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憑直覺做出決策可以為您避開風險。
金融理論告訴我們,分散投資是一種幾乎免費的午餐,它可以在波動性較小的情況下產生與更集中投資組合類似的回報。然而,全球投資者因本國偏見而使自己受益匪淺。由於對本國股市的熟悉,他們在該市場的持倉通常超過其在全球市場中的權重。
這對瑞典人或巴西人來說是個問題,但在1980年代,僅關注紅熱市場的日本投資者則面臨絕對的噩夢。在泡沫破裂後,他們花了34年才恢復虧損。
對於美國投資者而言,忽視多元化投資似乎更容易,也更有利可圖。在過去15年中,美國股票的總回報幾乎超出其他已開發市場近500個百分點。
然而,朝着國外投資的方向幾乎從未如此明智。美國股市的估值和美元的走勢與往年外國股票接過領導權的情況相似。自1970年以來,有六個階段,外國已開發國家的股票表現大幅優於美國。
一個常見的反駁是,美國公司的如英偉達(NVIDIA)、蘋果和微軟等更具競爭力。然而,基金經理GMO的一項最新研究大多反駁了這種觀點。從2010年到2024年,美國近80%的超額表現來自於估值上升和美元走強,而非企業基本面。這兩者都有可能逆轉。
然而,由於美國科技股體量過大,即使您在所有已開發市場之間分散投資,仍然可能無法完全避免風險。僅八家科技巨頭就佔據了MSCI全球指數超過四分之一的權重,而該指數追蹤1,320家公司。回到1990年,您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尤其是在日本銀行股方面。
避免這種情況的一個極端方法是購買MSCI全球指數的等權重版本。美國的權重僅佔42%,而英偉達的權重與不知名的比利時小製造商相同。
然而,該指數的表現極其糟糕,在過去七年中甚至落後於常規的MSCI全球指數。而且這些小把戲真的並不必要。
也不需要完全調整一個投資組合,使其嚴格遵循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佔四分之一的權重以分散風險。許多大型美國公司並不是高估值的科技巨頭,但它們在國外的收入佔很大一部分。
而且,許多本土指數基金對美國最熱門行業的敞口相對較低——例如,通過價值或其他標準加權的股票。同時,將一些外國指數ETF納入投資組合從未如此簡單或便宜。
雖然重新啓用護照可能會帶來盈利,但為了獲得更平衡投資組合的利益,您並不需要成為一名完全的海外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