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度Pro
2024年的中國家電行業,跌宕起伏。
經歷了上半年消費疲軟帶來的萎靡後,下半年隨着國補等政策利好的釋放迎來了一波升溫。奧維雲網推總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家電全品類(不含3C)零售額9071億,創下新高。
在創新高的數據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家電市場的需求呈現出了“倒三角”結構,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品類,在線下市場高端價位段的產品佔比均有明顯的提升。
這印證一點,中國家電行業早已過了單純擴規模、求份額的階段,高端化、智能化升級,已經成爲必然趨勢。
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也是“白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近幾年摸索的方向。
只不過,時間來到2025年,衝刺高端這個命題,美的、格力,似乎還得學一學海爾。
美的、格力衝擊高端,走得辛苦
國產家電品牌們,剛成立時的目標,是在外資品牌的包圍中活下來。
上個世紀時,外資品牌在中國家電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家裏能置辦一臺外資品牌電器,就是地位的象徵。自1978年日本松下電器率先落戶中國後,索尼、東芝、日立等品牌也都紛紛搶佔中國市場,而國產品牌籍籍無名。
進入21世紀,國產品牌加強自主研發,快速崛起,市佔率飛速提升。有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家電品牌市場佔有率均已超過了50%,空調甚至已經超過80%。
在這個階段,美的、海爾、格力“白電三巨頭”的格局顯現,反倒是東芝、日立和松下等外資品牌在國內逐步落寞,外資品牌市佔率集體萎縮。
在過去20年裏,中國家電品牌已經完成了對外資品牌市佔率的替代,但是,時至今日,國產品牌們還有一個尚未完全攻克的領地——高端市場。
當家電行業逐漸成爲存量市場,拼產量、拼規模只能帶來很低的利潤,高端市場是外資品牌僅存的領地,也是國內家電品牌們的必爭之地。
而且,在存量市場,消費者需求多爲換新需求,已經不再滿足於追求基本功能,而是更追求品質、設計、智能化,這些也倒逼着包括美的、海爾、格力在內的國產家電巨頭們走向高端化。
作爲白電三巨頭之一,美的早就意識到了衝刺高端的重要性,曾在2010年前後就推出凡帝羅品牌,主打高端冰箱,但是這個品牌並沒有獨立運營,而是附屬於美的冰箱事業部,沒有做出特色。
除了凡帝羅,從2008年起,美的開始一步步收購小天鵝,小天鵝面向高端洗衣機市場推出的品牌比佛利,也成了美的衝刺高端的一步棋。
儘管有凡帝羅和比佛利兩個品牌,但美的的高端之路走了十年,也沒濺起什麼水花。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在2018年反思,“集團層面對高端品牌不重視,一直放養是主要原因,而事業部層面運作子品牌各自爲政,與美的品牌糾纏不清”“美的最大的遺憾是,面對消費升級大潮無所作爲,錯失高端市場”。
反思之後,方洪波推出了高端家電品牌COLMO,並和2016年收購的東芝家電,逐步形成了“雙品牌高端化”戰略。方洪波把做高端、打造COLMO看得很重,“預算不封頂,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對高端品牌COLMO的投入。”
從財報來看,2024年上半年,美的雙高端品牌整體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20%。“COLMO+東芝”還在提升美的在高端市場的佔有率,但這兩個品牌在高端市場依然難言處於領先地位。
高端市場依然是美的的心結,美的還在蹣跚追趕中。另一白電巨頭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一直很少對外談高端戰略,但也不想落下高端市場佈局。
1月8日,董明珠展望未來時提及,高端化是格力電器推動暖通行業變革的一個方向。
只是,格力的高端化效果並不顯著,格力甚至一直沒有單獨成立高端品牌,而是以產品線來劃分低中高端產品。
有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線下市場空調暢銷機型排行榜中,7000元以上的高端機型,美的和格力均佔3款,但美的銷售額市佔率合計3.42%,格力則爲2.41%,並不領先。
▲ 圖 / 格力“玫瑰空調”
2024年伊始,格力電器新推出的“玫瑰空調”官方售價高達3萬元,打破了格力以往產品的價格紀錄,但市場似乎不怎麼買單,網友對其外觀的吐槽不在少數。
這些年,美的、格力的高端之路,走得並不容易。
海爾高端,碩果僅存?
