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有件事挺值得聊的,10月16號那天,雲跡科技一下子辦了倆大事,一邊開一路有你,雲跡和她的朋友們論壇,酒店、醫療、工廠、商超的人都來湊局聊生態;
另一邊直接在港交所敲了鑼,成了今年首家過聯交所18C章聆訊的特專科技企業,還得了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的名頭。
這倆事撞一塊兒,我覺得不只是巧合,更像給有點迷茫的機器人行業遞了句話:該換個玩法了。
你想啊,之前不少機器人企業都有點走偏了,一門心思搞單點炫技,要麼讓機器人練更復雜的避障,要麼加花裏胡哨的語音交互,可技術參數再亮眼,落不了地有啥用?
最後大多是研發燒了不少錢,盈利卻沒影,卡在實驗室到產業的坎兒上。但云跡不一樣,它走的是先紮根場景,再拉上大家一起幹的路子,這正好戳中了行業的痛點。
其實硬科技企業想活下去,關鍵得找對能落地、能驗證的場景,雲跡選酒店這步棋,我覺得特別聰明。
2024年的數據擺那兒呢:13.9%的市場份額,穩穩佔着中國酒店智能體第一,服務了全球超3.4萬家酒店,單日最多3.6萬臺機器人同時在線,一年服務超5億次。
而且它不只是賣機器人,是真改酒店的運營,就像雲跡CMO趙永波說的,現在酒店早不是光有房間的地兒了,得管空間、時間,還得顧着客人情緒。
凱悅、錦江這些大集團也認賬,說AI智能體搞人機協同,不光效率提了,客人體驗也更好,商家和用戶都划算,這纔是真解決問題。
等酒店場景跑通了,雲跡再把這套邏輯複製到別的領域,就順理成章了。醫療方面,它的HDOSAI平臺和物流機器人能跟醫院系統打通,把醫護從重複活兒裏解放出來,讓大家能專心看病、關心病人,這纔是醫療該有的樣子;
工廠那邊更實在,AIFLEX智能體靠柔性機械臂,把物料從進來、存着、分揀到配送全弄成無人化,正好解決了製造業柔性生產的難題;
商超更直接,論壇當天就發了1.0版本,五種機器人直接融進超市,幫着做運維、巡檢、搬運,說白了就是幫零售企業減人效、坪效、品效的成本,換成真金白銀的生態價值。
能這麼穩紮穩打,背後離不開資本的助力。雲跡2014年拿天使輪的時候還磕磕絆絆,現在騰訊、阿里、聯想這些巨頭都願意投。
2022年它研發花了6780萬元,佔營收的42%,手裏攥着985項專利,還參與制定26項行業標準,有個硬科技乘數法則在它身上特別明顯:每投1塊錢研發,能撬動10塊錢的場景價值。
你看非酒店場景的收入,從2023年的4.9%漲到2024年的17.0%,2025年前半年合約金額更是比去年多了1444.7%,這就是研發+資本+場景擰成一股繩的效果。
其實雲跡上市這事兒,不只是它自己的里程碑,更給硬科技行業提了三個醒。
資本得耐住性子做長期陪跑的,別光想着短期賺錢。我接觸過不少創業者,都愁研發週期長、見效慢,可雲跡證明了,只要資本願意紮根研發,等着技術從單點突破到體系領先,最後肯定有回報。
場景落地得務實,別搞技術自嗨。很多企業盯着參數第一,卻忘了用戶要的是解決問題,雲跡每一步都扣着場景需求來,這才讓技術有了溫度。
現在早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了,生態協同纔是真本事。雲跡開論壇拉上各領域夥伴,就是想搞共生共贏,畢竟只有技術方、場景方、資本方一起使勁,AI智能體才能真走進千行百業。
未來的大機器人時代,肯定不是隻會炫技的企業能站住腳的,更得像雲跡這樣,把技術、資本、場景都落到實處。說到底,硬科技的價值不是驚豔一時,而是持續給產業做事,這大概就是雲跡敲鑼背後,最該讓行業琢磨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