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帶來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正重構所有行業,長城汽車全面擁抱‘AI文明’時代,正在成爲一家全球化的AI科技公司。”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走進長城汽車,與長城汽車CTO(首席技術官)吳會肖深度交流。交流中,吳會肖分享了長城汽車技術戰略目標,在智能化方面的進展,以及對端到端、大模型、AI智能體等熱點技術的看法。
記者瞭解到,爲實現這一目標,長城汽車每年投入超百億元研發經費,預計到2025年累積投入過千億元。
有“技術鐵娘子”之稱的吳會肖自2005年加入長城汽車已工作了整20年,20年間,吳會肖做過內外飾開發、供應商質量管理、市場研究、產品企劃、商品戰略、智能化等工作。2024年,吳會肖從幕後走向前臺,成爲執掌15000多人團隊的、長城汽車技術中心最高負責人。
不懼挑戰的“技術鐵娘子”
“過去20年間,非常幸運在不同崗位工作。深刻地理解了汽車產業的複雜性,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變化。回顧過去每次崗位變動,我總是很高興可以從事一個新的領域。當然,進入新領域確實有很多挑戰,但我心裏的信念就是‘和團隊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採訪開始,吳會肖就坦言自己進入新工作領域時的心態。
這種不懼挑戰的心態幫助吳會肖克服了一個個困難。2024年,在吳會肖及團隊的努力下,搭載長城汽車最新智能駕駛技術的全新藍山車型在重慶、成都、保定、深圳成功進行全程NOA(Navigation on Autopilot,智慧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直播測試。2024年11月,基於超900萬公里的實車測試、超5000萬公里的仿真測試和多次迭代,長城汽車全場景NOA實現全國“開城”。
實際上,這位長城汽車“技術鐵娘子”接手智能化工作剛3年有餘。2021年,魏牌搭載的新一代座艙系統出現了黑屏、卡頓等車企都曾出現過的問題,那時吳會肖“臨危受命”接手開發Coffee OS 3。這一長城汽車全棧自研的第三代智慧空間系統在2024年6月發佈後斬獲好評無數。
解決完“智艙”問題,接着就智駕“進城”課題。據吳會肖透露,長城汽車幾場智駕直播背後,她和團隊“通宵達旦”忙了4個半月,搞定整套智駕方案。“這個時間其實非常緊張,考慮到我們要把硬件集成到新車上,因此需要先把樣車做出來,然後採集數據,實現數據閉環,接着再完成算法架構的重新調整。”
當被問及長城汽車NOA“進城”速度落後小鵬、華爲問界、理想等車企時,吳會肖告訴記者:“技術變革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積累,到一個點上才能真正突破。我們對外說得少,可能跟產品落地晚有關係,長城汽車投入多,一投就是整個產業鏈。”
記者從吳會肖處瞭解到,長城汽車內部產品交付需要經過質量部門“嚴格審查”。“上市之前,質量部門則深度介入,他們出人,隨機選城市、路線,包括高速、城市等路況,然後把市面上有NOA功能的車型都聚集在一起,升級到最新版本去做比對確認。”
另有長城汽車高層分享:“長城汽車不僅關注技術的落地,更重視用戶的接受程度與實際反饋,以此確保每一步走得穩健紮實。”
吳會肖告訴記者,下一階段,長城汽車將繼續在智能駕駛方面發力,並基於同一套成本體系和算法模型,開發智駕,既要提升性能和功能,又要降低成本,並把這些技術落地到哈弗、坦克、歐拉、魏牌、長城汽車炮等品牌車型上。
從軟件到AI定義汽車
“AI將在智能駕駛從L2+級向L5級進階中發揮關鍵作用”成爲行業共識,因此有車企喊出“All in AI”。長城汽車也正在積極地擁抱AI技術。
“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汽車行業拐點,汽車行業由軟件定義汽車進入‘AI定義汽車’。”吳會肖稱。記者瞭解到,長城汽車基於數據、算力、算法三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AI能力底座。
