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領跑全球!大摩“重估”特斯拉:410美元目標價背後的投資邏輯

老虎資訊綜合
06-13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報告《10 Reasons China Is Leading the Robot Race》指出,中國在物理 AI(包括自動駕駛、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已確立顯著領先地位,這一優勢正成爲推動美國技術創新的重要催化劑。報告深入剖析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崛起的十大核心驅動力,並對特斯拉在機器人時代的投資價值進行了全面評估,認爲其在物理 AI 全產業鏈的佈局將重塑行業估值邏輯。

一、中國機器人產業領跑全球的十大核心驅動力

(一)稀土資源的戰略掌控力

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控制着 65% 的稀土開採份額和 88% 的精煉產能。這種對關鍵磁性材料的掌控,使得中國能夠直接影響全球汽車、機器人及國防工業的生產節奏。報告特別指出,西方企業雖已意識到這一供應鏈瓶頸,但新礦山的建設週期長達近 20 年,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的主導地位。稀土資源這張 "王牌",爲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二)技術轉移推動的產業升級路徑

1979 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頒佈,開啓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引進之路,促成了一汽 - 大衆、北京 - 吉普等一系列重要合資項目。西方車企數十年積累的製造技術通過合資模式加速本土化,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技術和效率上已實現對西方的超越。這種 "引進 - 消化 - 創新" 的成功路徑,正在機器人領域重演。報告認爲,中國通過外資合作實現技術躍遷的能力,是其在機器人領域快速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政府引導基金的 "創造性破壞" 機制

類似硅谷私人風投推動創新的模式,中國政府引導基金(GGFs)通過加速 "創造性破壞" 過程,成爲推進產業政策目標的關鍵力量。目前,幾乎每個主要城市和省份都設立了專門針對具身智能 / 機器人領域的基金。報告指出,這種內部競爭的 "達爾文機制",是中國 AI 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被低估的驅動力。據統計,中國各地政府已設立總規模約 1670 億元人民幣的機器人產業專項基金,爲技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

(四)軍民融合的雙用途技術發展模式

軍民融合(MCF)戰略,即 "軍民兩用" 原則,是中國將解放軍建設成爲世界一流軍隊目標的核心。這一戰略引導研究、投資和戰略規劃向具有商業和軍事雙重應用價值的技術傾斜。無人機是 "軍民兩用" 技術的典型案例,大疆(DJI)目前控制着全球 70% 的市場份額,幾乎所有生產的無人機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中國供應鏈。這種軍民技術雙向轉化的機制,正在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五)人口結構挑戰催生的技術創新動力

中國的人口結構挑戰爲物理 AI 技術發展提供了天然動力。報告指出,儘管中國在頂尖超級計算資源的獲取上可能存在不足,但其在數據 - 軟件 - 硬件 - 製造 "閉環" 迭代方面的能力正在彌補這一差距。在這一閉環中,數據定義軟件,軟件定義硬件,硬件定義製造,而製造又產生探針收集數據,從而形成 AI 機器人發展的良性循環。這種基於實際應用場景的數據驅動創新模式,成爲中國機器人技術快速迭代的獨特優勢。

(六)公衆熱情推動的創新生態構建

中國通過大量高度協調的公開活動來吸引公衆興趣,爲新興技術營造興奮點。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近期的活動包括半程馬拉松、拳擊比賽和舞蹈表演等。報告甚至建議美國考慮舉辦類似 "機器人馬拉松" 或 "美國機器人忍者戰士" 這樣的公衆活動。這種公衆參與度的提升,不僅激發了市場熱情,也爲技術創新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反饋渠道,推動了整個機器人產業生態的健康發展。

(七)職業教育體系支撐的人才儲備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23 年中國有 3500 萬學生就讀於 11000 多所職業學校,這得益於政府推動的 "新質生產力" 發展戰略。相比之下,美國國家學生信息交換中心研究中心最近估計,美國職業學校的學生人數爲 92.3 萬。這種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爲中國機器人產業提供了持續的技能人才供給,支撐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創新。

(八)研發補貼與激勵政策的強力支持

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研發補貼政策,支持關鍵技術的發展,使企業能夠在傳統上研發成本高、資本密集的關鍵製造業中獲得全球競爭力。例如,2023 年中國實施了 "加計扣除" 政策,允許製造業和高科技企業從稅單中扣除 200% 的合格研發費用。這種政策支持有效降低了機器人企業的研發成本,鼓勵了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九)基礎設施投資奠定的發展基礎

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2021 年中國將 GDP 的 4.8% 用於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是世界上最高的。相比之下,第二高的國家花費 3.1%,而美國僅花費 0.5%,在披露數據的國家中排名第六低。高效的交通網絡和製造效率密切相關,爲機器人產業的規模化生產和供應鏈優化提供了堅實基礎。這種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高了整個產業的運行效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十)"長遠思維" 的戰略優勢

