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ntir 憑什麼成為 AI 商業化第一股?

有新Newin
08/06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中, 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 交出了一份幾乎所有 SaaS 從業者都夢寐以求的成績單:美國商業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93%、總收入突破 10 億美元、調整後經營利潤率 46%、自由現金流利潤率 57%、Rule of 40 指數高達 94%。

這家公司也因此被稱為“AI 商業化第一股”。這個稱號並非源自其講 AI 最早、融資最多,而是因為 Palantir 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高增速、高利潤率、高現金流”三重閉環的 AI 公司——它不僅完成了從模型到產品、從產品到結構、從結構到利潤的全流程打通,更構建出了一整套可複製、可放大的組織增長邏輯。

二季度 Palantir 首次突破 10 億美元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48%,美國市場收入增長更是達到 6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商業業務收入同比大漲 93%,在整個收入中的佔比由去年同期的 23% 上升至 31%。

政府業務亦增長 53%,雖然增速不及商業板塊,但單季度仍錄得 4.26 億美元收入。這一對比清晰表明:Palantir 的增長重心已從以往以政府客戶為主,逐漸轉向商業領域,尤其是面向大企業的 AI 落地服務。

拉動 Palantir 增長的,不是傳統的軟件銷售模式,而是一套圍繞 AI 產品落地打造的全新價值鏈體系。

以客戶數增長為例,截至二季度末, Palantir 總客戶數同比增長 43%,達到 849 家;其中美國商業客戶數為 485 家,同比增長 64%。這意味着, Palantir 不僅在“大客戶深耕”上持續突破,也在“中型客戶滲透”層面擴大了市場根基。

▍AI 核心引擎的崛起

從營收結構拆解來看, Palantir 錄得歷史最高的 TCV 為 2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40%;其中商業 TCV 為 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5%,美國商業 TCV 更是達 8.43 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 222%。這套增長曲線背後,是 AI 真正走入企業底層流程的信號。

以 Citibank 和 Fannie Mae 為例,過去需要數天甚至數月完成的 KYC 審查或欺詐識別,現在可在數秒內完成;Lear Corporation 在過去 2.5 年內,通過 Foundry 與 AIP(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支持了超 1.1 萬名員工的 175 個用例,覆蓋從製造線動態平衡到行政流程自動化等多個場景;Nebraska Medicine 總裁則表示,醫院的出院休息區使用率提升了 2100%,“我們甚至用 Palantir 單位時間來衡量價值。”

這些案例不只是功能落地,更是客戶自身結構和效率的“第二次重構”。這也意味着, Palantir 在銷售策略上不再依賴龐大的直銷團隊,而是靠產品效果和客戶網絡的口碑增長。

CEO Alexander Karp 明確表示:“我們沒有興趣建立一個靠請客喫飯、賣無效軟件的銷售體系。我們所有的價值都由產品和部署工程師團隊驅動。”美國企業客戶的轉化,往往從一句“你得看看他們怎麼做”開始。

Palantir 所定義的“AI 落地”,並非部署一個 LLM,而是以 Ontology 為核心的系統性理解力。CRO Ryan Taylor 指出:“LLM 是割裂的智能,Ontology 纔是真實理解的邏輯。沒有 Palantir,LLM 無法真正工作在現實世界中。

正是基於這一邏輯, Palantir 在 AI 迭代中選擇了極其強硬的立場 —— 所有的 AI 項目都必須以 Ontology 為前提,才能形成規模化、結構化落地的路徑。在產品層面,這種理解力通過 Foundry 與 AIP 形成具體體現,而在組織層面,則被嵌入到每一個與客戶對接的工程師工作中。

在軍工和政府系統中,這一優勢同樣顯著。Palantir 在上季度獲得 Space Force 的 2.18 億美元合同,用於構建空天一體作戰系統;Maven Smart System 項目合同上限提升 7.95 億美元;與美國陸軍簽訂了長達 10 年、價值最高可達 100 億美元的大合同,整合 75 項原有合同。這些超長週期的深度合作,是 Palantir 把 AI 工具變成系統平臺、再變成作戰單位的核心體現。

CEO Alexander Karp 毫不掩飾對 Palantir 當下地位的判斷:“這是一家沒有多餘層級、沒有寄生組織、沒有無效銷售的 Palantir ,所有的組件都在創造價值。”他反覆強調,Palantir 是唯一一家在產品、組織、文化和政治立場上保持一致性的 AI 企業。

