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宣佈破產。
近日,美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Canoo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並立即停止運營。Canoo在其破產申請(以及其子公司的申請)中表示,它欠數百名債權人的錢,總負債超過1.64億美元。
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滑板底盤造車企業,雲集了法拉第未來、寶馬、德意志銀行等企業高管,並在在納斯達克上市。然而,在經歷了8年的跌宕起伏之後,還是很遺憾地畫上了句號。
2023年僅交付 22 輛汽車
Canoo成立於2017年,創始人爲賈躍亭創辦的法拉第未來的兩位前高管斯特凡·克勞斯(Stefan Krause)和烏爾裏希·克蘭茲(Ulrich Kran),最初名爲 Evelozcity。
在加入法拉第未來之前,克勞斯曾擔任德意志銀行首席財務官,而克蘭茲則是寶馬的高管。2017年左右,兩人與賈躍亭產生了分歧,隨後離職創辦了這家新的公司。
2019年3月,Evolozcity更名爲Canoo。六個月後,該公司推出了首款量產原型車——Lifestyle Vehicle,這是一款電動貨車,外形看起來像是早期大衆 Transporter 和巴克敏斯特·富勒的Dymaxion的混合體。
Canoo採用的是滑板底盤及模塊化造車模式,利用一款帶有線控驅動系統的電池電動滑板,可以將方向盤和踏板安裝在平臺上的任何位置,以適應各種使用情況。
2020年12月,Canoo通過SPAC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Canoo的潛力甚至引起了蘋果的興趣,蘋果曾考慮投資或收購 Canoo 以推動自己的電動汽車項目。2021年1月,據報道,Canoo 一直在與蘋果談判,以期在其祕密的Titan 電動汽車項目中扮演潛在角色。
然而,這一傳聞在後續並未得到進一步證實。隨後,Canoo經歷了高管的頻繁更替、一系列工廠搬遷計劃等多重挑戰。
2021年4月22日,該公司宣佈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克蘭茲卸任,由託尼·阿奎拉(Tony Aquila)接任。大約在同一時間,由於一系列高管離職、業務模式突然改變以及股東提起的集體訴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其反向合併後展開了調查。
2021年6月,Canoo宣佈將在俄克拉荷馬州普賴爾建造一座新工廠,每年生產多達30萬輛汽車。Canoo宣佈計劃在俄克拉荷馬州普賴爾的 MidAmerica 工業園區建造一座汽車電池生產設施。
2021年11月15日,在沃爾瑪表示將購買數千輛送貨車後,該公司宣佈將把總部遷至阿肯色州本頓維爾,並在那裏建立一家製造廠。2022 年 8 月,Canoo 表示已與第三方簽訂了汽車生產合同。截至 2024 年 5 月,本頓維爾工廠似乎已關閉。
2022 年 5 月,有報道稱 Canoo 正在努力尋找資金,該公司表示其資金僅夠維持一個季度的運營。2022 年 11 月下旬,Canoo 宣佈達成協議,將購買俄克拉荷馬城現有的 630000 平方英尺(59000 平方米)工廠,以便在普賴爾工廠竣工之前,於2023 年開始生產汽車。2022 年 12 月,該公司起訴了幾位前高管,指控他們竊取了 Canoo 的商業機密,併爲他們的新業務挖走人才。據悉,這是一家名爲 Harbinger Motors 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
儘管與知名合作伙伴達成了初步協議,包括與沃爾瑪達成的潛在 10000 輛汽車交易以及與美國郵政局、國防部和 NASA 達成的合同,但 Canoo 未能實現大規模生產或產生可觀的收入。2023 年,Canoo發佈報告稱,在交付 22 輛汽車後,淨收入爲 886000 美元。根據外媒報道,Canoo 支付給首席執行官阿奎拉的公司用於私人飛機和共享服務的費用幾乎是該收入的四倍。
根據Canoo此前發佈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的季度,Canoo 的淨虧損從去年同期的 9070 萬美元擴大至 1.107 億美元。
此次破產之前,該公司也早已出現了一些警告信號,包括其剩餘員工被迫休假以及俄克拉荷馬州工廠關閉。到 2024 年11月中旬,該公司的現金儲備已減少到僅70萬美元,嚴重限制了其維持運營或向客戶交付車輛的能力。
滑板造車模式挑戰重重
Canoo推出的四個系列車型——MPV、皮卡、轎車,以及生活方式送貨車LDV,都是基於自研的滑板底盤打造。
除了Canoo之外,英國的Arrival、美國的Rivian也都採用滑板底盤的模式造車。只是,具體方式有所不同。
其中,Arrival走的是一個“微工廠”定製化的生產路線。Canoo起初準備三條腿走路:第一條線是與主機廠合作,爲他們提供滑板底盤,第一條則是針對物流貨運,第三條則是直接面對消費者,推出按月付費“短租”使用Canoo的車輛的模式。但高層變動後,重心面向貨運領域的2B市場。Rivian則是自建品牌自己造車,並且已經發布了一款皮卡、一款SUV、一款Van貨車。
滑板底盤有兩大優勢,一個是非承載車身結構,可取消機械連接,確保車艙空間;另一個則是同一底盤可適應不同的車輛類型,車企根據自己的需求打造出不同的上車體,讓上下車體的研發解耦,大家共同分攤成本。概念很美好,但現實挑戰巨大。
Arrival成立於2015年,曾是英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上市之初,估值達到150億美元。然而,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賬上趴着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僅剩下了4250萬美元。2023年7月,Arrival黯然退市。
背後站着亞馬遜和福特等實力雄厚的資方的Rivian,在2021年11月於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IPO籌資額高達約120億美元,成爲美股史上第六大IPO,同時也是2021年規模最大的一筆。上市之初,市值在短短兩天內突破1000億美元。
然而,近期Rivian也宣佈了一系列令人憂慮的消息,包括計劃裁員以降低運營成本,大幅下調2024年的生產指引,以及預計今年將出現高達27億美元的鉅額虧損。
滑板造車模式正在受到挑戰,一方面是由於滑板底盤集成了電機、電池、智能駕駛芯片、轉向制動和行走機構,如此高比例的東西要獨立出來,對於產業鏈來說或許是一次革新的機會,但對於單個成功的車企或者OEM來說,並不是件受歡迎的事情。
另一方面,第三方做的滑板底盤和車企自己做的傳統承載式車身架構相比,會有增量價值嗎?並且,滑板底盤真的能夠實現標準化嗎?讓不同產品定義的車、不同定價區間的汽車真的能夠匹配到一套底盤上嗎?
商業模式的基點是創造價值。面對重重挑戰,當前滑板底盤的價值在於助力這些新興企業迅速進入市場,並顯著降低初期投入,從而最大化提升成功的可能性。更長期的則是需要這些滑板底盤公司和車企在產品、理念、分工和製造等方面進行磨合。
不過,也正是滑板底盤的內在多樣性也爲未來汽車產品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