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最後一天,諾輝健康(06606.HK)迎來了一場重大人事變動。這家曾被譽爲"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的醫療器械企業宣佈,聯合創始人朱葉青因個人健康原因辭去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職務。更令人震驚的是,董事會還提議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建議罷免朱葉青的執行董事職位。這一系列動作背後,折射出諾輝健康長達16個月的"財務造假"風波,以及公司內部管理層的巨大分歧。
財務造假疑雲籠罩,停牌九個月仍未復牌
諾輝健康的財務問題可以追溯到2023年8月,當時一份由CapitalWatch發佈的調查報告指出,公司2022年的實際銷售額僅爲7695萬元人民幣,與公佈的7.65億元相差近9倍。儘管諾輝健康多次否認這些指控,稱其爲"失實"和"誤導性",但市場的質疑聲並未平息。
2024年3月,情況進一步惡化。德勤對公司2023年年報中的多個問題提出質疑,包括明星產品"常衛清"的銷售模式有效性、"噗噗管"交易的真實性,以及銷售和營銷開支的合理性。這些質疑導致諾輝健康宣佈停牌,並啓動獨立調查。然而,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已停牌9個月,2023年年報仍未完成,復牌時間遙遙無期。
根據港交所規定,連續停牌18個月可能會被取消上市地位。這意味着諾輝健康面臨着巨大的時間壓力和退市風險。公司負責人表示,年報披露是復牌的前提,但目前進展似乎並不順利。
醫藥行業財務造假頻發,監管力度加大
諾輝健康的案例並非孤例。近年來,醫藥行業的財務造假問題屢見不鮮。2024年,至少十數家A股上市醫藥企業因"信披違規"或"財務造假"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九家受到行政處罰。例如,廣譽遠因2016年至2021年"買斷式銷售"模式披露不真實被罰800萬元,並涉及投資者賠償。
更爲嚴重的是康美藥業案例。在全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中,康美藥業因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財務造假約300億元,被判賠償投資者24.59億元。其原董事長馬興田更因操縱證券市場、虛假披露等罪行被判有期徒刑12年。
這些案例表明,醫藥行業的財務造假不僅涉及行政處罰,還可能引發刑事責任和鉅額賠償。隨着監管力度的加大,投資者維權意識的提高,未來類似案件可能會更加頻繁地出現。
諾輝健康未來何去何從?
朱葉青的辭職和可能的罷免,或許標誌着諾輝健康試圖直面問題並重新開始。然而,公司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首先,2023年年報的完成和披露是當務之急,這不僅關係到公司能否及時復牌,更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其次,德勤此前提出的多個財務問題仍需解決,新聘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進展也備受關注。
對於諾輝健康而言,重建市場信任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公司需要徹底澄清財務造假的疑慮,完善內控機制,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同時,也需要重新審視其業務模式和發展戰略,確保未來的可持續增長。
作爲"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諾輝健康的命運不僅關係到公司自身,還影響着整個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監管部門、投資者和公衆都將密切關注這一案例的後續發展。諾輝健康能否浴火重生,不僅考驗着公司的管理能力和誠信,也將成爲中國資本市場規範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樣本。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