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七姐妹”到“科技十雄”,為何總是港股科技板塊?

點拾投資
03-18

引言:當投資科技時,關注的不僅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如何改變市場和人類行爲,因爲這纔是驅動投資回報的真正引擎——索羅斯。

近幾年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全球科技產業正經歷着深刻變革。一批卓越的科技公司憑藉其強大的創新能力,不斷顛覆傳統行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成爲推動社會增長的核心動力。

從美國的納斯達克100指數,到中國臺灣的電子科技板塊指數,這些指數不僅匯聚了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科技企業,更成爲了資本市場中長期跑贏大市、創造豐厚回報的代名詞。

港股市場作爲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金融橋樑,彙集了一批極具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年初以來,在阿里巴巴(09988)、小米(01810)、騰訊(00700)等科技企業的帶動下,恒生指數力壓納斯達克綜指取得超20%的漲幅,在中國AI科技爆發的大背景下,相關港股科技指數能否成長爲“中國版納斯達克100”?

數據來源:iFind,統計週期:2025.1.1——2025.3.12數據來源:iFind,統計週期:2025.1.1——2025.3.12

在具體港股科技類基金的選擇上,我們分別找到了場內與場外的兩隻產品:香港科技ETF(159747)與南方恒生科技指數(A/C:020988/020989),投資者在當下市場中該如何正確把握它們的投資價值呢?

以恒生科技爲例,港股市場爲何更能表徵此輪科技浪潮?

隨着年初這輪由DeepSeek引發的“AI+”產業鏈的爆發式增長,市場逐漸認識到科技與各行業融合的速度正在進入“第二曲線”,港股市場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正從傳統的“紅利牛”邁向充滿創新活力的“AI牛”階段。

事實上,我們以恒生科技爲例可以發現,其在這波浪潮中能夠充分受益的原因在於以下兩點:

① 標的上的高度凝練性

在具體的標的上,恒生科技囊括了一衆在科技屬性上最優質的公司,以中芯國際、阿里巴巴、小米集團、騰訊控股等爲代表的科技巨頭,憑藉其在各自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股價自年初以來實現了大幅上漲,激發了整個科技板塊的活力。

數據來源:Wind,統計週期:2025.1.1——2025.3.12,個股不構成投資建議數據來源:Wind,統計週期:2025.1.1——2025.3.12,個股不構成投資建議

② 環節上的高度概括性

從具體的環節看,恒生科技囊括了AI全產業鏈從雲到應用到芯片到終端的各個環節,AI相關標的佔比達到71%,能夠做到在AI浪潮中將有效的投資機會“一網打盡”。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個股不構成投資建議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個股不構成投資建議

年初以來,中國科技“價值重估”的話題就成爲了市場新的熱門,國際資本對於中國科技“七姐妹”——比亞迪、阿里巴巴、聯想、美團、中芯國際、騰訊、小米等企業的潛力與價值認可度不斷提高。以高盛、德意志銀行爲代表的外資最先發聲,建議提高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配置比例。對比中美“七姐妹”在此輪行情中極具差異的表現,市場已經將中國科技核心資產作爲2025不可忽視的重要標的之一。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13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13

儘管港股科技板塊在前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漲幅,但是對於想把握住這波AI行情的投資者而言,無論是從歷史估值水平來看還是對於國外同類科技指數,目前港股科技資產仍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近五年來30%左右百分位)。這種低估值不僅反映了市場對企業未來發展的理性預期,也爲潛在的價值迴歸提供了空間。此時,對於想要佈局港股科技板塊的投資者來說,香港科技ETF(159747)和南方恒生科技指數(A/C:020988/020989)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數據來源:iFind,統計週期:2020.3.13——2025.3.13數據來源:iFind,統計週期:2020.3.13——2025.3.13

恒生科技與港股科技各自有何側重?

港股科技類資產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展現出較爲顯著的投資優勢,爲專業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選擇。恒生科技指數和中證香港科技指數作爲其中的佼佼者,各自具備獨特的特點和優勢。

恒生科技指數作爲港股科技板塊的老牌代表性指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其成分股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巨頭、芯片半導體和造車新勢力等領域,集中度較高。作爲一個“AI含量”高達71%的指數,在前文中我們也從標的這個角度分析了爲何恒生科技能夠在此輪行情中受益。

但要特別補充的是,恒生科技指數權重股大都兼備消費屬性(穩定現金流)與科技屬性(AI、雲計算),在政策端“支持平臺經濟”定調明確的背景下,相關公司可以憑藉其在技術層面的積累與深厚的用戶積累爲投資者帶來較好回報。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13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13

但結合本輪市場特點,還有一個“進攻性”更強的中證香港科技指數(以下簡稱“港股科技”)值得關注。相比於恒生科技,港股科技的樣本數量由30來到50,囊括港股市場中市值較大、研發投入較高且營收增速較好的科技龍頭,聚焦“硬核科技”領域,剔除金融和消費屬性較強的標的,科技純度更高。

在具體的行業分佈上,港股科技不僅包括傳統的互聯網巨頭,還涵蓋了半導體、新能源車、生物科技、AI芯片等核心賽道,並且囊括華爾街人士總結“中國科技十雄”(Terrific10),這十大科技股涵蓋了中國科技領域核心龍頭企業,具有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港股科技指數對這十大科技股的權重佔比超過70%,這種高純度的配置不僅爲指數帶來同樣的“護城河”,也爲投資者提供了最大程度地把握科技投資的確定性機會。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13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3.13

尾聲

1943年,沃倫·麥卡洛克和沃爾特·皮茨提出了人工神經網絡的基本模型,爲AI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計算能力的限制和數據資源的匱乏,AI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了第一次低谷,被稱爲“AI之冬”。許多研究項目因資金短缺而停滯,研究人員的熱情也被澆滅。

但人類對智能的追求從未停止,2012年AlexNet在圖像分類比賽ImageNet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深度學習技術開始嶄露頭角,AI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來到風馳電掣的2025,AI從語音識別到智能駕駛,從醫療診斷到金融風險預測,它正在構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新範式。港股市場彙集了一大批在AI領域具有深厚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更在市場應用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爲港股科技板塊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對於場內的投資者,可以關注跟蹤港股科技指數的香港科技ETF(159747),在場外則可以關注跟蹤恒生科技指數的南方恒生科技指數(A/C:020988/020989)。佈局港股科技資產,不僅是爲了把握當前AI技術發展的機遇,更是提前鎖定未來科技變革帶來的潛在收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