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盈利的“寒王”,又遭前CTO天價索賠

快馬財媒
01-22

2025年1月10日盤中,“中國英偉達”、“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向上突破報777.77元/股,成爲繼貴州茅臺之後的第二高價股,總市值也一度超過3200億元關口。 從2024年“924”小牛市算起,區間漲幅也有2.5倍。 整個2024年,寒武紀更是以387%的漲幅,成爲當年最閃耀的明星股。 若以2023年1月算起,寒武紀的漲幅更是超過12倍。

誇張的漲幅,更是讓寒武紀贏得了“寒王”的稱號。

不過,近些年來,“稱王”的公司如貴州茅臺、寧德時代比亞迪們,都在“稱王”後股價很快迎來回調。“寒王”寒武紀,似乎也未能倖免。

在寒武紀披露2024年持續虧損局面依然未能改變的2024年業績預告後不久,資本市場也聞風而動,1月16日寒武紀收跌14.65%,成交放量122.19億元,成爲當日A股之最。單日市值蒸發逾425億元。

截至發稿,寒武紀微漲2.57%報價641.06元/股,市值不到2700億元。

遭前CTO索賠

2025年1月23日上午9點,海淀法院將開庭審理寒武紀和前CTO、高級研發人員梁軍的股權糾紛案。

在審理前,梁軍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其已遭寒武紀公司起訴,要求分別以2.50674萬元、2.75741萬元轉讓其所持中科寒武紀合計11523184股股票。按照目前641.06元/股的價格計算,上述股票價值高達73.87億元。

不過,梁軍認爲,最早和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簽署的個人入職意向書中的股權激勵部分,在最早就約定爲勞動報酬的範疇。所以在2024年10月24日,陳天石就已經向海澱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要求寒武紀賠償其股權激勵損失,共計42.87億元。

目前該案件正等待海淀法院審理,“快馬財媒”將繼續關注審理結果。

公開資料顯示,專注於AI芯片設計等業務的寒武紀於2016年成立,梁軍則在2017年以CTO的身份加入寒武紀,負責AI芯片的總體技術和產品研發、團隊管理等工作。在加入寒武紀之前,梁軍從2000年加入華爲後一直幹了17年,從普通的工程師幹到了高級技術專家。

也就是這一年,華爲成爲寒武紀的客戶。

這一年10月發佈的旗艦機型Mate 10搭載的麒麟970芯片中,就已經用上了寒武紀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之後2017年和2018年兩年的財報裏,寒武紀芯片IP授權業務貢獻了98.33%和99.69%的營收。

但僅僅兩年後,華爲採用了自研的AI芯片IP,寒武紀成爲了“華爲棄子”,其IP授權業務的營收應聲大降。如此情形下,寒武紀不得不轉型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業務。

之後,寒武紀於2020年登陸科創板,梁軍作爲CTO間接持有3.2%的股份,持股比例僅次於創始人陳天石。

又過了兩年,寒武紀突然發佈了“梁軍因與公司存在分歧”離職的公告。至於分歧的重點在於,寒武紀公司希望聚焦產品落地搶抓市場機遇,而梁軍則希望在技術、研發上獲得更多投入。

該公告對梁軍所持股權的後續歸屬也作了說明。

“梁軍並未直接持有寒武紀股份,其直接及間接持有公司股東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夥)的出資額共計5.26415萬元,佔北京艾溪科技中心出資額的37.60%,按規定梁軍所持有的5.26415萬元的出資額,應按照實繳成本加算年利率5個點的利息回購轉讓。”至於梁軍在寒武紀任職期間所獲得的限制性股票,將作廢失效。

業績仍處於虧損狀態

1月14日,寒武紀披露了2024年業績預告。

數據顯示,2024年寒武紀全年實現營收10.7-12億元,同比增長50.83%至69.16%。如果扣除前三季度1.85億元的營收,第四季度寒武紀的營收將在9.5至10.8億元之間。

這一數據和機構預測的四季度12.74億元,全年14.59億元的營收相差甚遠。換句話說,寒武紀2024年營收增長不及預期。

從利潤表現來看,寒武紀在2024年全年實現3.96至4.84億元的淨虧損,和2023年同期實現42.95%至53.33%的收窄。如果扣除前三季度的虧損的話,寒武紀在第四季度實現了2.4至-3.28億元的淨利潤。利潤表一披露,坊間便開始大肆報道寒武紀首度實現季度盈利的消息了。

但是2024年寒武紀歸母淨利潤中,將上億元的政府補助囊括其中,事實上並不能準確反映其盈利狀況。沒了政府補助的“外掛”,寒武紀的真實經營狀況,還是不容樂觀。2024年全年扣非淨利潤爲-7.65至-9.35億元,仍未走出虧損泥潭。

“快馬財媒”發現,從2017年寒武紀披露財務數據至2023年,寒武紀分別虧掉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25億元、11.66億元和8.48億元,7年時間累計虧損將近50億元。算上2024年業績預告的3.96億元,寒武紀8年時間均未實現盈利,累計虧損超過54億元。

在AI行業大爆發之際,寒武紀仍在不斷虧損。與此同時,其常年保持高速增長的研發投入卻放緩了。2022年,寒武紀研發投入15.23億元,2023年大降26.6%至11.18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披露的數據看,研發投入繼續下降8%至6.59億元。研發人數也從2022年的1205人降至2023年的752人。

作爲對比,科創板上市公司、競爭對手海光信息卻交出了一份營收淨利雙增的2024年報預告。數據顯示,海光信息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45.04%至58.52%,報27.08至35.18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3.29%至59.12%,報18.1至20.1億元。

與此同時,包括摩爾線程、燧原科技、沐曦科技、壁仞科技等國產GPU玩家們,也已經或籌備、或啓動A股IPO計劃,或衝擊“下一個寒武紀”。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