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計阿里2025財年第四財季營收2381億元(同比+7%)。核心業務持續回暖,淘天CMR增長穩健,雲業務AI商業化加速(預計+18%),國際業務增速亮眼(+30.8%)。戰略投入加碼AI基建,機構看好估值修復。
阿里巴巴將於北京時間5月15日盤前發佈2025財年第四財季財報。根據彭博一致預期,阿里第四財季營收2380.99億元,同比增長7%。調整後淨利潤290.98億元,每股收益12.47元人民幣。
上季度回顧:核心業務回暖,復甦勢頭強勁
財務表現優異:
總營收 2801.5 億元(同比 + 8%),超市場預期;
淨利潤激增 333% 至 464.3 億元,得益於經營效率優化與投資收益增長;
經營利潤同比增 83% 至 412 億元,盈利質量提升。
核心業務復甦:
淘天集團:CMR 達 1007.9 億元(同比 + 9%),88VIP 會員數 4900 萬,用戶粘性增強
阿里雲:收入增速雙位數(+ 13%) ,AI 相關收入連續 6 季度三位數增長,成增長主引擎
國際數字商業:收入同比升 32%,跨境電商強勁,成新增長點
戰略投入加大:
資本開支環比增 80% 至 318 億元,投向 AI 算力集羣與全球數據中心,算力儲備超 10 萬張 A100 等效卡。
本季度核心看點:電商持續回暖,AI商業化加速打開增長空間
核心電商:GMV與CMR雙增長
據機構預測,淘天集團第四財季業績的商品交易總額(GMV)同比增速約5%,主要受益於國內"以舊換新"政策刺激及平臺運營效率提升。值得關注的是,客戶管理收入(CMR)增速顯著超越GMV增長:麥格理預計CMR同比增長10%,野村證券預測增幅達9.7%,主要得益於平臺抽成率的結構性優化。
盈利能力方面,浦銀國際預計淘天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2%至394億元,利潤率穩定在40%水平;麥格理則更爲樂觀,認爲整體經調整EBITA增速可達13.7%,主要源於非核心業務虧損收窄及電商運營效率提升。
雲業務:AI賦能打開增長空間
AI技術突破正爲阿里雲注入新動能。國海證券預計第四財季雲業務收入增速將提升至16%,摩根士丹利預測增幅可達18%。增長動力主要來自:
AI需求爆發:DeepSeek大模型商業化加速,帶動算力需求激增,與寶馬、蘋果等頭部企業的AI合作項目相繼落地;
技術壁壘強化:最新發布的Qwen2.5-Omni多模態模型及推出的Qwen3持續鞏固技術領先優勢;
戰略投入加碼:未來三年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投入計劃,規模超過去十年總和,奠定長期競爭優勢。
關稅影響可控 消費替代效應顯現
針對近期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浦銀國際研究顯示,阿里巴巴平臺年銷約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僅佔整體交易額不足5%。分析指出,消費者可能轉向國產品牌替代,進一步弱化關稅政策對平臺的實際影響。
整體收入:2025 財年第四季度(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預計合併收入 2385.63 億元(同比 + 7.5%) ,剔除 959.95 億元內部交易抵消項。
核心業務:
淘天集團:收入 979.11 億元(同比 + 5%),CMR 695.67 億元(同比 + 9.4%,佔比 71% ),佣金等 283.44 億元;88VIP 增強粘性,高淨值用戶年消費爲普通 3 倍。
雲智能:收入 301.74 億元(同比 + 17.9%),AI 收入佔比超 15%,DeepSeek 商業化加速,服務頭部客戶,技術壁壘提升。
國際數字商業:收入 358.90 億元(同比 + 30.8%),速賣通 Choice 單量 + 45%,Trendyol 市佔率超 60%,新興市場滲透佳。
其他業務:
本地生活:收入 160.36 億元(同比 + 9.6%),高德 DAU 超 3 億,與餓了麼協同。
菜鳥物流:收入 242.72 億元(同比 - 1.2%),國際物流佔 65%,單包裹成本 - 8%。
大文娛及其他:大文娛收入 51.72 億元(同比 + 4.6%),其他收入 554.36 億元(同比 + 7.7%,含創新與投資收益)。
收入結構:
合併收入 = 淘天 + 雲智能 + 本地生活 + 菜鳥 + 國際商業 + 大文娛 + 其他(淨額),經計算爲 2385.63 億元。剔除內部交易收入約 959.95 億元,如菜鳥物流、雲技術支持等內部服務收入。
機構評級與預測
分析師共識:阿里“核心修復+創新突破”雙主線清晰,Q4財報若驗證雲增速超18%、國際UE持續改善,估值壓制因素有望解除。
建議關注財報電話會中對AI資本開支回報率及股東回報計劃的表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