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4車市十大關鍵詞:新能源、內卷、出海、換新、飛行汽車……

中國經營網
01-04

  價格戰、出海謀增量、飛行汽車火出圈、蘿蔔快跑熱議……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跌宕起伏,熱點事件應接不暇。

  邁進2025年,值此時刻,《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了2024年中國汽車發展十大關鍵詞,一窺車市深度轉型之年如何實現“既立又破”。

  新能源滲透率

  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攀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1134.5萬輛和1126.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6%和35.6%。

  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數據,2024年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呈現持續環比走強的態勢,11月全國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52%,連續5個月保持在50%以上。前11個月滲透率47%。2021年、2022年、2023年滲透率分別爲15%、28%、36%。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計,2025年我國汽車市場銷量預計在3200萬輛左右,其中國內市場2600萬輛左右,增速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2025年新能源汽車(含出口)銷量預計達到1650萬輛,增速接近30%,內需有望達到1500萬輛,滲透率預計超過55%。

  價格戰輪番上演

  2024年,汽車行業上演數輪價格戰。幾十家車企參與到價格戰中,行業極度內卷。2024年,比亞迪推出新車型,提出“電比油低”的概念,把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打到8萬元以下,長安、哪吒、五菱等多家車企紛紛跟進。合資品牌中北京現代喊出“油比電強”的口號迎戰,寶馬、奔馳、奧迪等豪華車品牌也放下身段加入價格戰中。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2025年價格戰將持續。長安汽車副總裁兼深藍汽車CEO鄧承浩指出,2025年價格戰將更爲白熱化,毛利率達到15%的車企才能勉強維持生存,而那些賣一輛虧一輛的品牌,或將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認爲,比較血腥的競爭起碼會持續到2026、2027年。“未來2年燃油車價格的下行會比2024年更加猛烈和快速,因爲很多看起來很好、很貴的油車,他們(的價格)有足夠的能力往下走。”

  出海謀增量

  行業內卷加劇,車企加速出海步伐,謀求新增量。2024年前11個月,汽車出口量突破500萬輛。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汽車出口534.5萬輛,同比增長21.2%,已超過2023年全年汽車出口量491萬輛。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1—11月整車出口總量的前5國家:俄羅斯106萬輛、墨西哥42.22萬輛、阿聯酋29.19萬輛、比利時25.76萬輛、沙特24.24萬輛。

  出海隊伍中,奇瑞、上汽、長安、吉利等車企是中國汽車出口大戶。其中,2024年前11個月,奇瑞以22.4%增速達成104.62萬輛出口成績,創造中國車企最快達成年內百萬輛出口的新紀錄。

  不過,中國汽車出口也遭遇了逆全球化、關稅壁壘、航運運力緊張等挑戰。“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歐洲遭遇高額關稅阻擊。在此背景下,以比亞迪爲代表的汽車品牌籌劃在歐洲建立生產基地,中國車企出海從貿易出口邁入投資建廠新階段。

  “以舊換新”效應顯著

  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對2024年車市起了不小的拉動作用。

  202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指出積極開展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形成更新換代規模效應。同年8月,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門《關於印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提高補貼標準,對符合條件且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燃油車的個人分別給予2萬元、1.5萬元補貼。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8日24時,全國汽車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補貼申請均突破200萬份,合計超過400萬份。

  “國家政策對汽車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如果按量算的話,大概在15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陳士華指出,“從現在國家的政策方向來看,2025年仍然是要促消費,還要對關鍵的產業進行拉動,所以2025年大概率還有政策。”

  飛行汽車火出圈

  2024年以來,低空經濟持續出圈。“濟南市平陰縣9.24億元‘賣天’”更是引發互聯網多番熱議。據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

  低空經濟出圈,也帶火飛行汽車。2024年之前,飛行汽車賽道只有小鵬匯天、吉利、廣汽等少數幾個玩家。2024年,低空經濟火了以後,奇瑞、長安等車企紛紛宣佈入局飛行汽車賽道。

  儘管低空經濟被視爲未來出行的前沿領域,但飛行汽車的落地應用和商業化運營仍面臨諸多挑戰,加快開展飛行汽車頂層設計與規劃,針對產品管理、產品認證、標準體系設計以及完善的運行體系等方面做好前瞻性頂層規劃迫在眉睫。

  Robotaxi元年

  2024年,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迎來“摘果子時期”。2024年,百度Apollo推出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蔔快跑“在武漢投放400多輛無人車”消息迅速火出圈,引發互聯網熱議。

