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節選自IT桔子報告《中國AI創業者人羣畫像報告(2024)》。
來源丨IT桔子 吳梅梅
封面圖|豆包
大模型賽道是這兩年纔在國內興起的,當下已成爲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並迅速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和資本的關注。
IT桔子目前收錄的國內大模型/AIGC相關創業公司有134家。
大模型創業者的畫像
在當前的新聞輿論領域,國內大模型創業者的背景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但主要可以歸納爲兩大類。
第一類是那些曾在互聯網大廠擔任中高層技術骨幹的專業人士。
這些人通常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深厚的技術積累,他們在大型互聯網公司中負責過關鍵技術崗位,對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處理等領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實踐經驗;同時具備了項目管理、團隊管理以及商業運營的能力,這使得他們在創業時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
根據IT桔子數據觀察,大模型賽道里大廠派系的創業者代表包括:
百度系:靈犀深智創始人曹曉冬、風平智能創始人林洪祥、硒鉬科技CEO向輝、大麥查OctaAI創始人王巍巍、rct AI創始人呂騁等;
微軟系:硅基流動創始人袁進輝、階躍星辰創始人姜大昕、Sand AI/三呆科技CEO曹越、祕塔科技CEO閔可銳;
字節跳動系:愛詩科技創始人兼CEO王長虎、慧杉科技創始人陳揚羽;
阿里巴巴系:妙鴨相機產品PM/沐言智語創始人張月光、全靈Seele創始人王詩沐、RWKV元始智能聯合創始人羅璇;
滴滴系:“人生曠野”三位聯創羅文(前滴滴造車副總裁)、封朋成(前滴滴安全部總監)、楊振麟。
第二類則是擁有頂尖高校科研工作背景的創業者。
這類創業者往往深耕學術界,有着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他們或曾是高校的教授、主任、院長,專注於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前沿領域的研究。並且他們還擅長將最新的AI科研成果轉化爲應用,這些創業者通常對技術細節有着精準的把握,能夠引領團隊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上取得突破。
AIGC/大模型賽道的學院派代表有:
黃民烈,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聘教授,清華大學基礎模型中心副主任,2021年創辦了聆心智能,2023年公司被智譜AI收購;
新暢元創始人/CEO邱見明,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虛擬數字人研發中心主任;
若愚科技聯合創始人聶禮強,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
塔普智能Tapall.ai聯創/CSO鄭鋒,曾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多模態大模型。
這兩類背景的創業者各有優勢,但他們在國內大模型領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一些頭部大模型企業往往會組建具有互補型背景的創始團隊,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
國內大模型獨角獸企業及其當前狀態
伴隨着ChatGPT席捲全球,2023年後的大模型融資駛入了快車道,同時原搜狗CEO王小川、李開復這樣的超級大佬也在去年下半年紛紛加入大模型創業浪潮中。
所以,幾家頭部企業基本都是2023下半年到2024年初這半年多的時間內密集融資,快速晉升獨角獸。他們背後的投資方也是清一色的頂級頭部機構,如紅杉中國、經緯創投、深創投等,以及騰訊投資、阿里巴巴兩大互聯網巨頭也各自下重注。
據IT桔子數據,截止2024年11月,目前國內的大模型/AIGC獨角獸企業共有5家,分別是Minimax稀宇科技、智譜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月之暗面Moonshot AI。
IT桔子注意到,這5家獨角獸在2024年均披露了新的融資,包括Minimax完成6億美元戰略融資,月之暗面今年完成3億美元B輪融資,百川智能7月宣佈了50億元的A+輪融資,智譜AI在年內則有2筆新融資進賬,可見大模型融資炙手可熱。
這5家獨角獸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集中了連續成功創業者、頂尖高校畢業生、知名投資人、教授團隊等因素。
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本科就讀於東南大學數學專業,碩士畢業於重慶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博士畢業於中科院自動化所,並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完成博士後研究。曾在商湯科技擔任副總裁、研究院副院長及智慧城市事業羣CTO,負責深度學習工具鏈和底層算法的搭建以及通用智能技術的發展。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智源青年科學家,曾參與Google Gemini、Google Bard、盤古NLP、悟道等多個大模型的研發,並手握多項AI大語言模型領域核心技術論文。
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曾任搜狗CEO。核心團隊由來自搜狗、百度、華爲、微軟、字節、騰訊等知名科技公司的AI頂尖人才組成。
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曾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微軟全球副總裁,以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團隊成員包含前阿里巴巴副總裁、前百度副總裁、前滴滴/百度首席算法負責人、前谷歌中國高管、前微軟/SAP/Cisco副總裁等。
智譜AI CEO張鵬: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曾作爲碩士研究生進入KEG實驗室深造,此後攻讀清華2018創新領軍工程博士;董事長劉德兵、總裁王紹蘭均爲清華校友,分別出任智譜AI的董事長和總裁。
天時地利、超級知名創業者的下場參與,以及資本的助力等多種因素的加持下,成就了AIGC獨角獸的快速誕生、而這樣的火熱已然持續了一年多。
不過,衆所周知大模型研究對資金量需求及其龐大,雖然頭部創企融資頗多,但後續發展依然需要持續的融資緊張。到2025年,他們是否還能夠保持如此密集的融資節奏和高額的融資額度,還需觀察。
在快節奏融資的當下,大模型獨角獸的發展和成就如何呢?
據悉,智譜AI的GLM大模型在多輪多意圖的語義理解能力以及文檔精準有效的總結方面領先於國內外模型,並通過模型私有化、API調用完成GLM系列模型的商用落地。
Minimax稀宇科技佈局了MoE架構,推出了文本大模型、語音大模型、圖像大模型以及視頻大模型,還與金山辦公WPS合作打造了WPS AI產品,與掌閱科技合作打造“閱愛聊”。
月之暗面擅長長文本處理,Kimi智能助手支持200萬字超長無損上下文,對科研友好。
零一萬物計劃分拆出獨立AI應用公司“綠洲”,側重to C產品,主推AI搜索應用。
大模型創業的挑戰
人才和智力資源只是大模型創業起步的必要條件,要將事業做成,還需要多方面的要素。
AI大模型創業和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難點主要包括技術、硬件、商業化等幾個方面。
技術挑戰上,主要是可靠性問題,大模型有時會犯事實性錯誤,俗稱“幻覺”,對於一些具體的數學問題,大模型邏輯推理能力與人類常識相悖;而且大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的算力資源,算力成本壓力大;高質量、標註好的大數據集構建獲取難度又大等。
另外,如何將大模型技術轉化爲實際應用產品和服務,它需要解決性能、成本、穩定性等多個層面的問題,總之大模型的商業落地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