中國有着悠久的戰略思維傳統,從公元前 5 世紀的孫子兵法到現代地緣政治策略,都強調耐心和 "圍而不攻" 的競爭哲學。這種思維方式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體現爲長遠規劃和持續投入,與美國社會更傾向於短期思維形成對比。報告指出,美國企業和投資者歷史上更關注短期結果(如近期增長、利潤率擴張、股票回購等),而中國則能夠從長遠角度規劃和投資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種戰略思維的差異是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取得領先的深層原因之一。

二、特斯拉投資價值分析

(一)物理 AI 全產業鏈佈局構建競爭壁壘

摩根士丹利維持對特斯拉 "增持"(Overweight)的股票評級,目標價設定爲 410 美元,其中牛市情景下目標價可達 800 美元,熊市情景下爲 200 美元。這一評級的核心依據是特斯拉在物理 AI 關鍵領域(包括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和其他形態)的能力,以及其在數據、機器人技術、能源存儲、計算、製造和空間 / 通信 / 網絡 / 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優勢,這些優勢提供了遠超傳統電動汽車業務的增長和盈利機會。報告認爲,儘管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努力推動物理 AI 的發展,但在數據、機器人技術、能源、AI、製造和配套基礎設施(從車隊履行到通信網絡等)方面,很難想到有其他公司比特斯拉更具優勢。

(二)多元化業務協同創造長期增長動能

報告描繪了特斯拉各業務板塊未來可能的戰略協同效應:將 Grok AI 技術整合到汽車中,將 SpaceX 技術應用於 Cybertruck,將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假肢技術與 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技術結合用於患者,在 Optimus 和 Cybercab 中進行 xAI 訓練,在 xAI 的大型語言模型(LLM)、視覺語言模型(VLM)和語言查詢模型(LQM)中利用真實世界數據,在 xAI 的數據中心部署 Megapack 儲能系統等。報告指出,這些可能性是巨大的,隨着每個業務的進一步擴張,特斯拉各實體之間更多潛在的戰略交叉授粉的時機正在臨近。這種跨領域的協同創新,被認爲是特斯拉未來估值提升的重要催化劑。

(三)估值模型與關鍵假設

特斯拉 410 美元的目標價由五個部分組成:

  1. 核心汽車業務:75 美元 / 股,基於 2030 年 470 萬輛的銷量,9.0% 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14 倍的 2030 年退出 EBITDA 倍數,以及 16.1% 的退出 EBITDA 利潤率。

  2. 網絡服務:160 美元 / 股,預計到 2040 年用戶附着率達到 65%,每用戶年均收入(ARPU)200 美元。

  3. 特斯拉移動出行:90 美元 / 股,基於現金流折現(DCF)模型,預計到 2040 年擁有約 750 萬輛汽車,每英里收入約 1.46 美元。

  4. 能源業務:67 美元 / 股。

  5. 特斯拉作爲第三方供應商:17 美元 / 股。

報告強調,這一估值模型充分考慮了特斯拉在機器人時代的多元化業務潛力,尤其是物理 AI 相關業務對傳統汽車業務的價值提升作用。

三、風險因素與競爭格局分析

(一)上行風險因素

  1. 全自動駕駛(FSD)附着率超預期提升,帶動軟件服務收入快速增長。

  2. 新電池技術成本達到預期里程碑,提升車輛盈利能力。

  3. Cybertruck、多用途車、Semi 等新車型推出,市場接受度高於預期。

  4. 第三方電池業務取得重要客戶,擴大市場份額。

  5. 地理擴張和新產能建設順利,推動銷量快速增長。

(二)下行風險因素

  1. 競爭加劇:傳統汽車製造商、中國競爭對手和大型科技公司的競爭壓力增大。

  2. 執行風險:多個工廠的產能爬坡不及預期,影響交付能力。

  3. 市場認知風險:市場未能充分認識到 Dojo 超算賦能的服務業務價值,附着率和每用戶收入低於預期。

  4. 中國風險:中國市場政策變化或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特斯拉在華業務。

  5. 股權稀釋風險:融資活動導致股權稀釋,影響現有股東利益。

(三)中國機器人產業政策的雙重影響

中國對具身智能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從 2023 年 2 月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到 2025 年北京、深圳等地發佈的具體行動計劃,形成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全方位政策支持體系。這些政策在推動中國本土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加劇市場競爭,對特斯拉等外資企業形成一定壓力。但摩根士丹利認爲,特斯拉在技術整合和生態構建方面的優勢仍然明顯,能夠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結論:機器人時代的產業變革與投資機遇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清晰地勾勒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新格局:中國憑藉在稀土資源、技術轉移、政策支持等十大領域的綜合優勢,已在物理 AI 領域確立領先地位,這一趨勢將深刻影響全球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與此同時,特斯拉通過在物理 AI 全產業鏈的戰略佈局,有望成爲機器人時代的核心受益者,其多元化業務協同效應和長期增長潛力爲投資者提供了獨特的投資機遇。然而,投資者也需要密切關注來自競爭、執行和政策等方面的風險因素,以全面評估投資價值。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機器人時代,中國產業崛起與特斯拉的戰略佈局無疑是值得持續關注的兩大核心主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