  蘿蔔快跑投入運營後,支持者和反對者均不少。以網約車司機和出租車司機爲代表的反對者認爲,Robotaxi的出現將直接威脅他們的生計和飯碗,他們擔心被替代。而一些有良好使用體驗的“嚐鮮者”則表示支持,“蘿蔔快跑打車價格低”“車內沒有異味”“不用看司機臉色”。當然,觀望者也不少,提出Robotaxi的安全性如何、出現交通事故誰來負責、未來如何解決大量出租車司機失業等問題。

  蘿蔔快跑進入市場後,2024年10月,特斯拉發佈Robotaxi,產品定名爲Cybercab。根據特斯拉方面提供的信息,Cybercab計劃在2026年投放市場,成本低於3萬美元,運營成本可低於0.2美元/英里。小鵬也正在加快Robotaxi業務步伐,何小鵬透露,小鵬將聚焦如何提升Robotaxi場景的行泊車能力,定製車內外場景提升乘客體驗、強化安全冗餘等,計劃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

  NOA加速“開城”

  2024年,華爲問界、比亞迪、小鵬、理想、長城等國內多家車企向城市 NOA(導航輔助駕駛)發起衝鋒。所謂的城市NOA,即面向城市場景的智能輔助駕駛,車輛可以實現在城市道路自主行駛,完成跟車、變道、超車、轉彎、過紅綠燈等動作,最終到達目的地。城市NOA被視爲L2級輔助駕駛的最後一役,是從L2跨越到L3至關重要的一步。

  2024年年底,比亞迪、長城宣佈進入全國開城階段。2024年12月24日起,比亞迪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天神之眼”在全國範圍內正式開通無圖城市領航(CNOA)功能。2024年11月,長城宣佈全場景NOA正式進入全國推廣階段。該技術實現了無需依賴高精地圖的點到點導航,全面覆蓋從城市街道到鄉村小路的各類駕駛場景。

  早於比亞迪、長城,2024年7月,小鵬在其AI智駕技術發佈會上宣佈,小鵬XNGP將從“全國都能開”正式升級爲“全國都好用”,實現“不限城市、不限路線、不限路況的”全國全量開放。

  固態電池量產表出爐

  2024年,固態電池賽道很熱。隨着現有液態鋰離子電池密度接近理論極限,產業鏈上的企業正在攻關新一代電池技術。其中,全固態電池被行業視爲最具潛力的“下一代動力電池”。

  全固態電池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以及溫度適應性更寬等特點。多家機構的研報顯示,目前,液態鋰電池能量密度的理論極限在350Wh/kg左右;主流液態三元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到260Wh/kg—280Wh/kg,對應續航500—700公里;而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有望達到500Wh/kg,續航里程有望翻倍實現1000公里以上。

  不過,固態電池行業只做出一些器件樣品,仍在實驗驗證階段。從實驗室到工廠,從樣品到量產,仍需時日。比亞迪首席技術官(CTO)孫華軍判斷,2027—2029年將會是硫化物固態電池的示範期,主要針對中高端電動汽車。2030—2032年,硫化物固態電池會進入拓展期,將運用到主流電動汽車。

  行業加速洗牌

  極越解散、高合破產、哪吒陷入生死邊緣……2024年是汽車行業動盪洗牌的一年。新勢力上演淘汰賽的同時,傳統車企也着手進行戰略收縮。

  吉利控股集團宣佈將幾何汽車品牌併入吉利銀河。單飛3年的飛凡汽車,又迴歸了上汽乘用車。歐拉汽車App停止運營並遷移至長城汽車App。

  與此同時,市場上仍湧入小米汽車、鴻蒙智行等新勢力。小米SU7爆火讓小米汽車成爲攪動市場新“鮎魚”。2024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宣佈,截至目前,小米SU7全年交付量已超過13萬輛,提前完成全年所有目標。小米汽車創下新勢力車企中銷量最快達10萬輛目標。

  合資2.0時代

  反向合資、跨界合資在2024年成爲新潮流。與合資1.0時代不同,在合資2.0時代,中外合資雙方主動權逐漸易位,在與外資車企合作中,中方話語權、主動權增強。

  合資進入2.0全新階段,合資車企在研發方面更注重中國消費者需求,以豐田、現代爲代表的跨國車企更喊出“在中國,爲全球”口號。

  外資車企主動尋求與中國汽車品牌或互聯網公司就智能電動汽車開展合作。上汽與大衆簽署延長合資協議,將上汽大衆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雙方一改“技術引進”合作模式,轉向“技術共創”。中國零跑汽車與荷蘭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在2023年牽手聯姻後,其合資生產的首批電動汽車於2024年9月在歐洲銷售。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