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商業那點事兒
初代網紅餐廳綠茶的上市之路足夠稱得上“坎坷”。
近日,港交所官網顯示,餐飲企業綠茶集團有限公司的上市狀態再次變爲“失效”,而這已經是綠茶第三次遞表後招股書失效。
綠茶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21年3月,綠茶首次遞交招股書,但被指出中文版招股書存在多處信息錯誤,包括財務單位矛盾,將“流動負債總額”寫成了“流動資產總額”等。當年9月,綠茶首次遞交的招股書失效。10月,綠茶更新了招股書並於今年3月成功通過聆訊,但4月7日股書再次失效。次日,綠茶第三次遞交招股書,並於三天之後通過聆訊,時隔近6個月後再次失效。
雖然“失效”是港交所的正常機制,只需要發行人在“失效”後的3個月內補充最新財務資料,便可繼續上市流程。但對於綠茶來說,上市不順背後的原因可能還是和業績有關。
根據招股書顯示,餐廳經營是綠茶收入的主要來源。受旗下餐廳網絡快速擴張的推動,綠茶的收入從2018年的13.12億元增至2019年的17.37億元,同比上升32.4%;利潤也從4440.1萬元增長到1.06億元。2020年,綠茶由盈轉虧,一年虧損5526.2萬元,收入同比減少9.6%至15.7億元,僅廣東地區收入同比增長8.7%,其餘地區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21年,綠茶收入爲22.93億元,淨利潤1.14億元。
不難看出,近三年來,綠茶餐廳的經營狀況起伏較大,未來增長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發行條件不被看好。
作爲初代網紅餐廳,綠茶曾是業內熱議的經典案例。創始人王勤松與路長梅發現融合菜更受歡迎,於是在他們杭州西湖邊的青年旅舍推出烤雞、火焰蝦等一系列新式融合菜,備受好評,以至於慕名而來的食客比住客還多,於是,2008年,第一家綠茶餐廳誕生。
在當時,融合菜的概念還很新鮮,而且出身於青年旅舍的綠茶餐廳物美價廉,人均消費只有60元,“爆款+平價”模式一下子就讓綠茶打響知名度,迅速獲得超高人氣。2014年的時候,想去綠茶喫個飯,排隊一兩小時等位很常見。
有消費者回憶,巔峯時期的綠茶餐廳好喫又實惠。綠茶烤雞、綠茶蔥香烤肉、龍井蝦仁、江南綠茶餅、麪包誘惑.....這些招牌菜幾乎桌桌必點,很多年輕人的聚會首選都在綠茶。不過,隨着新晉網紅餐廳越來越多,綠茶餐廳也很快過氣,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從巔峯到平淡,綠茶也在求變。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綠茶每年都會推出一定量的新菜品,2020年及2021年綠茶分別推出了147道及178道新菜品,但這些新菜並沒有形成口碑,大衆點評網站上,綠茶最受消費者推崇的菜品,依然是其剛創立時就推出的麪包誘惑、綠茶烤雞、石鍋豆腐等。
儘管2021年扭虧爲盈,但綠茶餐廳的翻檯率並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綠茶的翻檯率分別爲3.48次/日、3.34次/日、2.62次/日、3.23次/日,2021年之前已連續兩年下滑。
翻檯率下滑背後,疫情其實只佔了一小部分原因,更大一部分是因爲消費者對綠茶已經不買賬了。
有分析認爲,一方面,人們對餐飲的追求重新走向了精細化。相比於定位不精準的綠茶,人們更願意去專業地道的地方菜館專心品嚐地方菜。
也有聲音指出,作爲融合餐廳的綠茶,其菜單是將各個地方的特色菜拼湊起來的“大雜燴”,並沒有自己的原創。招牌之一“麪包誘惑”實際上和粵菜裏的西多士如出一轍,如今港式餐廳遍地都是,它們的做法和味道也會更地道。
面對這些年營業額、客流量以及翻檯率下滑的窘境,綠茶也在不斷想對策來解決。比如綠茶曾經試行過多品牌戰略,但並未成功。2014年和2015年,綠茶曾開出西餐品牌Playking和東北燉菜品牌“關東造”,但這兩個品牌都已經關閉。目前,綠茶旗下的餐飲品牌僅有綠茶餐廳一個。
這次招股書中,綠茶還提到,要在一線城市繼續擴張小餐廳來擴大翻檯率,在低線城市開設大餐廳來爲更多人服務,並且打算利用這次IPO募資約1.5億美元擴張門店,同時,要在2022年-2024年新開75-100家門店。
業內人士認爲,綠茶餐廳盈利能力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消費者對其餐品和經營模式失去興趣而非餐廳數量。在主要問題還沒解決之前,盲目擴張門店,加上更貴的租金、人力等成本,很有可能和海底撈一樣。
中式餐飲賽道競爭加劇,年輕消費者口味快速更迭的當下,衆多更具特色、更新潮的創新餐廳紛紛崛起。相比於擴張門店來試圖用規模取勝,作爲一家老品牌,綠茶更應適應新時代,講出新故事,才能重新獲得消費者和市場的青睞。
責任編輯:李墨軒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