 AI 對一線勞工的賦能,也是這家 Palantir 戰略中的另一條明線。 Palantir 正在通過 AI FDE(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體系推進產品在工廠、醫院、造船廠等場景的部署;而在產品端,諸如 Warp Speed 工業操作系統,MRP 產線調度模塊等,都基於 AIP 打造,並在多個國防工業基地投入使用。一位客戶稱:“原本需要一天的產線調度,現在只需一小時。”

▍贏在結構而非規模的組織模型

對於 Palantir 的增長,外界可能首先看到的是數字——同比超 90% 的美國商業增長、突破 10 億美元的季度收入、歷史最高的 TCV 記錄。但真正支撐這些爆發性業績的,是一套與多數軟件 Palantir 完全不同的組織模型與文化架構。

Palantir 並不是靠龐大的銷售體系成長起來的,而是靠產品效果與部署方式不斷積累用戶信任;也不是靠遵循軟件業傳統經驗建立規模,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極不主流”的路徑,徹底圍繞價值來組織資源。

一個典型例子是銷售方式。CEO Alexander Karp 明確表示,Palantir 的銷售並非靠 1 萬人的大團隊,不是靠每季度飛去見 CIO、請客戶喫飯、搞內部推動鏈條這種“狀態晚宴式”銷售。他形容傳統軟件銷售是“售出一個基本沒用但一旦用上就甩不掉的工具”,然後組織圍繞這個工具重新編排流程,而 Palantir 堅決反對這種思路。

相反,Palantir 採取的是以產品工程師為前線、以實際效果為信任基礎的“價值導向銷售”。Palantir 最大的銷售槓桿來自老客戶的推薦,尤其是在美國企業內部,人才流動頻繁,一位曾經在某企業引入 Foundry 的用戶,到了另一家 Palantir 後第一件事就是“請他們來”。這是“產品組織型企業”的終極形態:銷售是由產品效果自然延展出來的網絡結構,而不是人為堆砌的銷售漏斗。

這一模型帶來的直接效果是進入門檻的快速提升。客戶從第一天開始就會部署完整的 Ontology 模型與 AIP 架構,不再是慢慢試錯式採購,而是圍繞價值目標快速集成。這種變化也體現在客戶反饋中。

CRO Ryan Taylor 表示,現在越來越多客戶在項目初始階段就主動提問:“我們怎麼把這個部署到整個企業?”而不是以往那種“先做一個 POC、看看能不能工作”。

Alexander Karp 將這種價值傳遞機制總結為:“我們是站在自己單元經濟模型的下游,把這個模型分享給客戶。”也就是説,Palantir 自身是一個擁有極強單位經濟收益率(如 94 的 Rule of 40)的組織,它通過產品和組織方式將這種收益能力“外溢”給客戶。

Palantir 至今仍然:

  • 擁有極小的銷售團隊

  • 維持極低的管理層級

  • 擁有最異質性、最有技術判斷力的人才結構

  • 採用以“部署工程師”為核心的協作方式

  • 擁有完整自主的產品棧,從 Foundry 到 Ontology 到 AIP

Karp 指出, Palantir 很多最關鍵的商業突破都來自美國,並稱當前是“美國式工業與 AI 技術大爆發”的窗口期,“我們擁有在歐洲不具備的那種組織靈活性與商業滲透路徑”。

同時,Palantir 正積極向藍領工人傳遞 AI 的賦能機制。他提出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判斷:在 AI 浪潮中,很多未受高等教育的用戶使用 Palantir 工具所創造的價值,甚至超過了大學畢業生。這並非情緒性語言,而是一種通過產品實踐驗證得出的系統性認知。

他還提到 Palantir 正在制定“勞工合作”計劃,打算與美國的工會組織合作,推動藍領用戶獲得更多 AI 工具主導權與使用收益。這也是 Palantir 對“AI 應該成為人的代理能力增強器”理念的具象實踐。

在這一基礎上,他再次強調“單位經濟模型”的重要性:“我們能讓客戶獲得的並不僅是功能,更是和我們一樣的單位經濟模型結構,這種結構一旦成立,客戶在行業內也能獲得類似我們今天展示的 93%、94%、68% 的增長與利潤效率。”

