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IPO潮洶湧:從雲跡科技敲鐘,看企業破局的「資本+場景」雙引擎

洞見諮詢
10/20

當萬豪電梯裏的服務機器人用稚嫩聲線主動搭話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創造它的雲跡科技,已在近期由創始人支濤帶領敲響上市鐘聲。

 

這聲敲鐘不只是一家企業的里程碑——今年以來,宇樹科技官宣衝刺年底上市、智元機器人傳赴港計劃,僅9月就有優艾智合等5家機器人企業遞表,超15家產業鏈公司衝擊港股。對硬科技企業主而言,這波「機器人IPO熱」不是遙遠的行業新聞,而是一面照見自身的鏡子:如何從「燒錢研發」走到「資本認可」?如何在細分賽道挖出不被替代的競爭力?

 

作為從業十年陪跑企業對接資本的公司金融顧問,今天就從雲跡科技的案例裏,拆解一套可複用的「破局公式」。


一、雲跡11年闖關記:硬科技企業的「生存三法則」

支濤的創業路,是無數硬科技企業的縮影——從帶着機器人敲遍酒店大門被拒,到如今覆蓋3.4萬家酒店、年服務超5億次,再到登陸資本市場,其背後藏着3條關鍵決策,值得所有企業主參考。

1. 選賽道:抓「高確定性」場景,比追風口更重要

2014年雲跡成立時,服務機器人賽道還很模糊,但支濤團隊沒貪大求全,反而鎖定了「酒店場景」:一是酒店人力成本高(單店年均人力支出超百萬)、標準化服務需求強,痛點真實;二是酒店有穩定付費能力,且單一場景跑通後可快速複製。

這個選擇直接決定了雲跡的「生死線」:2020年疫情爆發,酒店對「無接觸服務」的需求激增,雲跡訂單量翻倍,當年就合作1300多家酒店——反觀同期一些佈局「全場景」的企業,因精力分散陷入停滯。

對企業主的啓示:選賽道不是「看哪個火」,而是找「痛點明確、付費意願強、可複製」的「三有場景」。比如農業機器人盯準「規模化種植的植保需求」,醫療機器人聚焦「醫院物資配送」,都是同樣邏輯。

2. 做模式:從「一錘子買賣」到「持續收錢」,毛利率是關鍵

早期雲跡靠賣「潤」系列機器人賺錢,2022年毛利率僅24.3%;但後期它轉向「硬件+AI系統訂閱」模式——賣機器人的同時,通過調度系統幫酒店管理多臺設備、統計服務數據,訂閱收入佔比逐年提升,到2024年毛利率飆至43.5%。

這正是資本最看重的「商業模式升級」:一次性硬件銷售只能賺短期錢,而持續服務能帶來穩定現金流,也讓企業估值翻倍。就像極智嘉做「倉儲機器人租賃(RaaS)」,收入持續性遠超純硬件銷售。

3. 控資本:借勢不借力,創始人要握「決策權」

雲跡的孖展路很典型:早期拿科大訊飛的天使輪(借技術背書),中期引騰訊、攜程(借場景資源),後期靠啓明創投、阿里(借IPO前的資金儲備),但始終保持「創始人主導」——支濤直接持股9.73%,通過投票權安排控制36.52%的表決權,比任何單一投資方都高。

很多企業主容易犯的錯是「給錢就拿」,最後被資本稀釋話語權。雲跡的做法是:每輪孖展都選「能帶來資源的投資方」(比如攜程幫它對接酒店渠道),且提前通過股權架構設計(如AB股、一致行動人)鎖定決策權。

