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交銀國際發佈研報稱,容量型長時儲能是發展趨勢,預計2025-2030年中國內地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約190GW,是現有裝機規模的2.4倍,到2030年4小時以上儲能裝機佔比達到50%。在長時儲能,技術格局仍在演變中,看好液流電池和壓縮空氣儲能的發展,當前壓縮空氣儲能在成本上具有優勢,但液流電池仍有降本空間,未來兩者的市佔率要視乎其降本節奏。氫儲能是長時儲能的終極目標,考慮到當前技術成熟度不足,預計氫儲能的商業化有望在2035年之後加速。
交銀國際主要觀點如下:
儲能需求強勁,新型儲能技術百花齊放
新能源隨機性、間歇性與波動性的特徵導致其利用率偏低,配儲成爲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抽水蓄能由於建設週期長和資源限制,未能滿足未來電網儲能的需求,迫切需要發展新型儲能技術。2024年,中國內地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已超30%,預計到2025/2030年中國內地僅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合計佔比將達到23%/35%,儲能裝機規模也有望提升至188/366GW,其中新型儲能裝機佔比接近65%/73%。
新型儲能技術路徑多樣,當前鋰離子電池得益於成本和技術優勢,仍是新型儲能主流。但由於鋰離子電池在安全性和儲能時長上無法滿足未來儲能行業發展的需求,行業內湧現了其他新型儲能技術。綜合考慮成本、安全性、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後,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熔鹽儲熱和鋰電池處於第一梯隊。
2025年有望成爲長時儲能發展的拐點,而短期內鋰離子電池仍然會是主流
近期,強制配儲政策的取消使新能源項目擺脫了政策負擔,短期內儲能項目裝機需求或承壓,但持續增長的風光發電量導致的棄風棄光、電量消納問題依然存在,因此長時儲能的長期需求不變。預計在2025/30年中國內地4小時以上儲能佔比提升至21%/50%。
關於長時儲能技術格局的演變,考慮到鋰離子電池儲能初始投資成本已經降至500元/kWh(人民幣,下同),各廠商正在開發6MWh以上的儲能系統以滿足大容量的需求,短期內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將是主流。
2025-2030年,壓縮空氣儲能和液流電池商業化進程加速,逐漸成爲長時儲能的主力,兩者的最終佔比視乎降本進度。氫儲能能量轉換效率偏低(約爲40%),且成本較高,更適合季節性、大容量的儲能,目前仍處於早期研發階段,預計到2030年氫儲能纔有望成爲長時儲能的選擇,2035年商業化進度纔有望加速。
液流電池支撐長時儲能發展,全釩、鋅溴等商業化進程加快
憑藉在安全性、循環壽命以及靈活性上的優勢,2024年中國內地液流電池儲能裝機量達1.8GWh(對比2023年270MWh)。主流液流電池中,全釩液流電池電化學性能綜合優勢明顯,單Wh成本已經下探至2元並仍有下降的空間,且其供應鏈已初步成型,能夠支撐起開展百MW級項目的開發。鋅溴液流電池在技術上不斷突破,鋅枝晶、自放電、溴及溴化物腐蝕性等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且由於工作溫域較寬、初始投資成本低,已經在新疆、青海等高寒地區得到了應用,未來規模化之後成本優勢有望更爲顯著。產業鏈上,建議重點關注全釩液流電池隔膜的國產替代機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