這一思路也反映在客戶生命週期中。Ryan Taylor 補充稱, Palantir 現在看到的不是客戶慢慢啓動、然後以線性方式擴張,而是“一開始就快速部署,然後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組織範圍內的推廣”。

Karp 也提到, Palantir 並不排斥增加銷售團隊,但前提始終是“以產品為核的組織邏輯”。他補充説:“我們沒有興趣建立一個靠口才和誤導簽下大單、卻沒有實際交付價值的銷售團隊。相反,我們會持續建立一種結構,讓客戶在信任基礎上,把組織重構交給我們。”正如他所説,“這是結構帶來的信任,而不是規模帶來的強迫。

對於人才,Karp 拋出了一個極具穿透力的“去學歷化”判斷。他反覆強調,在 Palantir ,出身、背景、學校、家庭都不再是評價人才的標準,唯一的 credential 是在 Palantir 證明過的價值。

▍現金流、利潤率與增長三重奏

Palantir 這一季度的財報不止在收入端給出了亮眼答卷,更在利潤與現金流方面實現突破,驗證其 AI 商業化模式不僅“能做大”,更“能賺錢”。

CFO David Glazer 在財報發佈後的陳述,將這套財務表現拆解得非常細緻,也印證了 CEO Karp 所強調的“單位經濟模型”的真正含義:當增長率、利潤率和現金流三者同時進入快車道時,才意味着企業真正跨入了“AI 結構化紅利”的核心地帶。

首先從增長指標來看,Q2 總收入為 10.04 億美元,同比增長 48%,不僅高於市場預期,也較 Q1 增長了 14%。與去年同期相比, Palantir 單季增速提高 21 個百分點,表明增長曲線正逐季陡峭化。美國市場則繼續拉動全球增長,Q2 實現收入 7.33 億美元,同比增長 68%、環比增長 17%。這一增速與全球大模型落地節奏高度一致,且表明 Palantir 已從 AI 基建轉向 AI 運營系統角色,成為客戶業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利潤率方面,Palantir 表現同樣搶眼。調整後營業利潤為 4.64 億美元,經營利潤率達 46%,超出上季度給出的指引上限近 300 個基點。這一結果也帶動 Rule of 40 得分由 Q1 的 83% 升至 Q2 的 94%,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如果進一步看淨利潤層面,GAAP 淨利潤為 3.27 億美元,淨利潤率為 33%;調整後每股收益為 0.16 美元,高於市場預期。值得一提的是, Palantir 仍在以高比例進行股權激勵,但即便如此,其 GAAP 淨利潤表現已具備可持續性,這也是 Palantir 成為少數真正實現 AI 商業化盈利的 Palantir 之一的重要標誌。

現金流方面,Palantir 本季度運營性現金流為 5.39 億美元,調整後自由現金流達到 5.69 億美元,自由現金流率高達 57%。在全球 SaaS 企業中,這樣的現金回收能力極為罕見,也讓 Palantir 擁有充足的戰略靈活性。

在客戶結構方面, Palantir 客戶總數達到 849 個,同比增長 43%,環比增長 10%。其中,美國商業客戶數增長 64%,説明 AI 應用的落地正加速走出技術人員圈層,逐步成為運營、管理甚至戰略層的核心工具。

與此同時,Palantir 的大客戶價值持續增長。前 20 大客戶在過去 12 個月內貢獻的平均收入達到 7500 萬美元,同比增長 30%。這不僅體現出客戶粘性,也説明產品正以平臺化的形態深入核心系統,成為企業數字基建的一部分。

此外, Palantir 公佈的部分運營指標也值得關注:

  • 淨收入留存率為 128%,較上季度提升 400 個基點;

  • 總剩餘合同價值達到 71 億美元,同比增長 65%、環比增長 20%;

  • 剩餘履約義務(RPO)為 24 億美元,同比增長 77%、環比增長 27%;

這些數據表明:不僅現有客戶付費意願增強,且新增客戶已進入續約與擴單週期,客戶生命週期整體延長。

在 AI  Palantir 普遍“高估值但盈利遙遙無期”的背景下,Palantir 正走出一條極為罕見的路徑:它不僅能做到超 45% 的收入增速,同時實現超 45% 的利潤率和超 50% 的自由現金流率。

這三項指標的協同突破,構成了一套真實可運行的“AI 營運系統”模板,也為其高估值與資本市場認可提供了堅實的底層支撐。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