二、為什麼機器人企業現在扎堆IPO?看懂底層邏輯,找自己的機會

今年機器人企業密集上市,不是偶然,而是「行業階段+資本規則+市場需求」共振的結果,這背後的邏輯,對所有硬科技企業都適用。

1. 先上市,再盈利:政策給了「窗口期」

過去硬科技企業要上市,必須盈利;但現在科創板「1+6」規則、港股18C章,允許「未盈利但研發投入高、有技術壁壘」的企業上市。比如雲跡2024年仍虧損1.85億,但因「年營收超2億、研發投入佔比超30%」,仍能滿足上市條件。

對企業主而言,這意味着「不用等盈利再規劃上市」——只要核心技術過硬、有明確商業化路徑,就能提前通過IPO獲得研發資金,避免在「燒錢階段」被淘汰。

2. 不上市,難生存:行業進入「資本競速期」

機器人行業是「重研發、重落地」的賽道,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每年研發投入都超億元。而IPO是最直接的「輸血通道」:極智嘉上市後募資15億,用於擴大產能;雲跡上市後,計劃把30%募資投入AI大模型研發。

現在行業已經出現「內卷」:同個場景裏,有資本加持的企業能更快降價搶訂單、拓展新市場。對企業主來說,「是否上市」不再是選擇題,而是「能否留在牌桌」的必答題。

3. 上市不是終點:資本要看「長期價值」

雖然機器人企業扎堆上市,但資本不傻——極智嘉、博雷頓上市後股價漲超40%,核心是它們「商業化路徑清晰」;而部分企業上市後破發,問題在於「只有技術,沒有落地場景」。

這提醒企業主:IPO只是「階段性勝利」,真正的考驗是上市後能否「持續兌現業績」——比如雲跡計劃從酒店場景拓展到醫院、工廠,本質是通過「多場景複用技術」降低成本,提升營收規模。

三、給企業主的4條實戰建議:從「機器人IPO潮」裏學什麼?

不管你做的是機器人、智能製造,還是其他硬科技領域,都能從這波IPO潮裏學到4個核心動作:

1. 找「小而美」的場景,先做「單項冠軍」
不要貪多求全,像雲跡鎖定酒店、極飛科技深耕農業那樣,選「自己能做透、別人難替代」的細分場景。比如做工業機器人,先聚焦「3C行業的裝配環節」,比做「全行業通用機器人」更容易出成果。
2. 提前設計「可持續商業模式」,讓資本看到「長期錢景」
別隻靠賣產品賺錢,儘早佈局「產品+服務」模式:比如賣設備的同時,提供運維、數據分析服務;或者做「租賃+按次收費」(如物流機器人按配送單收費),這些模式能讓毛利率提升10%-20%,也更受資本青睞。
3. 孖展要「選對夥伴」,不做「資本的傀儡」
每輪孖展前想清楚:「這家投資方能給我什麼資源?」(比如產業資本給渠道、財務資本給IPO輔導);同時通過「股權架構設計」(如設立員工持股平臺、一致行動人協議)鎖定決策權,避免「錢拿到了,公司管不了」。
4. 借政策「窗口期」,把上市提上日程
如果你的企業符合「研發投入高、有核心專利、商業化初期」,可以重點關注科創板、港股18C章:比如科創板對「硬科技企業」的市值要求最低僅10億,港股18C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先進製造企業」上市。提前3-5年規劃,才能少走彎路。

最後:上市是「成人禮」,不是「終點站」

雲跡科技的敲鐘聲,本質是「技術+場景+資本」成功閉環的信號。對企業主而言,這波機器人IPO潮不是「別人的熱鬧」,而是一次「實戰教學」——它告訴我們:硬科技企業的成功,不是靠「技術炫技」,而是靠「把技術落地到真實場景,再通過資本加速放大優勢」。

就像支濤在上市儀式上說的:「機器人終會走進千家萬戶,但在此之前,我們要先把每個細分場景的服務做透。」對所有企業主來說,道理同樣如此:IPO或許能幫你「站上更高的舞臺」,但能讓你「站穩腳跟」的,永遠是「解決用戶痛點的能力」。

下一個敲鐘的企業,會是你的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