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25億收購新時達,協同卡奧斯,揮師機器人賽道!

晨哨併購
02-18

海爾大手筆併購再下一城。

2月17日,新時達發佈公告,2月14日,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與紀德法、劉麗萍、紀翌簽署《股份轉讓協議》、《表決權委託協議》及《一致行動協議》,海爾卡奧斯以19.61元/股(較停牌前溢價93%)收購新時達10%股權,轉讓價款合計爲13億元。並通過表決權委託獲得(紀德法、劉麗萍、紀翌剩餘股份)19.24%的表決權18個月,合計控制29.24%表決權

同時,以7.99元/股的包攬定增1.5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6.83%),耗資12.19億元,意味着完成定增後海爾卡奧斯耗資25.19億元,最終持股比例達26.83%,總控制權超40%,海爾集團將成爲新時達實際控制人。

新時達創建於1995年,是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產品種類齊全、市場地位突出的領先企業。根據新時達2024年半年報顯示,新時達電梯控制器業務出貨量全球第二,SCARA機器人出貨量處於國產第二、全球第四,是國產頭部機器人廠商中最早擁有全自主可控控制技術的企業。

根據新時達2024年度業績預告,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85億元–3.67億元,虧損有所收窄。其2023年營業收入33.87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79億元,三大主營業務電梯控制產品及系統業務、機器人產品及系統業務營收、控制與驅動產品及系統業務營收分別爲6.43億元、9.47億元、14.53億元。

此前,海爾打造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大規模定製爲核心、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賦能家電、汽車、電子、化工等15個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累計服務16萬家企業。

此番海爾拿下新時達控制權,也意味着海爾佈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將在硬件層面迎來了最強助力,未來在機器人與自動化等領域共同開拓更大市場。

01# 

作爲一開始就以工業互聯網平臺之名誕生的卡奧斯,一直都有一顆補強硬件的心。

這是因爲,工業互聯網對軟件和硬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工控核心產品、工業機器人、智能機牀等。

一個例證是,海爾自己的互聯工廠中的部分機械臂還是來自日本的安川電機。

在當下經濟面臨加大壓力之下,也是企業併購的好時機。

根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後,海爾將與新時達共享全球供應鏈、數字化營銷、精益管理、品牌資源等各項能力,加速新時達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實現行業引領。同時,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具備的大數據、大連接、大模型的能力將與新時達在工業自動化領域豐富的產品和技術形成深度融合,雙方協同發力,將爲千行百業提供更加完整的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成爲工業4.0的引領者。

02# 

實際上,當下無論是在傳統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還是在新興的人形機器人領域,卡奧斯和新時達都面臨着比較大的壓力。

2月5日,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發言時稱,2024年美的營收突破4000億元,其中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零售營收已突破300億元,擁有庫卡、瑞仕格、高創、極亞精機等品牌,實現了從核心部件到整體方案、從硬件設備到智能系統的全覆蓋,成爲全球前四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

看得出,美的的機器人業務不僅有庫卡這個整機企業,還有核心零部件企業。

比如,極亞精機研發諧波減速器SW-HMG系列,性能全球領先,應用於工業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關節傳動,支持高扭矩、高剛性需求。

據瞭解,位於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科技園,已經成爲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累計生產交付工業機器人超過8萬臺。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全自動生產線就在此誕生,整條生產線均由美的機器人組成,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30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機器人。

而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優必選、宇樹科技、樂聚等都在加緊佈局。

對比來看,新時達無論是在研發投入力度、新興業務開拓、未來發展想象力等方面都面臨着不小的挑戰。

03# 

新時達的優勢在於國產化率高、成本控制較好,在國內中端市場份額較高,但在智能算法與控制結合領域、在高端應用場景一直沒有大的突破。

此番海爾的入主,通過卡奧斯與新時達的協同,有望爲新時達注入全新的活力。

一是在區域佈局上,立足長三角,充分開拓長三角的高端市場。

此前,青記2021年9月1日曾在《卡奧斯新一輪10億融資中的上海國資身影》中表示,卡奧斯要想成爲中國真正的工業互聯網巨頭,必須在長三角這樣的中國製造業重鎮開疆拓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升級自身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能力和持續完善技術生態。

其中的一個論據是,將上海作爲大本營的優勢,除了長三角整體先進製造業的產業集羣更加成熟外,還在於上海的技術研發和人才體系更加完善,可以讓卡奧斯不斷正視自己的短板,在工業互聯網平臺所依賴的智能裝備、自動控制、工業協議、通用Paas、高端工業軟件等關鍵環節上打造自己的生態。

簡單總結就是,長三角既有研發人才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又有廣闊的製造業應用場景。

這一點在新時達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2022年7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向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工信廳發函,商請聯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12家企業,共同打造所有零部件均由長三角區域供應的“全長三角造”機器人,核心目的就是抵禦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進口依賴程度高可能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

該計劃中,新時達被推薦爲首輪“鏈主”,承擔整機的集成工作。

而在覈心部件建議企業名單中,在工業機器人三大關鍵零部件領域,諧波減速器和RV減速器有蘇州綠的諧波、紹興來福諧波、杭州的雙環傳動、南通振康等企業;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則有衢州禾川科技、上海新時達的亮劍。另外,工業機器人軸承、本體線纜與殼體的供應商中,也有溫州、台州、蘇州、宣城多地企業。

根據計劃,“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貨量要超過200臺,2025年力爭下線2000臺。在這次的調研中,來自“鏈主”新時達的數據顯示,目標已提前超額完成——2022年,“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即出貨827臺,2023年完成了2338臺,2024年第一季度已經達到1589臺。

與此同時,在落地應用方面,新時達的“全長三角造”機器人首次進入了汽車主機廠,應用在吉利臨海工廠白車身焊接。而在更廣闊的汽車零部件、家電行業,如比亞迪的先基地結構件上下料產線、海爾青島膠州工廠空調外機智能產線上,也能見到“全長三角造”機器人的身影。

二是在產品開拓上,圍繞大型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細分產品市場與智能算法與控制能關鍵環節加大力度,不斷在新興產業領域拓展新的增量市場,賦予新時達這樣一家傳統工控企業新的想象力。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新時達2024年6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曾明確表示,公司目前尚未開展人形機器人業務。

而且,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關鍵在於軟件層面的大模型和硬件層面的關鍵零部件,這些都是長三角的優勢。

以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火熱的宇樹科技爲例,其大模型技術來自科大訊飛;在上海落地研發中心;軸承、電機、減速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都已通過長三角的供應鏈配套完成,如浙江嘉興上市公司長盛軸承爲其提供自潤滑軸承產品;G1系列產品已在蔚來汽車工廠得到應用。

不過,人形機器人其實仍然面臨着技術沒有大突破的問題,距離真正的規模化爆發仍面臨多重挑戰。

但從提高公司想象力和市值的角度來看,人形機器人是必須佈局的賽道。

而在市場開拓上,也有確定性領域。

比如,往大型工業機器方向提升,加大國產化力進度;在應用領域上,向更高端的場景拓展。

根據新時達此前的公告,半導體機器人是公司孵化的業務,目前其應用能夠覆蓋熱處理、清洗、刻蝕、薄膜、黃光、減薄、鍵合等半導體前道和後道工藝製程,已應用於生產模擬芯片、功率芯片、傳感器芯片、LED芯片的晶圓廠。

要知道,長三角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從晶圓製造到封測,再到半導體設備等,幾乎集聚了全國最頭部的企業。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