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特爾數據中心份額披露與 x86 市場整體態勢
英特爾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武於本週一(5 月 19 日)公開表示,儘管面臨激烈競爭,該公司在數據中心市場仍佔據 55% 的份額。這一表態正值 x86 CPU 市場格局加速演變之際 —— 儘管英特爾在 2025 年第一季度 x86 CPU 市場對 AMD 的份額環比微增 0.3 個百分點至 75.6%,但未能遏制 AMD 過去一年的持續上升勢頭。
權威市場研究機構 Mercury Research 週四發佈的報告顯示,AMD 在 x86 CPU 市場的整體份額同比提升 3.6 個百分點。若將統計範圍擴展至物聯網和半定製產品(如遊戲機芯片),AMD 的綜合份額達 27.1%,同比增幅 0.9 個百分點,英特爾則以 72.9% 保持領先。Mercury Research 總裁 Dean McCarron 指出,AMD 在本季度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遊戲機半定製芯片出貨量的 “強勁復甦”,這一領域的環比份額提升達 1.5 個百分點。
二、細分市場競爭格局:AMD 在服務器與臺式機領域強勢突破
在傳統 IT 領域,AMD 展現出顯著的差異化競爭力:
服務器市場:AMD 的 x86 CPU 份額環比增長 1.5 個百分點、同比增長 3.6 個百分點,以 27.2% 創下歷史新高,英特爾則降至 72.8%。儘管雙方服務器 CPU 出貨量同比均實現近 20% 的 “大幅增長”,但 McCarron 強調 “AMD 的增速是英特爾的數倍”。
臺式機市場:AMD 份額環比提升 0.9 個百分點、同比激增 4.1 個百分點至 28%,英特爾退守 72%。高端產品成爲 AMD 的增長引擎 —— 搭載 3D V-Cache 技術的 Ryzen 9000 X3D 系列處理器需求 “大幅增長”,推動 AMD 臺式機業務實現 “非典型性份額提升”,同時帶動平均售價(ASP)和收入雙創新高,即便當前臺式機出貨量僅爲歷史峯值的一半。
筆記本電腦市場:英特爾憑藉 “業務相關” 需求實現環比 1.2 個百分點的份額增長至 77.5%,AMD 以 22.5% 保持同比 3.2 個百分點的增幅。McCarron 分析稱,AMD 的環比下滑與 “消費級產品組合疲軟” 相關,而雙方本季度出貨量均低於前季。
在 AI PC 領域,兩家廠商正加速佈局 —— 英特爾的 Core Ultra 200V “Lunar Lake” 芯片與 AMD 的 Ryzen AI 300 “Strix Point” 處理器已進入市場,McCarron 預計相關產品銷量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顯著增長。
三、Arm 架構的顛覆性衝擊:數據中心份額目標引發行業震動
當 x86 雙雄鏖戰正酣時,Arm 架構的崛起正在重塑市場格局。最新數據顯示,Arm 在 CPU 市場的整體份額首次突破兩位數,環比增長 2.3 個百分點至 11.9%,主要得益於英偉達 Grace 服務器 CPU 的 “銷量激增” 及 Chromebook 搭載 Arm 芯片的出貨量攀升。
更引人注目的是 Arm 對數據中心市場的野心 —— 該公司日前重申,憑藉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其架構在數據中心 CPU 市場的份額將從 2024 年的 15% 躍升至 2025 年底的 50%。Arm 基礎設施主管 Mohamed Awad 指出,Arm Neoverse 平臺憑藉低功耗優勢,已成爲亞馬遜、谷歌、微軟、英偉達等行業巨頭的首選,尤其在 AI 服務器領域,未來幾年需求將增長超 300%。
當前,亞馬遜 AWS 已部署超 200 萬塊自研 Graviton Arm 芯片,微軟 Azure 計劃年內全面推出 Cobalt 100 Arm CPU,谷歌則基於 Neoverse V2 架構開發 Axion 芯片。英偉達的 DGX GB200 系統更搭載 36 顆 Grace Arm CPU,單設備集成 2592 個 Neoverse V2 核心,成爲 Arm 在 AI 計算領域的標誌性產品。
不過,行業分析師對 Arm 的激進目標持謹慎態度。Omdia 首席分析師 Manoj Sukumaran 指出,儘管超大規模雲廠商的定製化部署(如 AWS 計劃今年新增 120 萬塊 Arm CPU)將推動增長,但預計 2025 年 Arm 服務器佔全球市場份額約 20%-23%,與 Arm 宣稱的 50% 仍有較大差距。他強調,Arm 的真正挑戰在於突破企業級應用生態壁壘,而非僅依賴頭部雲廠商的內部需求。
四、行業變局前瞻:多元架構競爭時代的來臨
從 x86 內部的 “雙雄爭霸” 到 Arm 的 “跨界挑戰”,全球 CPU 市場正經歷十年來最劇烈的結構變遷。英特爾和 AMD 在鞏固 x86 生態的同時,需加速向 AI 計算轉型;Arm 則憑藉低功耗優勢和雲廠商同盟,試圖在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領域開闢新戰場。未來,隨着 AI、邊緣計算與高性能計算的融合,多元架構並存的格局或將成爲新常態,而能效、生態與算力的綜合博弈,將決定下一階段的市場走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