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在即,有望上臺的聯盟黨支持使用核能

FTChinese
2024-12-26
尊敬的用戶您好,這是來自FT中文網的溫馨提示:如您對更多FT中文網的內容感興趣,請在蘋果應用商店或谷歌應用市場搜索“FT中文網”,下載FT中文網的官方應用。

12月16日,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在聯邦議院未能贏得信任投票,根據德國《基本法》,總統可在總理建議下解散聯邦議院,並在60天內舉行新一屆大選。

五項提議

從目前來看,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有望大選之後重新上臺,並與其他政黨組成執政聯盟。而基民盟主席、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則有可能成爲下一屆聯邦總理。

由於德國經濟眼下正陷困境,因而人們期待着未來政府能推出相應政策來救經濟。而其中的能源政策至關緊要,因而本文準備圍繞聯盟黨的能源政策主張進行探討。

5月7日, 德國基民盟在柏林黨代會上通過了新的綱領。在該黨歷史上,這是繼 1978 年、1994 年和 2007 年三個綱領之後的第四個黨綱。

新黨綱要點之一就是“能源和氣候保護”。德國電視二臺網站在報道時就稱,基民盟希望堅持使用核能,但仍含糊其辭。新黨綱指出:“德國目前離不開核能選項”。可再生能源應予以擴大,但化石燃料也應繼續使用,當然,今後的重點是燃氣發電廠,而不是燃煤發電廠。基民盟還致力於到 2045 年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

11月上旬,聯邦議院聯盟黨黨團的兩位副主席安德烈亞斯•榮格(Andreas Jung)和延斯•施潘(Jens Spahn)以黨團的名義提交了一份討論文件。這份文件從基民盟和基社盟這兩個保守黨的角度探討了德國未來的能源政策。

據報道 ,基民盟和基社盟對“交通燈”政府氣候政策提出的最大批評是,該政策過於激進,從而造成個人和企業負擔過重。榮格和施潘還抨擊道,無論是擴大風能和太陽能,還是《建築能源法》(俗稱《供暖法》)的要求,都規定了太多細節, 從而導致電價大幅上漲,舉例來說,企業也不再有能力投資氣候友好型系統。

文件認爲,基民盟/基社盟的能源政策應能改變這種狀況,因爲它是將氣候保護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考慮的,並稱,這裏的關鍵詞應該是經常被稱讚的技術開放性,而這正是“交通燈”政府的政策所缺乏的。

據分析,至少自2022年以來,德國的電力和能源價格就一直居高不下,不僅對消費者如此,而且更令工業企業叫苦不迭。儘管“交通燈”政府採取措施應對了危機,但眼下天然氣和電力價格仍比幾年前貴得多。目前天然氣在交易所的價格是五年前的兩到三倍,而根據比較門戶網站 Verivox 的數據,家庭的平均電價則爲每千瓦時 37 歐分,比2019 年高出約 25%。

爲此,上述文件列出了下列五項提議供討論: 一、放慢燃煤發電廠的關閉速度; 二、迴歸核電; 三、在陸地上建設電力高速公路; 四、技術更加開放; 五、擴大二氧化碳定價範圍。

迴歸核電

《焦點》週刊網站11月13日載文,曾對上述五項提議進行了探討,所用的標題是《有爭議的提議:迴歸核電,放慢煤炭淘汰速度:這就是基民盟能源文件的內容》。而其中頗具爭議的提議首推“迴歸核電”。

如上所述,基民盟5月7日通過的新黨綱就已稱:“德國目前離不開核能選項”,但媒體當時就認爲,基民盟希望堅持使用核能,但仍含糊其辭。

《焦點》週刊那篇文章對此作了如下歸納:“與逐步淘汰煤炭一樣,基民盟/基社盟也決定逐步淘汰核電。然而,基民盟/基社盟現在認爲,按計劃在 2023 年摒棄核電是一個‘出於意識形態動機的錯誤決定’,當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關閉核電站對德國造成了任何損害。儘管如此,基民盟/基社盟仍然希望進行審查,以確定德國的核電站是否可以重新投入運行。”

據稱,由於大部分核電站正在被拆除,而且根據不同的情況,已無法以經濟上可行的方式停止或扭轉拆除的進程,這就增加了迴歸核電的難度。

但按照基民盟/基社盟的觀點,“如果可能的話,核能仍應成爲德國電力結構的一部分。”

據分析,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看,在兩年內將德國的五座核電站重新併入電網是有可能的。物理學家烏爾裏希•瓦斯(Ulrich Waas)今年 9 月就告訴德國電視二臺,拆除工作尚未取得很大進展,最重要的部件仍然存在。他曾是反應堆安全委員會的成員。

然而,據稱,這在經濟上是否值得是個問題。一方面拆除工作已經耗費了大量資金,一旦要重啓核能發電,這些資金將付之東流;另一方面,爲了扭轉拆除工作,必須投入更多資金,且須找到並僱用新的工作人員,還不得不從國外購買新的燃料棒。最後,即使不考慮這些額外成本,核電站的電力也將是德國電力組合中最昂貴的電力——包括環境成本。

而據報道,基民盟主席默茨本人現在也已不再堅持他最初對核能的“贊成”態度,這位基民盟主席表示:“核能議題已做了決定。”