放眼望去,國產同行們紛紛佈局高端,大多折戟沉沙,但是,海爾靠着多品牌佈局策略,在全球高端家電市場站穩了腳。
在國內市場上,海爾旗下高端品牌卡薩帝早在2007年就已經成立,是白電三巨頭中最早佈局的,更是唯一一家在主品牌之外,打造獨立本土高端家電品牌的選手。
從成立之初,卡薩帝就和海爾進行品牌切割,一切獨立運作,擁有獨立自主權,也使得卡薩帝得以在高端市場節節攀升。
時至今日,卡薩帝已經連續8年穩居高端家電TOP1。在2024年上半年,卡薩帝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平均單價分別爲行業平均單價的2.2倍、2.2倍和1.8倍。
2024年Q3,卡薩帝冰箱、洗衣機在1W+市場份額分別爲40.3%、83.5%,空調在1.5W+市場份額達到28.5%,處於領先地位。
而在全球市場上,美的雖然約4成收入來自海外,但代工收入佔比高,高端化進展較弱。而海爾過半收入來自海外,而且主要通過“拿來主義”,以兼併重組的方式佈局全球高端市場。
在併購模式下,海爾目前已經組建起海爾、卡薩帝、Leader、GE Appliances、斐雪派克、AQUA、Candy七大高端品牌集羣。
海爾形成了一套併購整合的方法論,並總結爲三個層面:
一,推行“人單合一”模式,即全流程團隊在同一目標下的增值分享機制,激發被併購企業及員工的活力;二,利用旗下全球平臺,在戰略、研發和採購等方面賦能被併購企業,促進其提高競爭力;三,推行開放包容的文化,支持被併購企業建立靈活的自主管理機制。
在這套方法論下,海爾收購原日本三洋旗下的AQUA後,通過對日本市場的深入調研,定製了更加符合日本市場需求的產品,在日本市場的高端家電銷售額增長了20倍。
海爾在北美收購GEA後,從產品端提供研發支持,幫助GEA完成高端化轉型,補齊了冰洗短板。
海爾在2012年收購的斐雪派克,是一個自1934年就成立的新西蘭超高端家電品牌。被收購後,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亞、新西蘭超高端市場的份額,一度達到了15%、25%。
不僅推出高端品牌,海爾還面向家居場景,在2020年9月發佈全球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推進智慧家電家居一體化。
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三翼鳥憑藉智慧家電家居一體化戰略升級,實現門店零售額86億,同比增長10%。三翼鳥不僅讓生態邊界一步步擴大,而且爲用戶帶來的定製智慧家體驗,也在一步步提升。
前瞻性佈局之下,海爾是國產頭部白電企業中,在全球高端市場上跑得最快的選手。
隱憂顯現,挑戰尤存
儘管海爾在全球高端家電市場上深耕多年,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但是,在“拿來主義”下,海爾高端化的隱憂也已經顯現。
海爾的全球化高端戰略,是通過收購海外品牌實現的。這種模式導致了銷售和管理費用居高不下。
就如同服裝行業的安踏,通過收購海外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導致銷售費用大幅上升,曾在5年裏投入180億元放在品牌營銷上。
同樣,海爾這種兼併購的“中國式高端”模式的弊端正在顯現。
一方面,不同品牌有各自營銷渠道和方式,整合過程中可能存在資源未完全優化配置的情況,導致營銷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收購海外品牌後,企業規模擴大,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存在差異,整合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衝突和摩擦,管理層次和複雜度增加。
收購某些海外品牌後還需要支付大筆商標授權費,海爾目前還少有這種情況,但依然在整合中需要支付更高成本。
從財報來看,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率,對比格力、美的,處於最高位。
2021年至2023年,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佔營收比例分別爲16.06%、15.85%、15.67%,而美的、格力同期的銷售費用佔比一直在10%以下。
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爲287.88億元,佔總營收2029.71億元的14.2%,同比有所收窄,但對比美的、格力的9.73%、6.89%,依然居高不下。
銷售費用率較高,也影響了海爾智家的利潤率。
在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淨利潤率在“白電三巨頭”中墊底,約7.5%,遠低於格力的14.46%,以及美的集團的10.08%。
此外,多品牌運營情況下,海爾主品牌被稀釋,用戶心智進一步弱化。就如同,提起格力、美的就會想起空調,現在很多用戶提起海爾,已經有點難以想起海爾究竟什麼做得最好。
如今的海爾,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高端化進程中的隱憂,需要在產品技術上尋求突破,強化高端產品線的技術研發與市場定位。
海爾更要在管理模式上進行革新,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強化內部管理,確保併購帶來的不僅是規模的增長,更是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不過,2024年的海爾,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四十週年,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家電廠,靠着堅韌不拔不斷跨越關鍵性轉折點,蛻變成爲了如今面向全球、引領行業生態化轉型的巨頭。
四十歲的海爾,正是奮鬥的年紀。海爾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穩固了“白電三巨頭”之一的地位,勢必會與時俱進,向着全球一流的家電企業持續進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