數據方面,長城汽車搭建了完整的數據閉環和數據處理體系,圍繞數據開發平臺、數據標註平臺,形成將“數據”轉化爲“知識”的技術鏈路;算法層面,以長城汽車自有算法能力爲基礎,形成了以語音算法、視覺算法、推薦算法以及AI大模型爲核心的AI技術底座;算力層面,長城汽車建立了超算中心,以支撐AI技術的持續開發。
吳會肖介紹,隨着技術不斷發展,智能駕駛和智慧空間的AI範式日漸趨同。因此,長城汽車提出了關於AI發展的新思路,即空間語言智能體大模型ASL(Agent of Space & Language)。
據悉,在ASL階段,車輛可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處理和智能決策,能真正獨立根據目的地特點、乘客的需求和偏好,以及沿途的交通和環境信息,量身定製獨一無二的體驗,讓智能汽車成爲一輛真正的AI智能體。
“強大的ASL必然是建立在更強大的基礎模型之上。”吳會肖透露,“一方面,長城汽車正在不斷加快智駕端到端大模型的進化;另一方面,長城汽車也在加快其他各類垂域大模型的開發,探索更多的AI Agent的可能性。”
“端到端”進展受到矚目。吳會肖介紹,現階段無論是智能駕駛還是智能座艙,在技術角度談論大模型的時候,實際上具體的功能還是由很多小模型來組合實現的。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功能體驗的割裂感。吳會肖舉例:“比如說,我們檢測到要經過城市的繁忙路段了,就希望能從智能混動切換到純電優先,那這個時候實際上是需要綜合考慮路面信息、導航信息,把這些信息和智駕的信息結合起來。”
在吳會肖看來,真正的智能車應該無縫集成所有場景。“長城汽車希望,把‘智駕’、‘智艙’、底盤的信息更加無縫地融合到一起,讓一體化的模型能整體性地做出綜合判斷。其實也就是,更接近人做決策的模式。”
吳會肖強調:“ASL是一個更大的架構想法,我們希望基於此,未來在安全駕駛、能耗等方面的進一步優化上得到很好的方向。”
如何在AI時代突圍?
進入“AI定義汽車”時代,如何將AI大模型與智能駕駛相結合成爲一衆車企的課題?
“以往的智能駕駛理念是教‘機器’怎麼開車,將複雜駕駛任務拆分爲機器可以理解的單一任務。而AI大模型的出現爲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如果我們將有完整‘認知’能力的大模型看做一個‘成年人’,實現從‘教機器開車’到‘教AI開車’的轉變,這是否是未來基於大模型的智能駕駛?長城汽車對此將不斷探索並充滿期待。”吳會肖表示。
AI時代,長城汽車要如何在一衆競爭對手中突圍?吳會肖談道三個關鍵要素:市場、人才 、AI基因。
吳會肖表示:“要感謝中國有非常旺盛的市場。長城汽車是一家以用戶爲中心的民營企業,只要市場有旺盛的需求,就可以找到活下來的方法。中國在互聯網、在AI領域有非常多的高質量人才,這些人才進入中國汽車行業,是我們(智能駕駛)走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前提。”
吳會肖特別提到,傳統車企要爲AI技術人才創造成長的環境。“在智能化領域,由於開發週期、系統複雜性和可靠性等因素的影響,人工智能、互聯網、消費電子這些行業是要走得快一些。這種基於數字文明產生的文化具有平等、自由、快速迭代、創新的特點,這和從機械文明或者工業文明成長起來的汽車文化追求長週期、高可靠、0缺陷是很不同的,兩者需要做融合的。”
與外界對長城汽車“傳統”印象不同,吳會肖強調,長城汽車是一傢俱有AI基因的車企。“長城汽車有非常強的‘技術基因’。十幾年前,我們就在研究大數據、智能駕駛。”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曾在一場發佈會上透露,早在10年前,長城汽車就開始不遺餘力地將資金投向了智能化研發,從一個小小的研發部門發展成獨立的智能化研發平臺。
而在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長城汽車不惜重金投入智能駕駛系統、座艙系統等核心技術。據長城汽車披露的數據,目前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超15000名工程師,爲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此外,2023年全年,長城汽車在智能化研發上投入高達26.8億元。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