify Payment已向39個國家提供服務。

2)跨境線下C2B領域,由於需要線下的收單服務商服務,V/MA的信用卡體系壁壘還是較強。未來連鎖大商家有機會率先接入低成本的穩定幣支付方案(例如沃爾瑪),滿足幣圈用戶的支付需求。除了穩定幣,中國遊客其實使用銀聯卡和支付寶/微信已經可以做到比V/MA信用卡更低的支付成本。

3)B2C支付和B2B支付,本身不是V/MA的核心業務。匯款業務Visa Direct只佔到Visa總收入3-4%。跨境B2C支付使用穩定幣可以給新興市場員工發工資;跨境B2B支付,穩定幣更多的機會在新興市場國家(現有銀行網絡覆蓋較差,成本較高)。而G10發達市場國家,穩定幣在B2B領域發揮作用有限 - Airwallex的創始人Jack Zhang最近公開發聲,他認爲目前由於存在穩定幣轉化法幣的成本,並沒有看到穩定幣支付明顯的成本優勢,而Airwallex的通過在主要市場建立流動性資金池,以及可以做到接近實時的B2B匯款。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個案例。

6月19號,Visa宣佈和非洲Fintech公司Yellow Card合作,拓展Visa Direct在非洲跨境穩定幣B2B支付。藉助穩定幣,縮短跨境匯款時間,減少匯率波動,在週末/假期也可以完成付款。

Yellow Card業務主要幫助非洲公司藉助穩定幣進行境外匯款,例如下圖是用尼日利亞幣向其他國家支付美元的匯款。Yellow Card目前國際匯款主要支持美金和人民幣,目前中介穩定幣選擇的是USDT。支付通常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目前已經處理了超過60億美金的跨境匯款。未來通過Visa Direct的卡交易系統,

圖片圖片

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穩定幣更適合幫助新型市場國家做跨境匯款,這些國家本幣幣值不穩定,金融基建落後,傳統支付方式成本高,穩定幣可以大大優化目前的流程。但這個流程仍需要對接現有的銀行賬戶體系,而Yellow Card使用USDT作爲中介貨幣,也存在合規風險。

個人看來,穩定幣支付挑戰V/MA網絡仍需要觀察,在跨境電商C2B支付和新興市場的跨境匯款領域機會大一些,需要解決的主要瓶頸包括:

1)消費者持有穩定幣的意願:目前看主要是交易crypto的用戶,閒置的鏈上資產換成穩定幣,這部分用戶有較強的動力通過穩定幣來支付,支付入口主要是crypto錢包。V/MA正在聯合第三方發行鏈接crypto錢包的銀行卡,這樣就將支付入口重新拉回卡的體系。

2)企業接收穩定幣的意願:大部分企業目前還是很難直接持有穩定幣,導致接收穩定幣付款就會需要將穩定幣轉爲法幣,造成摩擦成本。如果未來企業真的普遍接受在鏈上持穩定幣和其他crypto資產(例如產生收益的RWA資產),穩定幣支付生態會邁上一個臺階。

3)穩定幣是否能發展出信用支付功能:持牌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可以讓消費者使用信用支付,未來穩定幣支付是否可以通過抵押鏈上資產來進行信用支付(例如在交易所抵押BTC,獲得穩定幣信用額度),值得期待。

4)V/MA沒有坐以待斃,兩家都在積極參與穩定幣支付網絡的建設。Visa早在2023年就建設了穩定幣的清算能力,目前和Bridge,Baanx,Rain等fintech公司合作發行支持穩定幣的銀行卡。Mastercard目前也已經支持USDC、USDG、FIUSD、PYUSD等穩定幣。根據Visa披露,目前Visa網絡已經支持了超過1000億美金的crypto入金,250億美金基於crypto的消費,以及2.25億美金的穩定幣清算,因此很多幣圈用戶其實也是V/MA用戶。

5)監管不確定性:Crypto監管和穩定幣監管在各個國家標準不統一,可能導致其他國家的合規穩定幣在當地無法使用/獲取,尤其是存在資本管制的地區。前文也提到,未來監管是否會進一步規範穩定幣發幣商的投資,類似支付公司採取更嚴格的用戶資金託管,避免極端的流動性事件。香港穩定幣條例於今年8月1日生效,正式牌照花落誰家還未可知。

6)另外,穩定幣支付還有其他的競爭對手,例如數字人民幣、央行m-CBDC bridge項目,跨區域的支付系統(香港FPS轉數快已實現了和大陸的實時匯款)。個人看來,這些項目本質上也是對美元穩定幣滲透的防守反制措施。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