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晶泰控股發佈公告稱,其與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健控股公司”)計劃共同擇址啓動大灣區“人工智能+”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聯合體項目。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公開報道顯示,2023年7月,恆健控股與晶泰科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廣東省產業創新合作。同年,總規模100億元的廣東省創新聯合體基金完成組建及基金備案,由恆健控股公司下屬恆信公司負責管理。與晶泰科技的合作,是廣東省創新聯合體基金戰略性儲備項目之一。如今,該項目迎來了新的里程碑進展。
在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與產業革命競爭中,粵港澳大灣區正以“人工智能+”爲核心抓手,通過技術、資本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加速佈局下一代產業基礎設施,以撬動AI+產業的市場空間,爲藥物研發、材料科學、高端化工等領域提供新動能。而晶泰控股正成爲AI新基建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月17日晶泰控股發佈的公告稱,公司預期去年收入將達到港股18C上市規則下已商業化公司的收入門檻,即2.5億港元,意味着晶泰控股在上市不到一年後,即跨越收入門檻,望摘“P”。對公司而言,這無疑是雙喜臨門。
機器人工作站成萬億AI新基建關鍵底座
近年來,“AI+新藥”、“AI+新材料”均成長爲萬億級別的產業賽道,正是這一市場背景,讓此次合作項目頗具看點。作爲港股18C規則下首個上市的特專科技企業,晶泰控股在此次合作中扮演技術賦能者的角色。
公司計劃爲大灣區提供大規模機器人工作站集羣及配套設備,並主導公共實驗室的建設和運營。這一佈局標誌着晶泰的機器人技術從單一研發工具向產業級基礎設施躍遷,公司商業化潛力與戰略價值再獲認可。
在科研領域,實驗室效率往往受限於人工操作的隨機性,並且數據由人工記錄,標準不一,容易形成數據孤島而無法用於大規模機器學習。以新藥研發爲例,化合物設計、合成、測試、篩選、分析等環節費時費力,需要密集的人力投入。晶泰機器人工作站能夠通過標準化流程與AI算法深度耦合,在多個環節實現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機器人工作站組成的自動化實驗室能夠“生產”和自動記錄實驗過程的全部數據,並用於垂類AI模型的訓練,這將是未來AI+行業的重要數據資源。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產業級的自動化實驗室通常需匹配超百臺設備的集羣化部署,相應的總體投資規模預計超過5億美元。根據公告,晶泰與恆健控股的創新聯合體計劃在未來10年引導超數十億資金將用於在大灣區建設自動化實驗室。
這一規模意味着晶泰的機器人技術有望深度嵌入區域產業鏈,成爲大灣區AI產業生態的共享底座,而規模化的投資也將爲晶泰控股帶來顯著的規模化收益,切實增厚公司利潤。
技術+資本雙輪驅動,內在價值加速釋放
當前,作爲政府認證的“AI+機器人自動化”鏈主企業,晶泰控股的技術護城河已清晰顯現。其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工作站集成了量子物理計算、AI預測模型與自動化操作三大模塊,在物質結構預測等領域已形成全球領先案例。公司還建成了超萬平米的自動化實驗室,並拿下復旦大學、中石化等標杆客戶的訂單,驗證了技術方案的普適性與商業價值。
短期來看,創新聯合體的投入預計將增厚晶泰的訂單規模,爲公司貢獻營收;中長期而言,隨着自動化實驗室成爲大灣區AI產業的共享底座,晶泰有望通過標準化技術輸出,切入全球AI for Science基礎設施賽道。
目前,公司已在北美啓動機器人工作站部署計劃,國際化戰略逐步落地。在全球AI+新材料、新能源和製藥等多個垂直領域對自動化研發需求激增背景下,晶泰在獲大灣區權威背書後,其技術先發優勢或將轉化爲市場份額的持續擴張。
結語
股價連漲與戰略合作的共振,折射出市場對晶泰控股內在價值的重新認知。當AI+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基建,當技術標準從灣區樣本升格爲全球規則,晶泰的成長邏輯已從“技術黑馬”進階爲“生態構建者”。在大灣區萬億AI市場藍圖的支撐下,這家港股特專科技龍頭,或正站在價值釋放的新起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