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髮布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本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這一舉措符合兩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期待,也符合兩國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會談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好於預期。但也應持謹慎樂觀態度,中美還將圍繞關稅展開持續談判。
根據商務部官網消息,美方承諾取消根據2025年4月8日第14259號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號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徵的共計91%的關稅,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徵的34%的對等關稅,其中24%的關稅暫停加徵90天,保留剩餘10%的關稅。相應地,中方取消對美國商品加徵的共計91%的反制關稅;針對美對等關稅的34%反制關稅,相應暫停其中24%的關稅90天,剩餘10%的關稅予以保留。中方還相應暫停或取消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就經貿領域各自關切保持密切溝通,開展進一步磋商。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從聲明來看,會談成果超出預期,是“實質性”的成果,反映了中國此前對美反制取得積極成效。這個關稅相比於之前大為降低,美國事實上只對中國徵收了和大部分國家類似的10%的基準關稅,這有利於中美貿易重歸正常化。但是,美國仍然保留了對華不公平的單邊關稅,需要在後續中美會談中予以處理。
“聲明會談結果好於市場預期。”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新型工業化研究中心主任黃鄭亮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美首次談判即把關稅大幅降低,且雙方達成了磋商機制,結果顯然高於市場預期。黃鄭亮特別提到,美方壓力比中方更大。5月中旬美國要公佈物價、製造業、進口價格等多項經濟指數,疊加美國產品庫存消耗,高關稅對美國經濟壓力加大,美國需要及時降低關稅、恢復貿易,減輕經濟發展和商品庫存壓力。
不過,也有學者提醒稱,要對此表示謹慎樂觀。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關稅對企業和消費者而言仍然是一個較大的負擔,但好在雙方同意建立經貿磋商機制,後續可以繼續進行談判。
社科院學者楊水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能忽略行業關稅這一中長期風險。美國政府正在針對半導體、藥品、汽車、關鍵礦物等進行“232調查”,這些行業屬於戰略品行業,其關稅可能會增高。
接下來中美經貿磋商還將如何發展?黃鄭亮分析説,首先,下一步中美將繼續圍繞關稅進行談判。其次,中美談判的重點將轉向非關稅壁壘,中美將圍繞投資、市場準入、關鍵礦產供應開啓談判;最後,考慮到美國對中國關稅大幅下降,中國對外貿易或將在5月份有更積極表現。
聲明表示,雙方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協商可在中國、美國,或雙方商定的第三國進行。根據需要,雙方可就相關經貿議題開展工作層面磋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