但德國電視二臺網站11月24日發表了一篇題爲《聯盟黨的計劃: 德國正面臨核電捲土重來?》的文章。在結尾處,文章提到:“雖然基社盟最近呼籲立即停止拆除工作,但基民盟領導人默茨卻退縮了:他在參加德國電視二臺‘梅布里特•伊爾納’政治脫口秀節目時表示,他對重返核能是否真的會成功持懷疑態度。但爲何他的聯邦議院黨團在幾天後的討論文件中仍要求對這一步驟進行‘審查’呢? 這是一個未決問題。”

當然,就能源而言,企業代表則呼籲在該領域減輕企業的負擔。德國工商總會(DIHk)主席彼得•阿德里安(Peter Adrian)就要求道:“《能源效率法》和《建築能源法》絕不能維持現有形式。當局必須利用從氣候與轉型基金(KTF)中騰出的資金來降低電網費用,並大幅降低歐盟綠色交易的綜合要求。”

技術開放

上述《焦點》週刊文章還認爲,在整個文件的五項提議中,第四項“技術更加開放”最成問題,因爲聯盟黨的這個提法在多個場合存在誤導。比如,對於基民盟/基社盟來說,技術開放也意味着取消對內燃機的禁令。

當然,這也是聯盟黨的一貫立場。早在今年歐洲議會選舉前推出的競選綱領中,聯盟黨就已再次明確要求撤銷歐盟2035年燃油車禁令。綱領稱:“我們希望廢除燃油機禁令,以保護德國先進的內燃機技術,並用對技術持開放的態度來進一步發展這一技術。”

巴伐利亞州州長、基社盟主席馬庫斯•索德爾(Markus Söder)還強調稱,這一立場“絕對至關重要,也是對全球汽車貿易所面臨挑戰的回應”。

但汽車專家兼分析師弗蘭克•施沃佩(Frank Schwope)則認爲,在電動汽車方面,德國汽車製造商 “明顯失敗”。“製造商們寧願長年累月地榨乾燃油車的價值,而不是集中精力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

施沃佩還聲稱:“讓汽車製造商感到困擾的是缺乏明確性以及政界的反反覆覆。因而不得不保持燃油車和電動汽車的雙重結構。這就導致成本增加。”他還尖銳地指出,布魯塞爾和柏林在逐步淘汰燃油車方面沒有發出“明確的信號”。

針對正處於十字路口的德國汽車行業,德國電視二臺網站2024年11月12日曾載文探討了德國長期堅持使用內燃機的弊端。文章指出:“現實的硬着陸是痛苦的。工廠的關閉和裁員,甚至是知名供應商的裁員,應該讓最後一個懷疑論者也意識到這一點: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只使用內燃機,這是誤判了形勢。”(見《德國汽車工業能否恢復昔日榮光? 》, FT中文網 2024年11月22日)

該文還引用普華永道汽車行業部費利克斯•庫納特(Felix Kuhnert)的話稱:“如果現在不採取果斷行動,幾個月後,我們談論的將不再是裁員,而是汽車行業的破產。沒有人希望看到這種情況。”

更值得關注的是,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已贏得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爲此,上文還提到特朗普的關稅可能會對汽車製造商造成雙重打擊:“首先是汽車本身,其次是供應鏈。”因而,德國汽車行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而實際上,歐盟2035 年燃油車禁令並不會阻礙碳中和技術的發展。相反,根據歐盟法律的規定,如果內燃機汽車只使用碳中和電子燃料,那麼仍可在 2035 年之後進行新車註冊登記。

此外,《焦點》週刊那篇文章還提到,榮格和潘施以聯邦議院聯盟黨黨團名義提交的文件在討論“技術更加開放”時,“還要求部分撤銷《建築能源法》,但沒有透露是哪一部分。但工業界對修改這部法律則持批評態度。供應商德國章魚能源(Octopus Energy Germany)的首席執行官巴斯蒂安•吉魯爾(Bastian Gierull)就表示,“撤銷《供暖法》將是災難性的,這將會毀掉德國可再生能源供熱行業” 。

《焦點》週刊那篇文章並對榮格和潘施所提交的討論文件總體評價道,“在12 頁的文件中,沒有任何革命性的內容,而更像是對基民盟/基社盟已知立場的總結”,但所提出的建議及其影響值得仔細研究。因爲畢竟文件從基民盟和基社盟這兩個保守黨的角度,闡述了對能源和氣候保護的看法。

12月17日,德國社民黨、聯盟黨和綠黨公佈了各自的競選綱領。《時代週報》網站載文報道稱,聯盟黨“支持使用核能,並要求廢除《供暖法》”。這也或將成爲德國未來的能源政策。

德國大選後,聯盟黨有望重新上臺。從目前來看,德國經濟十分疲軟,能源價格高企,投資嚴重不足,圍繞“債務剎車”爭論不休。

加之,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而在特朗普從2017年至2021年的第一任期內,德美關係曾跌至冰點。因而,兩國關係也將面臨新的挑戰。

由此可見,德國這個歐盟最大經濟體將不得不應對國內外多重壓力,因而,未來政府執政不易,任重道遠。爲此,聯盟黨必須審慎地制定包括能源和氣候保護在內的各項政策,方能讓德國重振雄風,再次成爲“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注:作者袁傑博士是旅德中國學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