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業期貨出海“擱淺”,緊急“砍掉”國際部!

市場資訊
2024-12-16

  來源:券業行家

  業內唯一一家“A+H”上市的弘業期貨,因跨境業務“栽了大跟頭”。爲安全起見,這家老牌機構緊急撤銷了設立多年的“國際業務部”。

  跨境展業收監管罰單

  作爲base江蘇南京的知名期貨,弘業期貨並沒有受到本地證監繫統機構的“優待”。

  近日,江蘇證監局對弘業期貨下發監管函,點名其分支機構向境外子公司介紹客戶並向員工發放業績提成,不符合《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第五十二條要求。這一情況反映了弘業期貨對分支機構及子公司的合規管理、風險管理存在不足,違反了《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第五十一條規定。

  爲此,江蘇證監局責令弘業期貨就上述問題認真整改,每3個月開展一次內部合規檢查,並在每次檢查後10個工作日內報送合規檢查報告。

  雖然監管函中並沒有提及境外子公司的名稱,但相關信息可以從弘業期貨定期報告中瞭解。

  公開信息顯示,弘業期貨通過弘業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弘業國際金融)及其子公司弘業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弘業國際資管)開展境外業務。弘業國際金融爲弘業期貨境外全資子公司,持有香港證監會覈批的第1類(證券交易)、第2類(期貨合約交易)牌照。弘業國際資管持有香港證監會覈批的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和第9類牌照(提供資產管理)。

  究竟是哪些分支機構“跨境拉皮條”,監管函並沒有透露更多信息。

  剛剛撤銷國際業務部

  說來也是蹊蹺。今年10月29日,弘業期貨召開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五項議案中,出現了《關於撤銷國際業務部的議案》。

  弘業期貨表示,根據監管要求,爲進一步防範跨境業務風險,加強公司合規經營,結合公司發展實際,同意撤銷國際業務部。

  要知道,弘業期貨發佈於2017年的首版招股書中,就出現了“國際業務部”。這一部門主要負責與境外交易所等相關機構聯絡溝通,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定期組織內外部培訓與活動;撰寫整理境外產品評論等。

  積極出海的弘業期貨,設立多年的一級部門,因爲合規運營和風險防範而撤銷,整頓的決心可見一斑。

  出海多年僅見扭虧

  早在2015年,弘業期貨就出資2807.53萬港元收購由同一實控人控制的弘蘇期貨100%股權,開始涉足境外市場。2019年12月,弘蘇期貨更名爲弘業國際金融。其後,弘業期貨多次向境外子公司增資。

  綜合各版招股書,弘業國際金融(原弘蘇期貨)在2016年經審計的淨利潤爲57.65萬港元;2017年上半年淨利潤爲13.71萬港元(未經審計);2018年淨利潤爲-808.34萬港元(未經審計)。2020年淨利潤爲188.76萬元(已經信永中和審計);2021年淨利潤爲-1,743.51萬元(已經信永中和審計)。

  2022年8月5日,弘業期貨在A股敲鐘上市。弘業國際金融在2022年的營業收入爲-0.14億元,淨利潤爲-0.21億元;2023年,弘業國際金融營業收入0.16億元,淨利潤爲-0.02億元。2024年上半年,弘業國際金融營業收入0.12億元,淨利潤爲0.03億元,爲最近四年來首次盈利。

  再看弘業期貨業績。2021年到2023年,弘業期貨營業收入分別爲16.40億元、15.28億元和19.43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8.02億元、1.24億元和0.78億元和。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爲10.28億元,同比增長12.90%;歸母淨利潤觸底反彈,同比增長79.61%,爲1.28億元,仍未回到上市之前水平。

  高管獲得上市獎勵

  另一方面,弘業期貨副總經理黃海清先生,同時兼任弘業國際金融董事長。

  履歷顯示,生於1983年的黃海清先生,自2009年11月加入弘業期貨,曾任聯網業務部總經理、金融產業總部負責人等職。他於2020年10月起任弘業期貨副總經理,同年12月兼任董事會祕書;2023年5月,他由弘業國際金融董事升任董事長。

  作爲高管,黃海清見證了弘業期貨的敲鐘上市。2022年和2023年,他的稅前薪酬分別爲63.66萬元和48.87萬元。

  而在今年12月11日,弘業期貨提前一天通知緊急召開董事會議,做出兩項涉及高管薪酬的決議:一是同意分配200萬元作爲公司管理層的A股上市專項獎勵。二是同意公司經理層成員2022年任期制契約化績效考覈及薪酬考覈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弘業期貨對共同創業的高管“有情有義”。而這位負責境外業務的高管,是否能交出滿意的答卷呢?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楊紅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